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康和禅宗中的冥想即思亦非思

 无意识研究 2023-01-17 发布于四川

拉康和禅宗中的冥想即思亦非思:目的,意义和大他者

Raul Moncayo
拉康派精神分析家、伯克利禅宗师傅

意义,目的或意图的概念大多与意识心理学有关,与个人和/或精神发展有关,而不与心理分析有关。人们希望在生活中找到意义和目的,为此,他们诉诸于宗教,灵性,荣格分析或人道主义,存在主义或自助的心理学/哲学。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1975)仅仅基于这个想法就创立了全新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学派(徽标疗法)。此外,对意义的搜索还与目的论形式联系在一起。荣格借鉴了冯·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的目的论原则。根据后者,目的论原理是无意识的,但仍将所有生命力量推向其目标方向。

快乐原则也可以这样说:有目的的行动在于获得理想的和避免不良的痛苦或痛苦。但是,快乐与宁静或幸福并不相同。对于希腊人来说,后者来自美德和品格,而非愉悦。弗洛伊德在定义愉悦性原则与现实性原则之间的关系时面临着这个问题。快乐主义是对破坏性欲望的渴望,还是对合理,合法,无害和社会允许的快乐的追求?

另外,自我目的的实现可以带来一种满足感或幸福感,或暂时的成功感,但是当环境不再对自我有利时,这种感觉可能会改变或转变。这样,自我目的不同于生活在自我目的和意图或世俗失败与成功之外的平面内的意图。例如,对于决定与自我和自我表征相关联的感觉的成功与失败,初学者的思想保持中立或安详。自我的幸福是双重的,而与初学者的思想相关的欢乐,是非双重的,又或是无条件的。

从精神和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追求美德,如自我克制或推迟满足的能力,也可能充满防御性目的,回避热情和欲望也可能导致痛苦,正如弗洛伊德充分证明的那样。追求愉悦和美德可能会带来与奋斗,野心,成就和有目的的活动这一观念相关的障碍和障碍。

追求美德或幸福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被弗洛伊德称为自我理想的事物缠绕或纠缠。反过来,自我理想又充满两个方向。首先是与超我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感,义务,耻辱感和内疚感。其次,自我的野心,自傲和自恋,无视精神的存在。

在禅宗中,这种现象被称为禅宗疾病或疾病,其中修炼者以旨在促进以自我为中心的目的或个人启蒙的所谓“获得思想”而开展冥想。《心经》提供了对这种毒药的解毒剂,其教导是无道,无启明,也无果。另一方面,没有纯净的禅宗被世界的尘土所污染。在共同时代的第一世纪,伟大的大乘圣人纳加朱纳(Nagarjuna)已经教导说,涅槃就是萨姆萨拉,而萨姆萨拉就是涅槃。大多数从业者将自己的自我作为肥料和肥料带入冥想的实践中,这将促进自身内在的转变。冥想代表涅槃,自我代表轮回。

轮回中的涅槃也意味着,利己主义有些利他甚至精神的东西,与利己主义或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对灵性的污染是不同的。这可能是什么?在拉康那里,理想的自我来自于以大他为中心的来源。理想的自我是在寻求母亲的爱与认同,并与母亲的欲望对象相吻合。这是自我和圣母子(Madonna col Bambino)的源泉。母亲被认为是儿童经验丰富的一切来源。

但是,没有回报,也没有回头,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避免地过去了。回望母子双重结合会产生罗特妻子的冻结效果,罗特妻子回头看着燃烧的圣经小镇索多玛时变成了盐柱(创世记19:26)。自我是一种心理形态,在经历了对母亲的满意然后丧失的地方,形成为疤痕或泡沫。从那时起,重复发生在与理想自我的关系上,而不是母亲的渴望。理想的自我是心灵之镜中的尘埃,或者是大乘兰卡瓦陀经中所谓的不速之客。在拉康主义理论中,只有通过其他方式才能恢复对幼儿的母亲的欢乐,并与之融为一体,享乐 ,需要父亲的事先干预。

父亲/母亲的象征是老师或佛陀。在日本的索托禅宗的创始人道根(Dogen1200-1253)占据了象征父亲的位置。他在专著Zazenshin《关于静坐冥想的忠告》(Bielefeldt1988)中写道:“如果您认为冥想是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安宁/放松,您不会意识到坐就像石头对草地的压迫。”在禅宗内部,意图是指在不加任何想法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或做出努力或奋斗的意图(在母亲的乳房上双重结合或在父亲的角色中扮演战士/英雄),但又不失落或懒惰。意图是不费吹灰之力或没有特定目的的意图。尽管启蒙思想尚未定义,但我们从不松懈。我们打算与其他说话的人一起练习和唤醒,尽管这种发自内心或同情心的愿望也可能没有任何规则或特定内容。直觉或无意识地,我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而这种未知的知识仍然新鲜且与常识不同。

