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随笔250记》(111) 易律夫辑

 易律夫 2023-01-17 发布于湖南


何楷《古周易订诂》

(一)作者介绍

何楷(?~1645?)字玄子(另作元子,误,为清人避康熙名讳所改),号黄如,祖籍福建镇海卫(今龙海市港尾镇),泉州晋江人。主要作品 《古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 天启五年(1625)进士,时值魏忠贤乱政,辞归。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屡迁工科都给事中。率直敢言,弹劾温体仁、王应熊,复劾杨嗣昌,降职为南京国子监丞。顺治二年(1645)随唐王朱聿键入闽,擢户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因不容于郑芝龙,旋去职。途中遇贼,被截去一耳,乃郑芝龙指使部下所为。漳州城破,何楷抑郁而卒。何楷博览群书,尤精经学,著有《古周易订诂》和《诗经世本古义》。明史》《广阳杂记》《榕村续语录》有载。

(二)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臣】等謹案:古周易訂詁十六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漳州人,天啟乙丑進士,官至吏科給事中。唐王聿鍵稱號於閩,以為禮部尚書,旋為鄭芝龍所軋,憤恚而卒。是書成於崇禎癸酉,蓋其筦榷吳中時所作。卷末附以答客問一篇,借詁經以言時事也。觀其自序,論分經合傳之非古,然又引魏淳于俊對高貴鄉公語,則又未始不以分附為便。故其前分上、下經為六卷,而彖、象、繫辭諸傳之文,仍隨卦分列,猶祖費直之意。而七卷以後,則仍列十翼原文,以還田何之舊。蓋分經分傳,以存古本,而經下所列十翼之文,則引以互証,故皆低一格書之,以别於後之正文。其仍以古周易標目,蓋以是也。惟於上、下經内,又别立初、中、終諸名,則自我作古耳。楷之學雖博而不精,然取材宏富,漢、晉以來之舊說,雜采並陳,不株守一家言,又詞必有據,亦不為懸空臆斷、穿鑿附會之談,每可以見先儒之餘緒。明人經解空疎者,多棄短取長,楷書猶足備采擇者,正不可以駁雜廢矣。

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三)明何楷撰《古周易訂詁》序

古周易訂詁序

古易分上下二篇,所謂二篇之策也。孔子作傳釋經,亦隨經而分,謂之十翼:上彖傳一,下彖傳二,上象傳三,下象傳四,上繫辭傳五,下繫辭傳六,文言傳七,說卦傳八,序卦傳九,雜卦傳十。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魏子家,子家授【闕】。

句獨以彖、象、傳及繫辭等十篇解說上下經。凡以彖、象、文言雜八卦中者,自費氏始。田何之學,施讐、孟喜、梁丘賀之徒冣盛。後別有焦延夀易,託之孟氏,傳京房,其說長於災變,不顧聖人之經。費氏初微,但傳民間。至後漢時,陳元、鄭衆之徒皆學費氏,費氏興而田何遂息,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其本。世所傳鄭玄舊本,以彖傳連經文,然猶若今乾卦次序。至王弼乃自坤卦而始,每卦以彖傳移綴彖辭之後,而以彖曰兩字冠之。又以為象本釋經,宜相附近,其義易了,故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之下,猶如杜預注左傳,分經之年與傳相附。其意欲便學者誦習,如許俊對高貴鄉公之說也。

按:古者經、傳各為一書,如春秋三傳不與經連,故石經、公羊傳皆无經文。《藝文志》所載毛詩故訓傳,亦與經別。及馬融為周禮注,乃云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而就經為注。鄭玄與馬融同時,玄以易傳合經,蓋倣融例,而弼又援玄例也。魏、晋而下,去古日遠,學者不見古文。唐太宗詔名儒定九經正義,孔穎達奉詔與諸儒參議,於易獨取王弼不本正義者,以為異說。於是後學惟弼是從,莫敢移動。呂汲公、王原叔、晁以道、李巽巖、呂伯恭、朱元晦皆以分經合傳為非古。吳仁傑、税與權編周易古經,亦皆極論王弼之失。愚故别異經傳,以還田何之舊。竊謂夫子之註易備矣,學者因而求之,則思過半,仍取彖、象二傳附於經文之下,以為之註。易以彖傳、象傳等字,其文言顓釋乾、坤及上下繫、說、序、雜等傳,凡有關於彖、象者,亦各隨卦而附列焉,以祖費直之意。輒不自量,網羅舊聞,裁以管見,為之小註,要求靡盭於夫子而已。爰題其名曰古周易訂詁云。

