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症(OP)是临床常见的骨骼疾病,其以骨量低、骨强度下降、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可分为原发性[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OP,多见于老年男性、绝经后女性。 目前抗OP药物主要包括基础治疗药物、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及双重作用机制药物等。那么,抗OP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如何区别选用呢? 表1 抗OP药物 ![]() 一、骨吸收抑制剂 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SERMs、降钙素类药物、RANKL抑制剂。有较广抗骨折谱的药物有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地舒单抗。 (1)男性OP 目前可用于男性OP的骨吸收抑制剂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降钙素类药物。欧美国家批准用于男性OP的骨吸收抑制剂还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利塞膦酸钠、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地舒单抗在骨质疏松症临床合理用药的中国专家建议》(2020年)中指出,接受雄激素剥夺疗法的高骨折风险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男性OP地舒单抗治疗,以增加骨量。 双膦酸盐类药物有下颌骨坏死、肾损害、非典型股骨骨折风险。禁用于肌酐清除率<35ml/min、致食管排空延迟的食管疾病、不能直立位30min、骨软化者。 降钙素类药物建议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 3个月。 地舒单抗有下颌骨坏死、非典型性股骨骨折风险。禁用于低钙血症者。 (2)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OP 可用于围绝经和绝经后妇女OP的骨吸收抑制剂主要是性激素类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地舒单抗、SERMs、降钙素类药物等。《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专家共识》(2020年)中指出,激素治疗(HT)(如戊酸雌二醇、17β-雌二醇、地屈孕酮、微粒化黄体酮、戊酸雌二醇/雌二醇环丙孕酮、雌二醇/雌二醇地屈孕酮、雌二醇/屈螺酮)是围绝经期和绝经后OP的一级预防措施,绝经HT可预防围绝经期和绝经早期妇女骨丢失,增加或维持妇女的骨密度。对于50-60岁或绝经<10年的患者,HT可作为一线治疗,不推荐>70岁者启动HT。 《ENDO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中指出,骨折风险高的绝经后女性OP,初始治疗可选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地诺单抗,以上不能耐受或不能获得,也可用SERMs、降钙素类药物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痿)中医药诊疗指南(2019年版)》指出,建议将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绝经后OP者的首选药物。采用雌激素替代治疗、降钙素类药物治疗绝经后OP疗效确切。雌激素替代治疗适于有明显更年期综合征的OP者。新发骨折伴疼痛者可考虑短期使用降钙素类药物。 SERMs可降低椎体骨折风险、降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风险,尤适于乳腺癌风险增加的妇女OP;降钙素类药物可降低椎体骨折风险,对急性椎体骨折有镇痛作用。 HT有增加静脉血栓事件风险。禁用于血栓性疾病、不明原因阴道出血、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活动性肝病、血卟啉症、结缔组织病者。 SERMs有增加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禁用于有静脉栓塞病史、难以解释的子宫出血、有血栓倾向(如长期卧床和久坐)、有子宫内膜癌症状和体征者。 (3)糖皮质激素性OP(GIOP) GIOP是最常见的继发性OP,典型症状有疼痛、脆性骨折、脊柱变形,严重可致骨折。目前防治GIOP的骨吸收抑制剂主要有双膦酸盐类药物、地舒单抗、雷洛昔芬(限绝经后)、降钙素类药物。 《2020版中国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防治专家共识》指出,GIOP初始治疗,评估为中、高度骨折风险者,首选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双膦酸盐类药物不能耐受,可选择特立帕肽、地舒单抗、雷洛昔芬(限绝经后)。若存在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可选用降钙素类药物缓解疼痛,不推荐仅使用其防治GIOP。《地舒单抗在骨质疏松症临床合理用药的中国专家建议》(2020年)中指出,高骨折风险男性和女性糖皮质激素诱导的OP推荐地舒单抗治疗,以增加骨量,可显著降低椎体 非椎体和髋部骨折的风险。 (4)老年OP OP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老年OP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OP。可用于老年OP的骨吸收抑制剂主要是双膦酸盐类药物、SERMs、降钙素类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可用于老年OP。SERMs可用于老年女性OP。降钙素类药物用于老年OP中重度疼痛者。 (5)OP骨折围手术期疼痛 降钙素类药物可镇痛、减少骨折后急性骨丢失,其对缓解OP骨折骨痛明显,中至重度骨痛的OP者、骨折围手术期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制动者建议使用降钙素类药物缓解骨痛。 此外,《建立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三级防控体系专家共识》(2022年)中指出,对髋部骨折高风险或极高风险者,建议首选地舒单抗或唑来膦酸。 二、骨形成促进剂 特立帕肽为强效抗骨质疏松药物,其可可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并促进椎体骨折愈合,促进骨痂形成,提高骨痂矿化程度。 男性OP:欧美国家批准特立帕肽用于男性OP的治疗,其可增加腰椎及髋部骨密度。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OP:可选用特立帕肽治疗。《ENDO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中指出,骨折风险高的绝经后女性,初始治疗可选用特立帕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痿)中医药诊疗指南(2019年版)》指出,采用特立帕特治疗绝经后OP疗效确切。 