分享

杜聿明被俘后不解:我的计划很周密,毛泽东是怎么算到突围时间的

 金华303 2023-01-09 发布于江苏

淮海战役,是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地方部队,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皖边界,北起陇海路,南至淮河,地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的广阔区域内,与国民党军徐州刘峙集团进行的一次战略性战役。

人民解放军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有: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57个师(旅);此外还有华东、中原军区的地方部队7个旅,总计约60万人。

文章图片1

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共82个师,总计80万人。

由于人民解放军参战兵力只有60万人,比国民党军少20万,同时武器装备又处于劣势,而一下子要歼灭80万敌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因此毛泽东形容这个战役是一锅夹生饭,面对这样一大锅夹生饭,能不能把它吃下去呢?老实说,这是一件很使人为难的事!

国民党军丢失济南后,蒋介石为确保徐州,将黄百韬、李弥、邱清泉、孙元良四个兵团和三个绥靖区(其中一个绥靖区后来改编为刘汝明的第八兵团),共25个军,总计59个师,60万人,分别配置于沿陇海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路临城至蚌埠段,形成了以徐州为中心的“一点两线”的防御部署。其特点是兵力集中,便于机动,增援迅速。

文章图片2

蒋介石在进行这一部署的同时,还命令位于豫南确山地区的黄维兵团,随时准备转用于徐州方向。

蒋介石为什么把他手里剩下的老本大部分都集中在徐州地区呢?

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就是想在这个便于机动又靠近大后方的地区,寻求同毛泽东决一死战。

胜了,可以保住华东、中原,以图再进;败了,可以迅速撤往江南,凭江固守。

从蒋介石的兵力部署特点观察,毛泽东很快就识破了他的企图。

针对蒋介石图存再进,或败而撤往江南的企图,毛泽东认为,这时最重要的是抓住有利时机,在长江以北消灭蒋介石的主力,防止大批国民党军撤到江南,给以后渡江作战增加困难。

为此,毛泽东确定的基本作战指导思想是:将敌人分区隔断,就地加以各个歼灭。

文章图片3

毛泽东对淮海战役的决策,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最初的设想是夺取淮阴、淮安、海州,打通山东和苏北的联系,为下一步在徐州至浦口一线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其战场范围主要在苏北地区,设想的战役规模不太大,所需时间估计也不会太长。

毛泽东在给粟裕的电报中,对敌人的动向做出了判断,并且对战役的任务和战役的大致轮廓,作了比较完整的指示。

他在电报中说,淮海战役应准备进行几个作战:第一,估计不久邱清泉兵团将退回商丘、砀山地区,黄百韬兵团将回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因此,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第二,歼灭淮阴、淮安、高邮、宝应地区之敌。

第三,歼灭海州、连去港、灌云地区之敌。

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两天后黄百韬兵团就乖乖地返回新安镇地区。邱清泉兵团退回商丘、砀山地区。

文章图片4

但是,李弥兵团却由徐州以西转移到徐州以东碾庄、八义集地区。三个兵团成掎角之势,拱卫徐州。

敌人如此布局,华东野战军要南进打两淮,必须首先打掉黄百韬兵团,而要歼灭黄百韬兵团,又必须能够阻止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的增援。

根据这种情况,毛泽东很快就发现,淮海战役的规模比原来设想的要大得多,战役的结果远非只夺取苏北、打通与山东的联系,而是要演变成在整个南部战线同蒋介石的决战。

同时,毛泽东又立刻想到,要打这样的大仗,只使用华东野战军显然不够,必须把中原野战军也用上,两支大军并肩作战,共同完成这次淮海决战的艰巨任务。

于是,毛泽东在1948年9月28日再次致电粟裕,进一步提出淮海战役的设想。他说:“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是最主要的作战,其任务是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百韬兵团。”

在上述设想的基础上,于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致电华东野战军和中原局领导人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提出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部署。

文章图片5

他在电报中说:“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为此,应以六至七个纵队分割歼灭敌人三个整编师;以五至六个纵队担任阻援和打援;以一至二个纵队从北面威胁徐州,并使邱、李两兵团不敢全力东援。”

按照毛泽东的部署和计划,1948年10月20日,淮海战役首先在陇海路郑州至徐州段拉开了序幕。

中原野战军调用4个纵队,以神速动作逼近郑州,当守敌发现解放军已兵临城下时,像炸了窝的蚂蜂乱作一团,失去抵抗意志。人民解放军于10月22日攻克郑州,歼敌1万多人。

10月24日,开封的国民党军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弃城逃跑.