崇禎六年歲在癸酉,閩漳何楷序。

(四)明何楷撰古周易訂詁卷一选抄

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又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比論八卦】

又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此論六十四卦】

又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

又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此論卦爻取象】

又曰:彖者,言乎象者也。

又曰:彖者,材也。

又曰: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此論彖】

又曰:爻者,言乎變者也。

又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此論爻】

又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此論三畫卦爻位】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此論六畫卦爻位】

又曰: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此論初上】

又曰: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此論二四】

又曰: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此論三五】

又曰:若夫襍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此論互體】

周易上經

【乾鑿度云:孔子曰:上古之時,人民无別,羣物未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伏犧乃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是為三易。周禮: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于令升注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此小成之易也。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此連山之易也。初乾、初、初艮、初兌、初犖、初離、初釐、初巽,此歸藏之易也。即坤,犖即坎,釐即震。小成者,伏羲之易也,而文王因之。連山者,列山氏之書也,而夏人因之。歸藏,軒轅氏之書也,而商人因之。伏羲之易小成為先天,神農之易中成為中天,黄帝之易大成為後天。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周易首乾。鄭玄釋云: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絶。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孔穎逹云:鄭玄雖有此釋,更无所據。

案:世譜等羣書,神農一曰連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歸藏氏。既連山、歸藏竝是代號,則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毛詩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里,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于殷。其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餘代,故易緯云因代以題周是也。子華子云:出於一,立於兩,成於三。連山以之而呈形,歸藏以之而御氣,大易以之而立數。桓譚新論云: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鄭夾漈云:連山亡矣。歸藏,唐有司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經、齊母、本蓍三篇而已,言占筮事。其辭質,其義古,連山用三十六策,歸藏用四十五策,周易用四十九策。三易所以總名為易者,易字日下月,秘書說云:日月為易,象隂陽也。莊周所謂易以道隂陽是也。說文本蜥易字,陸佃云:蜥易,一日十二時變色,故曰易也。舊說蜥易嘔雹,藎龍善變,蜥易善易,故乾以龍况爻,其書謂之易。象之義出於象,彖之義出於豕,易之義出於易,皆取諸物也。而乾鑿度乃曰: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

按:首云易也之易,音為難易之音,義為簡易之義。夫易德既顓屬乾,而三易音本亦為斯解,非也。乾鑿度又云:孔子曰:陽三隂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為上下,而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隂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隂也。乾坤者,隂陽之本始,萬物之祖宗,故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隂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為上篇之終也。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繇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之主,故為下篇之始而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全王道也。孔穎達云:以此言之,則上下二篇文王所定,夫子作緯以釋其義也。

按:上下經雖有三十卦、三十四卦之不同,以反對計之,各十八卦。易成於三,三者三才之道,重之故六,而畫止於六。三其六則十八卦,六其六則三十六卦,而卦止於三十有六。上經反對陽爻五十二,隂爻五十六;下經反對陽爻五十六,隂爻五十二。其妙合如此,必非无意而為之者。孔子作序卦,蓋教人觀易之一法。韓康伯註易頗疑,謂孔子特以明其義耳,非易之緼也。孔穎達亦謂聖人本定先後,自有指以兩卦之對為次序,非以一卦之名為次序。若元用孔子序卦之意,不應其卦二二相偶。韓、孔之疑不為无見。伊川先生始作上下篇義,謂卦之分以隂陽,陽盛者居上,而卦有乾者居上篇;隂盛者居下,而卦有坤者居下篇。然考之上篇有乾者凡十一卦,有坤者亦十一卦;下篇有坤者凡四卦,有乾者亦四卦,安見上下之差別哉?且剝有坤,又隂盛,乃居上篇;大壯有乾,又陽盛,乃居下篇。伊川則曰:剥雖隂長,然爻陽極,故居上;大壯雖陽壯,然爻隂盛,故居下。諸如此類,往往費於辨析。晦翁作周易本義,首言簡怢重大,故分上下兩篇,蓋不取伊川先生之說。