GIOP:可选用特立帕肽治疗。《2020版中国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防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具有中、高度骨折风险患者,如双膦酸盐类药物不能耐受,GIOP的初始治疗可选择特立帕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指出,特立帕肽国外批准用于GIOP的治疗。 老年OP:可选用特立帕肽,其用于椎体或非椎体骨折高风险且骨吸收抑制剂(BPs等)疗效不佳、禁忌或不耐受的老年OP患者;椎体或非椎体骨折极高风险老年人群或严重OP患者。 此外,《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指出,高骨折风险者(如多发椎体骨折或髋部骨折的老年者、骨密度极低者)可考虑使用注射制剂如特立帕肽。《建立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三级防控体系专家共识》(2022年)中指出,对椎体骨折高风险或极高风险者,建议起始特立帕肽治疗。 特立帕肽治疗时间不超过2年。禁用于骨骼疾病放疗史、高钙血症、肿瘤骨转移、肌酐清除率<35ml/min、畸形性骨炎者及小于18岁的青少年和骨骺未闭合的青少年。 三、双重作用机制抗OP药物 包括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维生素K2类药物、锶盐类药物。 男性OP:目前可用于男性OP的治疗药物有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可增加骨密度、改善肌肉功能、减少跌倒风险。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OP:《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痿)中医药诊疗指南(2019年版)》指出,采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治疗绝经后OP疗效确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指出,锶盐类药物雷奈酸锶可用于治疗绝经后OP。 GIOP:可选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2020版中国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防治专家共识》建议所有使用糖皮质激素疗程≥ 3 个月者,每日补充元素钙、维生素D或活性维生素D。 老年OP:可选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维生素K2类药物。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可用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者。维生素K2类药物可用于肾功能不全、骨折风险较低的老年OP。 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可增加高钙血症风险,禁用于高钙血症者。维生素K2类药物禁用于服用华法林者。锶盐类药物有心脑血管不良风险,禁用于未控制的高血压、已确诊的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病、肌酐清除率<30ml/min者,不得用于卒中和心脏病发作史者。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4):304-315. 2.中成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42(4):393-404. 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7,10(5):413-431. 4.骨科急性骨丢失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1,14(7):577-581. 5.老年髋部骨折的骨质疏松症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1,14(8):657-661. 6.男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10):817-827. 7.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专家共识[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8):903-906. 8.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18)[J].协和医学杂志,2018,9(6):19-32. 9.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痿)中医药诊疗指南(2019年版)[J].中医正骨,2020,32(2):1-7. 10.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8)[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24(12):1541-1557. 11.建立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三级防控体系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6):617-628. 12.地舒单抗在骨质疏松症临床合理用药的中国专家建议[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0,13(6):499-505. 13. 2020版中国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21,60(1):13-19. 14.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规范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1):803-806. 15.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8(5):371-373. 16.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专家共识(2018)[J].中国临床医学,2018,25(5):1-10. 17.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干预指南[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8,11(5):438-443. 声明:本文来源风湿免疫界,仅为交流学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望大家理性判断及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