至此,河南的洛阳、郑州、开封三大城市均获解放。

这样,毛泽东在10月11日赋予中原野战军攻击郑、徐线的作战任务,在不到半个月之内就提前完成了。

由于中原野战军很快地扫清了郑、徐线上的敌人,解放了中原地区的三大中心城市,从而为中原野战军东进作战创造了条件,使参加淮海战役的兵力更加集中。

文章图片6

在中原野战军攻占郑州的当天及以后数日内,毛泽东多次致电陈毅、邓小平,提出中原野战军东进直出徐蚌线的作战任务。

毛泽东指出:乘敌邱、李两兵团东援之机,举行徐州、蚌埠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对整个敌人威胁极大。

11月1日,毛泽东做出决定:整个淮海战役统一由邓小平、陈毅指挥(此时刘伯承率中原野战军一部兵力在豫西作战)。这样使原来由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的格局,成为两支野战军联合作战,共同完成淮海战役任务的统一力量。

邓小平引用毛泽东的话说:“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几倍的力量。”

这时,蒋介石为避免刘峙集团重蹈卫立煌的覆辙,他决定把能够集中的兵力全部集中起来,密集地部署在徐州至蚌埠的狭长地带内,决心同毛泽东进行你死我活的“徐蚌会战”。

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想在其徐蚌会战中得胜;二是准备必要时放弃徐州向南撤退,然后依托淮河、长江抗击人民解放军向南进攻。

文章图片7

蒋介石的用心可谓良苦。然而,在战略上并不怎么高明的蒋介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没有想到,这种猬集一团的部署,正好似把自己的部队收紧往毛泽东的口袋里装。因为毛泽东的基本作战指导思想,就是要压缩敌人,封闭战场,就地全歼,不使逃脱。

果然如此,当毛泽东获悉刘峙集团全部集中在徐州地区后,兴奋地说:“正好一网打尽!”于是他立即做出了将其就地全歼的战略部署。

11月9日16时,毛泽东给陈毅、邓小平、粟裕发出电令:(1)徐州敌人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

(2)陈、邓直接指挥各部,包括第一、三、四、九纵队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一纵在歼敌一八一师后,应立即去宿县。

华野三纵和两广纵队的任务是对付邱清泉,但应位于萧县地区,从南面向黄口、徐州线攻击,以便与宿县我军联结。如敌向南总退却时,则集中6个纵队歼灭之。

文章图片8

(3)粟裕应集中4个纵队,以全力向李弥兵团攻击,用迅速手段歼灭该兵团全部或大部,控制并截断徐州至运河车站之间的铁路,运河以东主力则歼灭黄百韬兵团。

毛泽东在电报中指出,只要以上几点办到,就能破坏刘峙集团总退却的计划,将其全部就地歼灭,并占领徐州。

毛泽东在电报中要求中原、华东野战军按照“隔断徐蚌,就地全歼刘峙集团”的战役总方针,坚决执行,争取全胜。

并指出:现在敌指挥系统甚为恐慌混乱,此时,我军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至此,毛泽东的一切已经布置妥当。

这时,蒋介石乖乖地把自己80万人马送进了毛泽东的口袋里。

这又一次表明,毛泽东的战略指导,远远高于蒋介石。

文章图片9

尽管蒋介石不承认他在战略指导上有毛病,但活生生的事实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不行就是不行。当然,蒋介石的失败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战略指导的低下无能,毕竟是他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1948年11月4日,粟裕下达淮海战役攻击命令。

