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茶笔记(44):茶书与茶园的距离

 风在香 2023-10-30 发布于云南

去年四月中旬我和几位朋友去到景迈山,到的第一天晚上,在大寨一位茶农家试喝刚做出来的几款新茶。当晚一起喝茶的人有十来个,其中有两位同行,心思似乎全不在茶汤滋味上。两人忙着翻动泡过的叶底,一边翻动一边讨论,且多次用看过的一些茶书上关于叶底的知识点做解释。

之所以想起这个情节,是因为最近和一些茶友闲聊,我发现他们中有不少人常常套用茶书上看到的一些知识来怀疑各种“不正常的现象”,语气中似乎是有了新发现,但说出来的大多都是比较怪癖的“问题”,与茶的品质表现--香气、汤感、苦涩、回甘、茶韵等等并没有多少关系。更有甚者,生搬硬套那些标准去判断一款茶的好坏,自己品饮的感受倒显得不那么重要。

我一开始接触茶也是通过看各种茶叶书籍去获取知识,并且尝试用书里学到的知识去认识、评判一款茶。不过好在读茶书的同时,每一年也都会去茶山跑一跑,选择跑茶山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亲自去看看,验证一下茶书上那些知识点对不对,对的程度又是多少。

这几年虽然跑的茶山有限,但每一次都有新收获,并且看过的茶园、茶树,接触的茶农越多,就总会发现与茶叶书籍上描写的那些结论所不同的例外情况。这个过程不仅是对茶的认识过程,也是对自己所了解的茶叶知识的洗涤过程。发现的例外情况越来越多,我越来越不敢轻易给一款茶下结论。写《春茶记》主要就是描述自己所见所闻的茶山经历,至于结论,由读过的茶友自己去下。

扎扎实实跑一次茶山,胜过读十本茶书。不要走马观花,去结识茶农,去参与、记录一片鲜叶从茶园到茶杯的过程。多数茶书的文字既缺乏人情味,更缺乏场景感,读来直教人觉得枯燥、苍白,没有着落之处,因此难以描述出一杯茶的手工温度。只有当我们亲自参与进去,置身于一个个实际的制茶场景中,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入口这杯茶的真实感和人情味。

自然孕育了茶,人在自然面前又显得太过于渺小。很多时候,我们眼里所见的、书里讲述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或者只是我们自己希望看到的那一部分。那些已知的背后,尚有太多的未知,对手里这杯茶了解得越多,越应该保持谦卑和敬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