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概念最早见于《国语》!金栋按:阴阳是什么?阴阳的原始概念是朴

 成中行 2023-01-16 发布于山西
阴阳概念最早见于《国语》!

金栋按:阴阳是什么?阴阳的原始概念是朴素的,最初含义指日光的向背,与太阳(日)的照射有关。凡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向日者),日之未照之处为阴(背日者)。

据相关史料,阴阳概念最早见于中华传世典籍《国语·周语上》,说:“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这是公元前780年对地震之解释,乃中原传世文献中最早用阴阳说理之论述。

当代易学大家朱伯崑《易学哲学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说:“以阴阳的概念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始于西周末年的史官伯阳父,所谓'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阴阳指寒暖二气,寒气为阴,暖气为阳,认为阴气压迫阳气,所以有地震。其所谓阴阳,属于天文学的概念。”

伯阳父,又名太史伯,简称史伯,乃西周末年宣王、幽王时之太史。太史乃太史寮(我国最早之秘书机构)之长官,掌管册命、制禄、图籍、记载历史大事、祭祀占卜、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是周王之秘书长和文职官员及神职官员之领袖,是仅次于太师、太保的执政大臣。

又,阴阳说源于道家!

阴阳观念产生较早,西周(宣、幽时期之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为寒暖二气,认为阴阳二气相迫所以有地震。春秋时人已多用阴阳为阴阳二气,解释气候与气节变化,也有的将阴阳观念用于兵法。道家(出于史官)的创始人老子(聃)发展了春秋时代的阴阳说,认为阴阳二气相交产生万物,(如《道德经·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凡物都具有阴阳两个方面。《管子》中保存了较多战国时代阴阳学说的材料,《管子》的《五行》以阳气、阴气的盛衰说明一年四季变化;《礼记》的《月令》、《吕氏春秋》的《召类》等篇也都记载了不少有关阴阳的论述。战国时代阴阳说的特点是以阴阳二气的消长说明万物变化的过程,以阳气主生、长、进,以阴气主杀、消、退,《易》学家吸收了这些观点,用阴阳解释《周易》和筮法的变化法则,《易传》就是以阴阳变易解释《周易》的原理,并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朱伯崑《周易通释》),影响深远。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成为经典名句,至理名言,影响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