11月6日傍晚,夕阳的余晖,有几分暗淡,此时万籁俱寂,显得格外沉静。突然间,万炮齐鸣,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响彻苏北大地,华东野战军6个纵队直扑新安镇、阿湖地区,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攻击。

与此同时,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野战军向东疾进,直插津浦路徐州至蚌埠之间的宿县、曹村地区。

黄百韬兵团遭到人民解放军的猛烈攻击后,向西仓皇撤退,企图逃往徐州。

正在这时,突然发生了一个惊人的情况变化:位于黄百韬兵团左前方的国民党第五十九军和第七十七军,共2.3万多人,由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投向人民解放军。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特大好消息!

文章图片10

这个突然变化,令黄百韬始料不及,它使整个黄百韬兵团的侧翼失去屏障,也使徐州东北大门洞开,为华东野战军西路三个纵队直插徐州以东地区,切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大战刚刚开始,独当一面的国民党两个军突然起义,使蒋介石集团上下一片混乱。

特别是身在徐州的刘峙更是慌了神儿,他惟恐徐州有失,不顾黄百韬兵团的退路被切断,急令在徐州以东掩护黄百韬的李弥兵团撤退,并速调邱清泉、孙元良两个兵团共同守卫徐州。

在战役最初阶段,毛泽东对部队行动十分关注,他在11月9日深夜23时至次日3时,4个小时内,连续给邓小平、陈毅、粟裕发了4封电报。

他反复强调:“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毛泽东在电报中说:“你们应集中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兵团,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对刘汝明部不要理他。”

11月8日,华东野战军东路第二、第十一、第十三3个纵队占领新安镇、阿湖地区。

文章图片11

位于碾庄、八义集的李弥兵团发现侧后受威胁,不等黄百韬兵团尚未到达预定与其会合的地点,就急忙向徐州逃去,丢下黄百韬兵团不管了!

华东野战军西路3个纵队于11月10日攻占陇海路上的八义集,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并占领了阻击徐州援敌的有利阵地。

同日,尾追黄百韬兵团的东路3个纵队,和由北面压过来的中路6个纵队,共12个纵队,从四面八方将黄百韬兵团4个军团团围住,压缩在以碾庄为中心、宽3公里、长6公里的狭小地域内。

刘峙因徐州受到威胁,急令各兵团向徐州靠拢。

而此时蒋介石则想救出黄百韬,他严令刘峙:“集中全力,先求运河以西徐州以东解放军部队而夹击之,以免黄兵团被击破。”

几天来,蒋介石心神不定,总觉得有什么不祥之兆。忽然,他像触电一样:不好!徐州后路空虚。

他想,善于乘隙击瑕的毛泽东,万一派兵攻占徐蚌之间的要点,切断刘峙的退路怎么得了。

他急忙抓起电话,命令黄维火速从河南确山支援徐蚌,以便保住徐州通往后方的生命线。

文章图片12

黄维乃是蒋介石的爱将之一,蒋对其备加赏识。他率领的第十二兵团,辖4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共12万人,大部为美械装备,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是属一属二的,非必要时,不轻易使用。

该兵团所属第十八军,是有名的国民党军五大主力部队之一,有很强的战斗力。这个第十八军和邱清泉兵团的第五军,是蒋介石手中仅剩下的两支精锐部队。

这两个军,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上是人民解放军的死对头。豫东战役后,毛泽东向粟裕布置作战任务时,曾经斩钉截铁地说:“不打掉五军和十八军不走。”

如今,最后较量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这时,毛泽东的注意力,已经不在北面被包围的黄百韬身上了。因为它已成瓮中之鳖,歼灭这一坨敌人已成定局,只是早几天晚几天的问题了。

此时的毛泽东,他的指挥重心,已经移到南面的徐蚌线上去了,现在他所考虑的是下一步如何全部歼灭徐州守敌的问题。

针对敌人可能沿徐蚌线南逃的动向,毛泽东于11月11日4时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你们到宿县附近时,将要遇到的敌人是孙元良的一个兵团部、两个军部及三个师,望你们努力争取歼灭此敌。”

