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保定一中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曾叫“保定府官立中学堂”、“同仁中学校”、“直隶省立第六中学”、“河北保定第一中学”等校名,1954年曾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学。一中高考升学率高,文革前被称为宝塔尖上的宝塔,学生们都以考进一中为荣。 石头有幸在1969.1至1974.1在一中就读(三年初中两年高中)。虽然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但记忆中的中学时光依然那么清晰,美丽的校园、敬爱的老师和青春年少的同学们犹在身边…… 【百年风雨】 【风云变幻】 【历经沧桑】 上篇、动乱年代的三年初中 一、走进一中 1966年6月,文革风暴席卷全国。……各个学校全部“停课闹革命”。……小学生没人管放了长假。暑假过了,寒假也过了,第二个寒假也过了,还是没有开学的音信。闲散在家“闹革命”的小学生一天天长大,成为日益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完成“造反”的历史使命后,占据学校闹革命的红卫兵自1968年起开始陆续走向广阔天地,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或到建设兵团建设边疆保卫边疆。1968年底按照中央“复课闹革命”的要求,保定市中小学陆续开学。原小学三四五六年级连锅就近端进中学分别上初一初二初三,68届和69届小学毕业生(原66年的三、四年级)合并为初中一年级。我按户籍所在地划片分到了保定一中。经过文革破旧立新,各学校纷纷改名,一中改名叫红一中;二中叫新二中;女中叫要武战校……,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本段已经删减敏感词) 【古香古色的校友门】【 曾经的四合院(清末民初时称“顾德堂”)初一年级大部分安排在大四合院里。带有前廊的大四合院有12间教室。大院里对称种植着四棵两米多高的黄色的刺玫和四颗白、紫色的丁香,淡淡的清香陪伴我们度过了三年初中。】【我们24排教室】 二、开学之初 我们初中一年级开学时有14个班(当时叫排,21~34排是初一)七百多人,我所在的班是24排,教室在四合院的西北角。文革锻炼了一批打架不要命的小亡命徒,迅速成了各班的大王二王。他们好像不是来上课而是专门来学校造反的,教室窗户安装的玻璃,不几天全砸破了。后来只好糊窗户纸,撕坏再补上。有一天课间休息,大王领着两个喽啰故意在炉子里填锯末沤烟,教室里浓烟滚滚,老师和同学们只好在外边冻着。文革中的老师们没有一点地位,谁也不敢惹这些“革命小将”。英语朱德龙老师开始还苦口婆心要求大家遵守纪律,可那几个人在下面拍桌子摔板凳上窜下跳把课堂搅成了一锅粥。寒了心的朱老师从此上课不看学生,站在讲台上只管自己对着课本照本宣科,学生爱听不听下课就走人。听说有个班的大王更缺德,他在课间把通条尖朝上反插在炉子里烧红,待快打上课铃时拔出来通条把朝向黑板放在讲台上,老师下意识的用手一抓通条把,立刻一股烟从老师手掌里冒出来!那个小流氓学生在下面幸灾乐祸。那年月当老师是个受罪的职业。好不容易大王退学了,二王马上主动接了班继续呼风唤雨。待二王也不来了,平时不显山露水的某同学又成了调皮学生的首领。 【四合院北门】 三、三任班主任 第一任班主任赵云霞,是个高度近视的女老师。个子不高,根本管不了这群无法无天的革命小将。吵蛤蟆坑似的课堂,任赵老师在讲台上喊破喉咙,下面依然乌烟瘴气。大王二王还在黑板上画漫画,写上“赵四眼”,多次气的老师哭着走出教室。 【四合院一角】 第二任班主任胡长年是个人高马大的男老师,责任心特强。上课时瞪着两只略有些突出的大眼睛,讲课底气很足,一幅不服就上来试试的样子。镇住了课堂上乱糟糟的场面。表面上没有人再敢当面与老师对着干,几个“骨干”私下里给老师起名“胡长脖”,在背后搞些破坏教室公物的小动作。没等发生激烈冲突,一场大祸悄然落在胡老师头上。1970年1月寒假期间,学校让胡老师组织一些学生利用放假期间制作档案袋。胡老师没舍得直接用牛皮纸,先用一些旧报纸练手,一天收拾现场时突然发现一张报纸上大篇幅的XX像被剪成了两半!学校调查在场的几个学生都说不清楚或不承认,胡老师出身资本家,学校领导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法器,把这桩政治案件定在了胡老师头上。 三九严寒,学校给他办学习班让他交代问题。后来由学生轮流值班看管他,很长时间不让回家,他妻子拖着患病的身体来学校“探监”也不让见面。那年初春的天气很寒冷,学校在小操场召开批斗胡长年老师大会。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一声断喝:“把现行反革命分子胡长年押上来!”两名革命小将揪着胡老师的头发,拧着胳膊,气势汹汹的给胡老师来了个“喷气式”。一场口诛笔伐后,胡老师从此由猛虎变成了病猫,像个哑巴一样,低眉顺眼的每天打扫厕所和学校卫生。文革结束后,胡老师调到四中任教,离开了伤害他身心的保定一中。 【班主任华铸老师】 第三任班主任叫华铸(本名蒋家柱,文革初改名),是个眉清目秀的男老师。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一张一弛,善于抓主要矛盾。慢慢在同学们心目中不严自威,大家也喜欢听他讲的数学课,他一直把我们带到了初中毕业,是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 ![]() 【四合院南门】 四、革命化的课堂 能正常上课了,花样也多了。每天上课前要天天读(自学毛主席语录),教科书可以不带,不带毛主席语录那就是忠不忠于毛主席的政治问题。每天早上上课铃一响,老师走进教室,排(班)长喊:起立!