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批判性思维》:反盲从,做独立的思考者

 在山清泉水 2023-01-11 发布于湖北

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视觉、听觉,真假难辨。

工作生活中又有太多事情需要我们做决策。或许,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在依靠感觉做决定。

如何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拥有一个批判性思维的大脑必不可少。

这本《批判性思维》是美国大学的教材,是一本思维训练的教科书,已连续再版12次,颇为畅销。

作者是两位美国大学教授,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和理查德.帕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你拿起这本书,学习和训练自我批判性思维之旅就已开启。

批判性思维,英文为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别轻易置信,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无论是对他人或自己的思维,运用逻辑论证,透过现象,不断进行推理,从而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真相。

简而言之,批判=反思,而不是否定。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如何思维》中,就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概念—能动、持续并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

反思的过程,就是不断找到问题或论题的支撑论据,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

胡适曾说:“大胆的怀疑,小心的求证。”

作者说,论证的过程并非每次都“一帆风顺”。人的判断会受到情绪、经验、视觉、听觉、道德观点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思想上的谬误。

在书里,作者总结出了21种思维谬误共分为三大类

相关性谬误、非演绎谬误、形式谬误及语言谬误

每一种思维谬误作者都举例说明,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作者认为,思维的训练如同肌肉的训练,在不断的实践中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为严谨及客观,从而达到有效论证。

比如,论文写作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运用和体现。

在论证中我们要避免装饰性的表达,而确保语言清晰。无论是演绎还是推理,都要确保逻辑分明。

其实,从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逻辑与修辞学一直是西方教育的两个基点。

书中解析,逻辑是用来证明或支持断言。修辞是用来赢得某人同意你的观点。

我们可以用逻辑说明别人,但常见的是人们往往被弱逻辑力量的言论说明而不为强逻辑所动。

可以说,生活中各种以修辞手法来掩盖虚假论证的例子,无处不在,这就是现在为什么教育越来强调批判性思维。

书的最后一章,对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原则及视角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弄清我们自己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在道德慎思时,聚焦于相关考量,避免思考有失偏颇。

阅读完这本书,接受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你可能会对网络上的这句话深以为然—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为求得真理,只为不再居一隅而自认真理在握。”

这,已是收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