文章图片13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中原野战军于11月12日夜晚,全面展开在徐蚌线上的作战。

11月16日,一举攻占宿县。宿县是徐州至蚌埠间铁路线上的重镇,是一个大型车站,交通便利。刘峙在这里设置了后方补给基地,储存了大量作战物资。

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后,立即扫清了周围据点,并且破坏铁路近百公里,控制了沿线数个车站,从而彻底截断了刘峙集团向南撤退的道路。

中原野战军割断徐蚌线的胜利,使徐州陷入孤立。这表明,毛泽东已经把装满的口袋扎得紧紧的了,已经是胜券在握了。

11月16日,毛泽东致电中原、华东野战军,指出:此次淮海战役获得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

为此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组成常委,小平同志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前线作战,临机处置一切。

华东野战军从11月12日开始,向被围困的黄百韬兵团发起攻击。因敌兵力密集,地形对其有利,防御工事也比较坚固,加之进攻战术不够灵活,故战斗不太顺利,连续3天进攻,战果不大。

文章图片14

粟裕命令部队暂停攻击,调整部署,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攻击战术。粟裕指示各部队,一定要充分发挥夜战特长,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逐个歼灭守敌。

经过进一步准备后,于11月16日晚,集中全力向被围困的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战至22日黄昏,将黄百韬兵团7万余人全部就地歼灭,黄百韬被击毙。

在人民解放军围歼黄百韬兵团之时,蒋介石命令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5个军约16万人,多路密集增援。

但在解放军强大的阻援部队顽强阻击下,10天只前进10公里,始终被阻挡在距黄百韬兵团30公里以外的地区,眼睁睁地看着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

全歼黄百韬兵团,完成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任务。下一步仗怎么打,主攻方向指向哪里?

这时国民党军在徐州以东有两个兵团,徐州以南蚌埠地区有两个兵团,另一个兵团正在从河南向徐州以南的宿县方向急进。这三坨敌人,究竟先打哪一个?

按原定战役计划,似乎应该先打徐州以东的两个兵团,毛泽东认为,战场情况在不断变化,作战计划必须依据战场的实际情况适时修正。

文章图片15

这时,援救黄百韬的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滞留在徐州以东,或进,或退,或原地驻守,一时拿不定主意;来势凶猛的黄维兵团正急速东进,其主力已到达蒙城地区;刘汝明、李延年两个兵团仍然在蚌埠地区徘徊不前。

根据敌人的态势,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致电毛泽东,建议下一步先打黄维兵团。

毛泽东立即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这样,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就定下来了。

围绕歼灭黄维兵团的战斗,毛泽东作了一系列周密部署。他于11月16日电示北线的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能接着歼灭邱、李两兵团几个师,将该两敌打得不能动弹,则于大局极为有利。”

毛泽东还命令谭震林、王建安指挥5个纵队,迅速进至徐州、宿县之间,作为南线的预备队,准备协同南线各纵队歼灭黄维兵团。

毛泽东在电报中强调指出,只要南线各敌约有一半左右被歼灭,无法北进,北线各敌就成瓮中之鳖,可以逐步歼灭了。

11月23日9时,黄维兵团开始向浍河南岸的南坪集解放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

文章图片16

而这时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却在任桥、花庄集地区不敢继续北进;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则缩回了徐州。

敌人这四个兵团的畏怯求安,造成了黄维兵团单独冒进、孤立突出之势。

“好!”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在挂满地图的墙上重重地捶了一拳,转过身来立即召开作战会议。

他认为,这时正是歼灭黄维兵团的大好时机。他当机立断,及时定下歼灭黄维兵团的决心,并作了周密部署:在浍河以北布设袋形阵地,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邓小平的这个决心,正确地把握了歼敌时机和方法,对歼灭黄维兵团,完成战役第二阶段的任务起了关键性作用。