今按:文王所作六十四繇,通不過七百一十五字,謂之簡帙重大,可乎?謂分卦无義,似不可;謂分卦有義,則又无說以定之。惟泰和蕭氏景元著讀易考原,以為乾坤坎離,四正卦也,當居上經;震巽艮兌,四偏卦也,當居下經。八卦既分,餘卦以次附焉,此兩經所以分之綱領也。每卦各具上下二體,每卦之體各十有六,總為一百二十八體,而成六十四卦,皆自八卦本體中分出而生者也。乾坤坎離之分體,在上經為主,在下經為客;震巽艮兌之分體,在下經為主,在上經為客。是說也,愚有取焉。或曰:邵子先天圓圖,子之所欲廢也。四正四偏之云,非本於圓圖者邪?曰:吾之所謂正偏,以畫言,非以圖言也。坎離得天地之中畫,不偏於上,不偏於下,故上下經皆以坎離終焉,非正而何?建安丘氏云:說卦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此八卦者,上下經成始成終之義也。上經首以乾、坤者,天地定位之象。下經首咸而次恒者,咸,山澤通氣之象;恒,雷風相薄之象。上經終以坎、離,下經終既、未濟,又水火不相射之象也。然水火,天地之大用也,是以艮、兌、震、巽之卦各一,而坎、離象四。又云:乾、坤者,父母之道;坎、離者,男女之道。有父母而後有男女,此上經始終之義也。咸者,少男少女之合;恒者,長男長女之合;既濟、未濟,中男中女之合。男女一配,則成夫婦,此下經始終之義也。孔穎達云:經字是後人所加,不知起自誰始。

案:前漢孟喜易本云分上下二經,是孟喜之前已題經字,故禮記經解云:潔静精微,易教也。既在經解之篇,是易有稱經之理。

案:經解之篇,備論六藝,則詩、書、禮、樂竝合稱經,而孝經緯稱易建八卦,序六十四卦,轉成三百八十四爻,運機布度,其氣轉易,故稱經也。緯文鄙偽,不可全信上經三十卦之序,或撰為四言詩,以便誦記。其辭云:天地既分,厥初生民。世道多屯,利建侯君。發蒙開治,需乃化馴。頑愚起訟,師貞以均。威不如德,比附是勤。柔能勝剛,小畜懿文。中正履帝,民淳泰臻。无平不陂,傾否圖存。何以傾之,義在同人。同人无我,大有殷殷。承之以謙,和豫熏熏。能无詭隨,幹蠱經綸。敦臨容保,大觀教神。強梗剛克,噬嗑令申。哀矜勿喜,敢賁以文。文煩實衰,剥復相循。禮復无妄,畜德完醇。大畜須養,頤吉以貞。陽剛大過,坎險沈淪。明能脫險,匪離則昏。乾坤之體各十有二,坎之體八,震艮之體各七,離之體六,巽兌之體各四。康節云:天之體四,用者三,不用者一;地之體四,用者三,不用者一。康節斯言為皇極經世體數發,非為易上下經體數發也。然用其說推之,義自脗合。乾坤之體十有六,用其三,所以十二體居上經;不用者一,所以餘四體居下經。坎震艮皆陽卦,坎八而震艮減其一,奇數也;離巽兌皆隂卦,離六而巽兌減其二,耦數也。主勝於客,客下於主也。坎體八而離體六者,坎之本體陽畫居中,其本體正,故其分體亦正。上下經各八體,此他卦所不及也。離之本體雖中,然畫乃隂也,故視坎體而減其二,蓋以其體之耦數退居於坎體之下也。聖人於六十四卦竝无衍文,獨坎曰習坎,豈无意與?此皆泰和蕭氏之說。然則聖人何不以四主卦,各取其八,分列于上下經?蓋不欲使八體之在上下經者截然閒斷故也】。

自乾至訟,為上經之初。

【凡六卦。上經之初,其君卦則乾為主,坤從乾;其臣卦則坎用事,離不得用事,陽中之陽也。首乾、坤者,乾、坤為大父母也。乾、坤之後,受之以屯、蒙、需、訟者,坎用事也。師、比亦坎,然以合坤與同人、大有合乾相對,故列之上經之中。自此而後,則上經卦无合坎者矣。蕭氏云:坎在上經,其體八,于内二體合而成習坎卦者,坎之本體也。餘六體分而為屯、蒙、需、訟、師、比六卦,坎之用體也。坎之體居上經諸卦之最後,而坎之用居上經諸卦之最先,所以承接乾、坤而統攝諸卦也。六子之中,獨坎先用事,何也?曰:巽、離、兑皆隂也,震、艮雖陽而陽之偏也。惟坎為陽之中,故坎在六子中最貴者也。人見震為長子,以為六子中最重,而不知震猶長子,坎猶嫡子,盖坎之體正,震之體偏也。比六卦而觀,可以見坎之用事,而上經之初為陽中之陽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