老师和同学们立正仰望教室前上方的毛主席像,右手拇指和食指中指捏着128开本的红宝书(毛主席语录)举在右耳朵旁边待命,班(排)长大声领颂:“首先敬祝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全体同学一边挥动语录本一边齐声喊:“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班(排)长再大声喊:“敬祝我们敬爱的林副统帅”,全体同学再重复做动作齐声喊:“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此时老师转身面对同学们:“坐下,现在开始上课。开始同学们满脸虔诚祝愿,可年复一年天天如此,后来就有人光张嘴不出声。9.13事件后的一周后,华老师说我们天天祝愿浪费时间,今后就不祝了。我们还奇怪怎么才明白这个道理呢?后来知道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林彪背叛了他老人家,在叛逃途中死于非命。 那时课本是革命化的,语文书的课文就是毛主席著作,作文课就是写大批判稿、小评论,写作文开头第一句一般都是“当前我国形势一片大好......”。数学题先扯上些革命大道理,再写上黑体字的毛主席语录最后才是X+Y=Z的正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用在这正好。英语第一、二课分别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和“We wish chairman mao a long long live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物理、化学课本叫工业基础知识(机械部分、电工部分、化工部分),牛顿第一定律叫力学第一定律……,还有一门农业基础知识(相当于生物),讲怎样养猪,讲甘薯“下蛋”(怎样让甘薯高产)等学问。即便如此,也不让学生们踏踏实实学习,一会儿批读书无用论,一会批读书做官论。不知是读书好还是不读书好。不过当年考试全部开卷随便抄。学不学习都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初二时学校搞忆苦思甜,控诉万恶的旧社会,教育学生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记得学校请了一个郊区老贫农在篮球场做忆苦思甜报告,他说:入冬以后,我们和地主斗争,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我们长工是“一九二九被窝里死糗......,软磨硬抗不干活......”学校让同学们也写家史,我回家让父母亲给我讲旧社会怎样受地主老财的欺压,父亲讲我爷爷家是中农,家里有一匹马还有房子和几亩地,基本能自给。我不甘心又问父亲给地主当过长工吗?父亲说他在农忙时帮地主家打过短工,地主家管饭而且地主自己也干活。他说的这些我没法写,听着同学们一个个不知真假的解放前“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吃了上顿没下顿,沿街乞讨……”的苦难家史,低着头恐怕老师叫我发言,好不容易才捱到了下课。 ![]() 【清末民初校园有南、北、西三座小楼,分别是学校办公室、图书馆医务室等 。今天一中校园内唯一保留下来的古迹是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北楼,现在的校史博物馆 】 五、被文革破坏的校园 北楼原来是学校图书馆,那时图书馆的藏书都被定为“毒草”,三年中从未开放过。好像是初三时,学校派我们去那座楼劳动,从地下室往外用大筐抬书,地下室大量的书籍堆得乱七八糟,大部分是线装的古书。我们不知道书的价值,不管孤本善本,只知道把封盒一扯,书便散落一地,然后像处理垃圾一样装筐抬走装上卡车。高中语文课有了古文,老师痛惜的说当年我们一中的古籍藏书在河北省各学校中是最多的,可惜全被销毁了。 ![]() 【 2010年回母校拍摄的大操场 】 学校操场有标准的400米跑道,各种田径体育器材一应俱全。操场西边长长一排平房是学生宿舍(文革中学生学习土八路游击战的做法,把每间房子都打通了,天花板也被捅了许多大洞)。学校经过文革打砸抢的洗礼后,建筑物尚存但内部已是伤痕累累了。 1969年,按照毛主席备战备荒的最高指示,全国到处脱坯烧砖挖防空洞,一中自然不甘落后,全校各班在大操场就地取材,把个好端端的大操场挖了个千疮百孔。老师身先士卒,带领同学们自制土坯模具,和泥脱坯,让从小没玩够泥巴的同学们彻底过了瘾。最后操场上矗立起好几座七八米高的像个大窝头似的土砖窑,烟雾缭绕个把月,同学们的“战备砖”终于出窑了!可能技术欠点,砖窑内受热不均,火小的成了桃酥,火大的成了麻花。至今不知那些砖用在了哪项国防工程上。 ![]() 【曾经的科学馆】 科学馆本来有完备的理化实验仪器,显微镜可供两个班每人一台同时上课。可等我们上物理课时,连个弹簧称还得到别的学校去借。老师说实验室的仪器都让那些拿学校当武斗据点的红卫兵们砸了换花生米吃了。经文革洗劫后的科学馆只剩下了墙上的一条标语“向科学进军!” 六、野营拉练 本节有专门记叙,请看“拉练散记”。 ![]() 【初中毕业照】![]() 【盖有“保定市红一中革命委员会”印章的毕业证】七、初中毕业 我们开学时初一有14个班,而到初三毕业时这届学生只剩下了6个班(近百分之六十的学生都退学参加了工作)。1972年1月我们拿到了盖着保定红一中印章的毕业证,在文革动荡的岁月中结束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在校园拍摄的一张初中毕业照将我们十六岁的花季永远留在了保定一中。 ![]() 【1965年保定一中航拍照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