毛泽东在接到邓小平的作战计划报告后,当即复电表示完全同意,并指示华东野战军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兵团。

毛泽东还在电报中说:“情况紧急时,一切由总前委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黄维,一向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言听计从,而且又是一个急性子的人。他按照蒋介石的“三军会师打通津浦路”的计划,一路风风火火地向宿县方向猛攻。

文章图片17

中原野战军一个纵队在南坪集抗击敌人一天后,奉命主动放弃阵地,诱敌北渡浍河。

黄维渡河后,发现他的部队已经钻进刘伯承、邓小平设下的口袋阵,于是他立即下令迅速返渡南岸。可惜为时已晚,邓小平这个口袋阵进得来,出不去。

刘伯承、邓小平抓住敌人撤退的大好时机,立即指挥各纵队全线出击,猛追猛打,将黄维兵团全部合围于双堆集地区,形成了就地歼灭该敌的有利态势。

蒋介石深知,黄维兵团一旦受挫,“徐蚌会战”就将彻底失败,于是他命令黄维要不顾一切地全力向东攻击,与李延年兵团会师。

同时,蒋介石命令李延年全力接应黄维兵团,冲出人民解放军的包围圈。

蒋介石还紧急致电坐阵徐州的刘峙、杜聿明:“黄维兵团已被解放军包围在双堆集附近地区,战斗激烈。此次会战关系国家安危,希望你们严督徐州方面各兵团按预定计划,迅速果敢行动,前往救援,不得延误,至要!至要!”

黄维按照蒋介石的指令,经过周密策划后,于11月27日,以4个主力师为先锋,开始突围。

可是,黄维兵团的先锋部队刚一出动,就遭到人民解放军的迎头痛击,被打了回去。

文章图片18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黄维手下的第一一零师师长廖运周(中共地下党员)率部起义。这个突如其来的内部倒戈,在军事上的损失自不必说,在政治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它促使军心更加混乱,猜疑心加重,自信心动摇,突围势头明显减弱。

黄维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放弃突围计划,转入防御,固守待援。

趁此有利时机,中原野战军随即展开攻击。

但是,没有想到敌人困兽犹斗,打了一天,才发现这个敌人是块硬骨头,有点不好啃。

黄维兵团毕竟是蒋介石的最精锐的兵团之一,装备十分精良,黄维也算得上是国民党一员战将,过去没有吃过大的败仗,自以为天下无敌,异常狂热。

他依靠猛烈的火力,负隅顽抗,关键时刻尚能拼杀一阵,令解放军一时拿他没办法。

但是,在蒋家王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他们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纵然尚能凶猛一时,也只不过是临死前的困兽,做最后的挣扎而已。

文章图片19

11月29日,毛泽东致电刘、陈、邓,指出:解决黄维兵团,是解决徐、蚌全敌66个师的关键。必须估计敌人的最后挣扎,必须使自己手里保有余力,足以应付意外情况。从敌人固守着眼,集中火力,各个分割歼击,准备以10天或更多的时间解决此敌。

同时,毛泽东还提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任务,是解决徐蚌两处之敌,所以必须全面考虑,从长计议。

总前委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令各部队改进战术,继续攻击。如此又打了两天,这块硬骨头还是没有啃下来,但各部队向前推进了许多,将敌压缩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各约5公里的狭小范围内。

蒋介石面对黄维兵团的危险处境,自知打通津浦路无望,徐州难保。于是他决定放弃徐州,保存实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11月28日,蒋介石密令杜聿明率3个兵团冲出徐州,经永城、涡阳、蒙城南下,首先解黄维兵团之围,然后一同南撤(此时刘峙已乘飞机逃回南京)。

文章图片20

恰好在同一天,料敌如神的毛泽东,突然意识到徐州敌人可能要弃城南逃。

他立即提笔疾书,给刘、邓、陈、粟发了一封AAA级的特急电报:“总前委应立即注意,要估计到徐州之敌有逃跑的可能。敌人逃跑时,你们应以两个纵队在逃敌的翼侧兼程前进,赶到敌人先头将其逃路堵住,方能围击,不要单靠尾追。”

