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晚清到民国,回顾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

 云语禅心 2023-01-15 发布于河南

引言

从晚清时期开始到民国初期,中国开始了一场属于文学和文字的轰轰烈烈的革命,一场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文艺复兴”——白话文运动。

“旧时王谢堂前燕,落入寻常百姓家”,文学的种子就此落地生根发芽。它让文学不再高高在上,是贵族子弟的专属,而普通的平民百姓也可以触摸到文学的大门,一窥其中美妙。

这更是一场思想上的革新,是旧时代中国人民思想觉醒的第一步,为中国人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文章图片1

借镜他者以自强,浅析中欧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起源于14到16世纪的欧洲,当时的欧洲几乎都在宗教的统治之下,教廷以神之名统治着这片欧洲大陆,控制着人民的思想与生活。

森严的阶级制度与对人的情感的压抑,让当时的人们喘不过气来,使当时的欧洲处于一片黑暗肮脏当中,不见片刻光明。

在人民对于自由的高度渴望之中,孕育出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幼芽。而此时的欧洲也急需这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陈腐、黑暗的社会进行一波大换血。

文章图片2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个体思想的大解放,让人们如愿以偿的得到渴求的自由,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文艺复兴最早开始于意大利,但这种自由的风潮,开始之后以飓风之势,迅速的席卷到欧洲各国。是欧洲历史上一场绚丽的绽放,思想、文学、艺术各个领域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文章图片3

欧洲的这场“文艺复兴”的飓风如同一面镜子一般,映射出了当时腐朽陈旧的中国的丑陋面目。有一部分是由晚清的传教士带入中国,影响到了当时腐朽的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由此,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因为这些知识分子而掀起了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文化的大革命。在借镜他者当中,开始寻求自我文化的发展之路。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开启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

20世纪的中国,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唤醒国人政治和伦理的觉悟,那么这个觉悟究竟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道光年间林则徐发动禁烟,而后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由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中国就此开始了长达百年的近代屈辱史。

文章图片4

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开始反思,一向自诩天朝上国的我们为什么会败于蛮夷之手?最初我们认为失败的原因,是我们的技术不如人,故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开始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这是近代中国以来,我们国人的第一次觉悟,意识到了我们技不如人。我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而需要虚心学习,提高技术。

文章图片5

第二次觉悟,是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并不光是技不如人,更为重要的是技不如人。外国列强有着比我们更加先进的制度,而我们还停留在腐朽的封建王朝。

于是就有了戊戌变法、晚清新政,后更有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民国。可是建立了民国之后,我们还是没有真正的强大起来,仍然受制于外国列强,我们的人民依旧饥寒交迫。

文章图片6

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就不是我们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最根本的是我们的思想、道德理念落后。所有的觉悟归根结底,都是思想的觉悟,道德理念的觉悟,说到底是人的觉悟。

这最后的觉悟就是要更新我们心中陈旧的思想,用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人民,来塑造新一代的青年,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国家。

用科学和民主来造就新一代新青年,在当时的革命当中凡是违反科学与民主,哪怕是祖宗之遗留、圣贤之垂教、社会之崇尚,皆不值得提倡。可如何才能让科学和民主的朝阳冉冉升起呢?

而这第一步就是先从我们说话写字开始,提倡白话文,说大家都能听懂的话,写大家都能看明白的文字,用新文学的力量来启蒙大众的思想。

文章图片7

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文言分离”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就是书面语与口头语的差距极大。古书古言生涩难懂,这也是为什么当时读书的知识分子是极少的一部分的原因。

古文之雅使其停留在上层知识分子之间,而我们想要解放人民的思想,那就得让更多的老百姓能读的懂书。有利于文化大众化和新思想的普及和传播。毕竟我们很难想象,满口之乎者也的人,如何进行文化的革新。

说起白话文运动,就不得不提一位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胡适先生,他为白话文运动的推进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贡献。他创新性的提出了,白话文的是“活”的语言,而文言是“死”的语言。例如,他认为“犬”是已死之字,而“狗”便是活字。

因为留美学习的原因,胡适的思想非常大的受到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不过其早期的提倡略有激进,部分有失偏颇。

文章图片8

他将当时之文言类比为欧洲之拉丁文,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运用方言等”活语言“,而废弃拉丁这样的“死语言”,但这只能认为他当时对文艺复兴的理解并不完全合乎史实。所以他认为应当完全的废弃文言,认为文言是阻碍压抑中国文学发展最大原因。

他并没有认识到,欧洲文艺复兴最主要的功臣是思想内容的革新,是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观念的冲击,而文学工具革新之功只能居于次要。

胡适对文艺复兴理解的偏驳,主要是他对于革新次序的倒置。故而以胡先骕为代表的一些人,也对胡适的想法提出了质疑和反驳,指出了胡适对于欧洲文艺复兴的激进态度和对欧洲文艺复兴理解的偏颇之处。

但在在兴用方言俚语等”活语言”来取代生涩难懂的文言方面,胡适确有其合理的睿见之处,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

文章图片9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现代白话文观念的确立

现代专家学者已经指出,胡适对于欧洲文艺复兴的理解并不客观,而是对历史经验的一种误读。我们也不应该过于的苛责胡适,对于当时现代白话文革新理解的偏颇。

毕竟我们也要去考虑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他迫切想要革新中国语言文字的初衷,他无疑是希望中国文学能够尽快的进步,以能够比肩当时的欧洲文学。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盼望着中国的进步。

胡适在后来发表的文章当中,也可以看出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正了自己之前对历史的误读和革新观念的偏颇。这种修正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国语选取标准的问题。

应当选择哪种方言俚语作为国语?我们最终选择了当时国人使用最多的白话或者说是官话作为了国语。二是建设国语与建设文学的先后次序。三是发现文人学者使用白话对于提倡白话的积极作用。

文章图片10

在当时,现代白话文其实不只是承载文学的工具,而是国人思想启蒙的利器,它承载着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国之复兴的殷殷期盼,所以现代白话文的革新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现代白话文的建设当中,我们所总结出的三字箴言便是“复”“比”“兴”。

先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大体模仿,而后是根据国与国的不同境况作出比较或比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后得以兴起中华文化。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该意识到,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吸取西方文明,而罔顾中华文明的现状,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而我们也应该顺应中华文化的发展趋势,走出独属于我们的文字革新之路。

文章图片11

结语

白话文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读的懂书,是国人思想启蒙的利器,是最有效的、有力的思想的革新,更替了陈旧保守的观念,能够从根本上医治当时国人思想上的弊病。也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石,文字的普及促进文学文化的发展,让文学不只是知识分子和贵族的专有,而普通百姓也有书可读,有文可写。

真正的做到了言文合一,让文字变的更容易推广,大幅度的降低了文化交流的成本,提高了语言交流的效率,简化了教育的难度,有益于更大规模的教育的推进,教育是强国之本,教育强则国家兴。

可见白话文运动不仅确立了现代白话文的观念,同时它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革新,是属于当时那个满目疮痍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旧中国的治病良方。

文章图片12

参考文献

《胡适自传》

《文学改良刍议》

《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