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的十个认知误区,一定远离!

 茂林之家 2023-01-14 发布于湖南

目前,糖尿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因为不能治愈,如果不注意调理、不规范治疗,长期处在高血糖状态,会引发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等!特别是陷入这十个认知误区之后,更是危险至极。

一是空腹血糖正常,就认为没有糖尿病

糖尿病指标: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糖尿病前期指标:空腹血糖:6.1-6.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11mmol/L。

其实,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都是糖尿病诊断及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不可被替代。若只查空腹血糖,不仅会遗漏一些糖前期患者,也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

测血糖只测空腹血糖,而不重视餐后血糖是不对的。为此,除了查空腹血糖,糖尿病高危人群还应主动要求查餐后2小时血糖。

二是治疗后血糖正常,就认为被治愈

其实,糖尿病目前还没有根治办法,只能控制疾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对于糖前期患者,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有逆转糖尿病的可能;但对于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降至正常范围,也不能认为糖尿病被治愈。

糖尿病是综合性疾病,不仅表现为高血糖,还表现为各种难以治愈的并发症。据了解,长期血糖增高将导致患者眼、手、足、肾、神经、心脑血管系统等人体组织器官的严重并发症,造成功能不全甚至衰竭,使患者致残、致盲、致死。

监测表明,由糖尿病并发症引发的致死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位于第3位。为此,并不是血糖降下来就代表痊愈,确切的说,只有在平稳血糖的同时,有效的预防和消除并发症,才是真正的康复之道!

三是降血糖,就认为血糖越低越好

其实,血糖高了的确不好,但是血糖过低也很危险!当糖友血糖低于3.9mmol/L时,就会出现如饥饿、出汗、手抖、头晕、心悸、眼前发黑等低血糖症状,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补充糖,就会危害健康。

为此,应根据不同个体病情,谨遵医嘱来达到控糖指数。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

四是血糖降得快,就认为药物效果好

其实,血糖降得太快,会带来较大的风险,会使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血流加快,导致血管内水分进入脑组织细胞形成脑水肿,从而引发低血糖症状,如视物模糊、损伤脑细胞、低血糖反应、心肌梗死,不能作为降糖药好坏的评判标准。

为此,一定要遵照医嘱,平稳降糖、监测病情、及时调整用药才是正确的,切勿相信没有根据的偏方、秘方。如果有药物宣称能急速降糖的,往往都是不靠谱的。

五是用胰岛素,就认为病情严重

其实,胰岛素注射并不代表病情严重,无可救药,只是医生根据个人血糖水平和身体情况提出的不同治疗方式。不少初发糖尿病患者也会使用胰岛素治疗,而且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后还可以换回口服药治疗。

六是清淡饮食,就认为不吃荤

其实,糖尿病的清淡饮食并非是不吃荤食、不吃主食、顿顿粗粮。

肉类和主食都是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糖尿病饮食首先是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素之间需保持一定的比例。若碳水化合物不按50%~60%的比例摄入,可能导致脂肪的过度分解,出现酮症,甚至发生酸中毒。

如果肉食品摄入减少,势必使机体蛋白质不足,易导致患者抵抗力降低,更易发生感染。缺少肉食品的食谱,由于没有脂肪的饱腹感,患者极易饥饿,这样不易坚持饮食治疗。

为此,糖尿病患者吃肉应选择鱼类、禽肉类,每天40~70克;每餐主食量尽量保持在75~100克,每天粗粮占主食的比重不要超过1/3。

七是重视血糖,而不重视糖化血红蛋白

其实,血糖仅能反映10~15分钟内的变化,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3个月的血糖总体水平,而且主要反映餐后血糖水平。

八是降糖药,被认为能治并发症

其实,降糖药只能降低血糖,对并发症的治疗无效。

为此,糖尿病患者不要轻信降下血糖,就不得并发症的传言。血糖的每一次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像药物、饮食、运动、情绪等,每一次血糖的升高,都会对血管、神经、代谢系统造成一定损伤。

高血糖可以通过降糖药降下来,而身体的各个脏器所受到的伤害,降糖药却无力解决,如眼底病变、手脚麻木、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相继出现。

九是无糖食品,就认为不影响血糖

其实,所谓的无糖食品,一般指不含蔗糖或用其他甜味剂如木糖醇等替代的食品,这些甜味剂是低热卡糖或不产热卡糖。但无糖饼干、无糖面包等仍然都是粮食做的,这些食品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导致血糖升高。

为此,这类食品仍然应计算入总热量范围内不能食用过度。

十是不吃甜食水果,被认为含糖量高

其实,糖尿病患者主要不能吃含蔗糖和葡萄糖的食物,对于用蛋白糖、木糖醇、阿巴斯甜等制作的食品是可以摄入的。

水果的甜味主要由果糖来决定,但果糖的代谢不需要胰岛素。如果餐后血糖低于10,可以摄入一些水果。吃水果最好在两餐之间加餐用,既不至于血糖太高,又能防止低血糖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