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两天之后,即11月30日凌晨,杜聿明命令一部分兵力自徐州地区沿津浦路向南攻击,想以此佯动之举,吸引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沿津浦路追击。

第二天,他自己率领3个兵团及徐州党政机关约30万人,从徐州出发,向西南方向大撤退。

总前委的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都是谋略过人的军事家,怎么可能被杜聿明的雕虫小技所迷惑,上他的当。总前委手里始终掌握着十余个纵队的强大机动兵团,只有在判明情况时才会一齐出动。

12月1日,当总前委获知徐州大量军队出城向西南方向撤退的情报后,及时判明了敌人逃跑的真实动向,于是立即决定出动11个主力纵队,展开追击和堵截:以4个纵队并列尾敌追击,以4个纵队分路从翼侧平行追击,以3个纵队迂回拦击。

迂回部队在永城东北的孟村、大回村堵击成功,阻断了敌人的逃路,后面追击部队也追赶上来,多路猛攻。

至12月4日,将敌包围在徐州西南65公里处的陈官庄、李石林、青龙集的狭小地区内。孙元良兵团在突围的混战中被全部歼灭。

文章图片21

后来,杜聿明被俘虏后,对此事依然难以理解,他反复追问:我明明制定了周密的突围计划,看起来天衣无缝,毛泽东是怎么算到我的突围时间的?

毛泽东天马行空的军事思想,岂是杜聿明这种败军之将可以理解的?蒋介石和杜聿明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战争还未开打,结果已经昭然若揭。

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对黄维兵团发起全面攻击。经四天激烈战斗,共歼敌近5万人,并将残余敌人压缩在南北5公里,东西1.5公里的一个小圈子内。

此时,由蚌埠北援之敌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距困守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仅35公里,而要歼灭黄维和杜聿明集团尚需时日。

看来情况有点复杂,如果时间拖长,万一敌增援的两个兵团与黄维、杜聿明集团会合,三股敌人汇集在一起,这个仗就难打了。

总前委在邓小平主持下,全面分析了战场上的情况,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一致认为,只有首先迅速歼灭黄维兵团,才有可能转用兵力歼灭杜聿明集团。若同时打两股敌人,加上阻击援敌,同时在三个方向上作战,兵力都感觉不足。

兵力分散,拖长时间,弄不好会陷入被动,使敌人获得喘息机会,夺路逃脱。

根据会议讨论情况,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当即拍板定案:集中足够兵力,首先歼灭黄维兵团,尔后再集中全力歼灭杜聿明集团。为此,组成三个突击集团,对黄维余部发起总攻击,务求一举全歼。

文章图片22

12月13日夜,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东、西、南三个攻击集团密切配合,经过两天激烈战斗,摧毁了黄维的指挥中心,至15日,将黄维兵团全歼,黄维被活捉。

在围歼黄维兵团时,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增援兵团,向人民解放军阻击阵地猛攻,企图与黄维兵团会合。

但在阻援部队坚决阻击下,援敌每日仅能前进数里,甚至竟日不进,虽与黄维兵团相距不足30公里,但始终未能与其靠拢。当他们获悉黄维兵团被全部歼灭后,立即撤至淮河以南。

这时,被重重包围于陈官庄狭小地域内的杜聿明集团,已经陷入绝境,全歼该敌已成定局。

正当淮海战役进行之时,平津战役也已经开始。

东北早已荡然无存,华东、中原又岌岌可危,在如此没落无着的局面之下,华北的处境不言自明。此时此刻,凄凉愁苦的傅作义,是撤是守,正在举棋不定。

毛泽东考虑到为稳住平津战场的傅作义,不使其下决心从海上撤退,于12月14日,令淮海战役总前委,最后歼灭杜聿明集团的战斗暂缓进行,部队在包围态势下休息若干天。

12月17日,毛泽东为中原、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写了《敦促杜聿明投降书》,向被围困的国民党军反复广播。

