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用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延宕”?

 青岛田骏 2023-01-15 发布于山东

”延宕”,很简要直白的说就是”拖延”、”延迟”等近似意思。研究”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或工具很多,比如:考古学、民俗学、人种志、语言学等。从当下的研究方法而言,以语言学为”显学”。这是为什么呢?

语言学是一切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根基。因为,对一切学科的描述、分析或判断、论证均是以语言组织,在这里语言不只是方法或工具价值,而是”本体”,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言是存在的家”。也是文化人类学的”家”,(也像母体、子宫中胚胎、源发地~等)。如果使用语言描述分析该学科,应该是具有“基座“的极其重要价值。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文化人类学是一种”还原”式的解剖。

语言,当然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符号体系,通常以”指物言事”功能被广泛运用。但只有这点是远远不够的。既然是符号,它不再指称”原型”,而是与其它能指符号的相互”编织”,这类”编织”以”共时性”与”历时性”构造出”差异”与“延宕”,而形成种类繁多、价值不一的“织体”。就以”民俗学”为例:

民俗学,针对风俗习惯、口承文学、传统技艺和生活文化等及思考模式的研究,以阐明其现象在时空流变中的价值。这虽算不上一个规范定义,但至少说~有一个横向的”共时面”;一个纵向的”流变线条”。我们可以随便列举像民间婚丧嫁娶、祭祀、民俗节与其它器物文化共时性的差异、流变中的”延宕”。这个就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描述、分析或细致拆分等。

就以“祭祀”为例,其在当下横向空间层面,我国与他国的祭祀,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等方面,价值差异是根本的,各类宗教的都有形式不同的祭祀(当然有的宗教不叫祭祀),无神论者也搞这个,但对其致思方式、路径均不一致,实现的目的意义也当然不同,这就是共时面的差异,而对差异性的解析、比较,极其重要,可以分别揭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那么,只是从共时性层面是否就能够全方位揭示?显然是不够的,那个“历时性”的延宕也许更重要。我们可以把共时的所有活生生的祭祀现象,以干瘪的“祭祀”字符表达,并赋予若干意义,它的指涉并非当下所有发生,也指向自祭祀的源初到当下的漫长历史过程。而这个过程~就如开始的那个“流变”史。如果说,从原始氏族的祭祀开始,可能与现在~无论形式还是内在价值非常不同,尤其是随着文化演进,从灵魂不死到腐骨一堆、但护佑家族等过程的价值演变,其意义或价值总是在“延宕”过程,并且,只要人类存在,其意义就不断被或补充、或增生、或减损、或重构、或颠覆~。既然如此,我们是否一次性的为“祭祀”明确一个清晰的逻辑定义?显然是不可能的。意义“延宕”、拖延着、不确定的过程,就是祭祀不断演进、就是永远处在流变中。当然,可以在一段相对静止时间描述它、定义它,但经济、政~治生活总是解构这类对精神慰藉的利器,很快那些被确立不久的仪式、价值观念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任何人类文化现象,不可能一次性被定位、被定义,这就是解构主义哲学的“延异”~横向空间句段~间搁性的差异系统、纵向时间上的意义延迟的无限流变~

如果要较为全面理解,还要涉及“补充”这个符号,即怎样从边缘“替补”走向中心,又从中心再次被边缘化中的变异;符号编织过程的相互指涉,被结构化中的若干语境来临;言说主体在结构上怎样被踢出“在场”等等,才能较为全面把握这个“延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