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阳明心学对格物致知的曲解

 昵称50319000 2023-01-12 发布于河南

文 / 烽火台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著作,其中的部分著作,尤其是《周易》也是道家学说的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周朝起始,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一直是官方遵循的思想系统。宋代朱熹正式编辑出“四书五经”的版本,明清两朝就此作为官方学说对待,也是科举取士的指定书目。因此,但凡读书人,对这些书目都能倒背如流,是一点儿也不夸张的。

阳明作为明代的书宦世家(其父王华是当朝状元),对“四书五经”自然非常熟悉。阳明研究学问讲究个“知行合一”,不但动脑、还要动手。《大学》教导人们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八目”,“三纲”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研究事物、探求知识、虔诚意识、端正思想、修养自己、兴旺家业、治理国家、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这是儒家指引给人们的三大宗旨、八项目标。要践行“三纲八目”,第一步就是“格物”。

《大学》成书比较早,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曾子所作,后考证为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格”的本义是劈开、分解,古代汉语据此延伸出“推究、研究”的意思,和现在所讲的分析研究差不多。当然,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内容,分析研究就包含了具体的实验工作。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全面解释“格物”的意思,应该包含探索、实验、分析、研究四层意思。从古到今各类书籍对格物的解释,含义是比较接近的,《庄子·天下》篇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句子,正是古人对格物的经典解说。

阳明年轻求学时,对格物也是这样理解的。中国学术史上有一个“阳明格竹”的公案,是说有一天,王阳明和一个姓钱的同学一起讨论理学,阳明说“既然朱子说成圣要格物致知,那我们就来格物吧”,格什么物呢?王阳明家最多的就是竹子,从他爷爷号“竹轩公”就知道,他家的四周种满了竹子。他二人坐在竹林里盯着一根竹子看(一说是“砍”),三天之后钱同学实在熬不住了,眼前一黑栽倒在竹林里。王阳明攒着一股劲,坚持了整整七天,把所有的精气神都花在了眼前的竹子上,最后体力透支,出现幻觉,气血攻心,口吐鲜血晕了过去。

文章图片1

这次格竹之后,王阳明就落下了病根,后来身体一直不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导致他长期患有咳嗽哮喘的病症,五十七岁就去世了。

格竹行动的失败,使他开始怀疑朱熹理学关于“格物穷理”的观点,转而在佛学和道学中寻找思路,直到他被贬贵州龙场,在龙场的石棺中躺了三天三夜(露天石棺,还下着大雨),终于悟出了自己的心学观点。在阳明心学形成的历史上,此举号称“龙场悟道”。

那么,阳明心学对“格物”的解释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心学有四句偈语,大体上能代表其主体思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最后落脚有“格物”一词,放到四句偈语中去解读,含义显而易见:善恶是人的一种内在选择,为善去恶是由人的内心主导的,自然就把对格物的理解转向了人的内心——这正是心学的来历。

朱熹对格物的解释,是“穷究事物之理”,里面还有古人最初理解的分析研究的含义。当然朱熹的解释其实也已经背离了古人最初的意思,他把“格物致知”中的“知”解释为“天理”,意指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并不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内容。理学有“理一分殊”的说法,这里的“一”就是指具体的事物,“理”就是指规律和法则,实际上类似于道家所讲的“道”和欧洲哲学所讲的“本体”,也即恒定的、唯一的、决定万事万物的“规律”。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讲格物首先要弄清具体事物内在的东西,最后经过归纳、概括和总结,才能反映出规律性的东西。而朱熹格物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天理”,并不在意具体事物内在的不同特质,本质上和心学所讲的内容没有多大区别。从朱熹追求学问的路径和办法上看,也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和心学的做法没有两样。关于这一点,阳明也有自己的一番言论:“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可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王阳明《大学问》)

文章图片2

事实上,朱熹理学对格物的解释已经偏离了古人的原意,阳明心学则达到了完全反转的境地。心学的主旨之一是“心即理”,讲究“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些东西显然是从佛学传承而来,也综合了其他门类的知识,带有一点哲学思辨的味道。王阳明认为“格物”就是内在的“格心”,必须下“由内而外”的功夫。他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之所在之事谓之物。”(王阳明《大学问》)他训“物”为事,是“意之所在”,进一步解释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如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王阳明《传习录》)相似的内容还有:“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王阳明《大学问》)“格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王阳明《传习录》)概括起来讲,就是把格物解释为正心、格心,就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这里的“格”就变成了“去除、摆脱”的意思,而“格物”则被视为在个人身心上下功夫(“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中国古人提出的格物致知的道理,经过大儒孟子、朱熹和阳明的历次解读,终于完成了全面的反转,由“物”转向了“心”,由“外”转向了“内”,让中国学术思想走上了与西方学术思想截然相反的道路。与阳明相近的时代,有一位西方的学者,登上意大利比萨城中的高塔,把大小不等的两个铁球从塔顶扔了下来,目的是为了检验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重量不同的物体落地有先有后”的观点,结果经过实验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他就是现代实验科学的开创者伽利略。王阳明是格竹,伽利略是格球,为什么伽利略成功格出了新知,并引领了现代科学的诞生,而王阳明不但一无所获,还彻底扭曲了古人关于“格物致知”的本义?这正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历代的中国学人,贯彻格物致知只讲究观察思考,不动手操作实验,反而用自己臆想出来的知识影响和反制人为观察的结果。从伽利略开始,西方人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东方人则陷入了坐而论道的窠臼,最终导致了东西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巨大差异!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