文章图片23

毛泽东写的这个促降书,情浓意切。虽然未能打动那些铁杆高官,但却感动了许多下级官兵,他们纷纷逃来投诚,更多的人想逃过来而不得脱身,有的则被军官镇压,有的在逃跑半路被开枪打死。

老天爷也对蒋介石发怒了!天气骤变,风雪交加。这时农历还没有进腊月,这么早下大雪,在皖北的淮河流域真是罕见。

被围困的国民党军缺衣少粮,饥寒交迫,30万人马,仅靠少量空投补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大量士兵冻饿而死,剩下的人终日愁眉苦脸,在绝望中挣扎。为吃口饭而冒死跑到解放军这边来投降的士兵,日渐增多。

就地休整的人民解放军,情绪异常高涨。来自解放区的几百万支援前线的民工,用独轮小车推来了大批弹药、粮食、猪肉、羊肉、鸡蛋、棉衣、棉被、木炭、萝卜、白菜,真是应有尽有,丰衣足食,干部战士们乐不可支。

陈毅和粟裕都多次说过:“华东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9年1月初,平津战场傅作义的退路已被切断,为了加速决战进程,毛泽东及时指示刘、陈、邓:“现在可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了!”

文章图片24

淮海战场总前委遵照毛泽东的命令,指挥各部队于1949年1月6日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将杜聿明集团全部歼灭,杜聿明被俘虏。

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敌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人。其中俘虏32万人,起义2.8万人,投诚3.5万人。

遗憾的是,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增援失败后,逃往江南。

三大战役,只有淮海战役是在总兵力少于敌人的情况下进行的。毛泽东在贺电中称赞道:“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文章图片25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南线主力兵团已基本全部丧失,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大部获得解放,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直接威胁之下。

蒋介石“徐蚌会战”的全面失败,引起了美国特别是美国在华人员的极大恐慌与悲哀。

在黄维兵团被歼灭的第三天,即12月18日,美军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少将,给美国陆军部长拍发了一封很长的电报,历数蒋介石失败的主要原因,颇有秋后算账的味道。

他在电报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与丧失面子,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取得人民的支持,实属极端令人怀疑之事,只有用无限制的美国援助,才能使国民党政府在华南保持立足点。看来,蒋介石的完全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了。”

文章图片26

接着,巴大维向美国陆军部陈述了蒋介石失败的原因。他指出:“蒋介石战略失败的原因,真是罄竹难书。他所犯的第一个政治、军事上的大错误,是在对日军作战胜利以后,把力量集中于前日军占领区,而实行纯军事性的收复,没有考虑久已存在的地域情感,建立可以吸引人民支持的地方政权。不但如此,国军又受累于一个不健全的战略。而这个战略,是由政治上有势力,而军事上愚昧的高级指挥官所拟订出来的。”

巴大维在电报中还指出:“至于毛泽东的军队实力,他所得到的人民的支持和他的作战策略,从一开始就被低估了。从而导致蒋介石保持对交通线的有效控制,也变得日益困难。由于缺乏能上战场与解放军作战的军队,所以使解放军变得日益强大起来,蒋介石逐渐失势;而毛泽东不仅能依据可以利用的人力和物力,以决定其战略,而且巧妙地利用了蒋介石的战略与战术的错误。”

巴大维在这个电报中,对蒋介石失败的原因作了总结性的分析,他的这些话,无论对与不对,也无论说对了多少,有一点是重要的,即他是站在美国主子的立场上,来斥责蒋介石是如何被毛泽东打败的。

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时起,巴大维就一直在南京为蒋介石出谋划策,现在仗打败了,他如此向美国陆军部报告,并历数蒋介石的罪责,倒也是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文章图片27

巴大维在拍发这个电报的时候,淮海战役已经接近尾声了,这时他就已经开始收拾行装,准备溜之大吉了。

他说:“由于南京在不久的将来将要陷落,以及国民党军队的混乱情况,美军顾问团为蒋介石效力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