静坐在禅宗中是一种坐着不动的做法,既不要特别考虑任何事情,也不认为我们在做任何特别的事情,也不要试图通过不进行思考或坐以待毙的想法,或者在没有获得实现状态的想法的情况下压制自己的想法或思想纯净或未污染的禅宗。有时思想或意图在获得思想(抵御丧失的防御),有时思想是关于没有思想或没有思想,但有时思想只是在没有自我或思想家的情况下思考。还有非思想的目的不是抑制思想。无论有没有自我,都在思考与不思考。

不会将自己视为不思考的非思考与不将自己视为思考的思考没有区别。不思考不是思考的对立面,因此并非没有思考,真正的思考也并非没有思考。练习佛陀既不寻求成为佛陀,也不妨碍实现佛陀。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是因为在没有思考成为佛陀的情况下进行修行,并且在没有思考成为佛陀的情况下就不认为自己正在成为佛陀。思考和不思考都没有别有用心,思考和不思考都没有思想。

意义和目的的问题不仅与意图(没有客体),对事物或客体的意识(如现象学)有关,而且意图也扩展到对他人的欲望和承认。换句话说,除了没有内容或对象的意识以外,从对象的意识的意义上进行有目的的思考,可以表示以获取物质或精神目的为目的的沉思或思考。别有用心的动机还可以是获得他人的爱,认可和认可。一位禅宗学生正试图成为或制造佛陀,以获取含义或“该”含义(启蒙),以获得老师的认可和爱戴。

但是,当思考和不思考被实现为非思考而佛陀超越了奋斗而不是奋斗,认可或不赞成而实现时,佛陀与无佛,难道这就是佛陀无知的爱的实现吗?实现或实现佛陀的爱(实在)超出了自我的爱(想象)和大他的爱(符号)。佛陀的爱是包括自我和大他在内的大自我之爱,以及已经包含主体的大他的爱。没有老师或其他人的同意或不同意,独一(One)体现了佛陀的爱。

首先,学生可以将禅修作为一门学科,并以初学者的胸怀接受。反过来,这可能会导致唤醒真实的主体或没有主体的主体。禅宗的传统将这种经历描述为突然遇到十字路口的父亲。但是很快,一种自我理想和一种精英管理的意识就会开始渗透。学生希望被老师看作是一个好学生,甚至比其他学生都更好。实践的意图或欲望变成了他者的欲望和认同的欲望,并且在此过程中构造了虚假的自我或自我理想。

一旦学生开始讲佛教,并按照习俗的规则,他/她便开始暗中渴望对他人的爱和认可,并渴望被他人所期望。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性取向和性别,这也可能具有性方面的内容。或者,如果僧伽(社区)代表该习俗的戒律,其中包括一种或另一种形式的性禁令,则可能会导致对异性或同性的性渴望。

在这一点上,意义,目的和意图不再与意识或现实的自我功能同义。现在,我们被自己的愿望和行动所构成的网络所吸引。在《梦的诠释》(1900年)中,弗洛伊德使用这些类别来描述表面上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弗洛伊德使用术语“符号/表象”来表示某个事物,该事物代替了其他仍然无意识的事物。根据弗洛伊德和拉康的观点,掌握主体知识的关键是符号秩序而不是有意识的意图。

显然,这与大多数主体在日常生活或冥想体验中体验自己对自己或世界的思考方式不同。在日常生活或冥想中,人们从自我或人格的角度来体验他们的思想及其内容。是他们在进行思考,并且大多数人认同他们的思想。如果不主动拒绝,非自我或不受欢迎的事物通常会被忽略。

根据佛教,被喜欢或被拒绝的思想的自我和非自我元素是仓库意识的精神形态。对于心理分析,它们是潜意识的形成。但是,意识和无意识的仓库都具有社会意义。意识的仓库是自远古以来物种知识,记忆和动力学活动的仓库/库头。另外,拉康的无意识是大他者的话语,语言不仅包括语法规则,还包括欲望的语言。

根据大乘佛教(在Surangama佛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仓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努力具有社会业力效应,导致我们相信独立于意识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实际上,与客观世界相关的真实图像和文字不断从Alaya vijnana或仓库意识中投射出来。个体业力是导致人类在这个特定宇宙中出生于人类形式的物种的原因。出生后,通过自愿行动或人类行为,将继续为子孙后代建立仓库意识。仓库意识是同时调节和确定的。

他人或他人依赖的意识,或拉康所说的象征秩序,构成了经验实境的经验,这些词和意象将感官,对象和感知融合在一起。根据弗洛伊德的表述由事物和单词的表述组成。事物本身并不是事物,而是定义它们的真实形象和能指。记忆是建立在通过记忆痕迹或表现形式奠定的种子之上的。

对于佛教来说,感知实际上是非感知的,因为我们不仅仅感知真实对象的表示(真实图像和指示符)。真实就是事物本身在空的无限镜子中发生的表示形式,也称为终极现实。在真实中,没有主体或客体,因此真实可以等同地描述为心或物,物内的心和物内的物。主体和客体都作为另一种依赖性质一起出现。

包含做事和经验奠定的种子的无限镜子相当于真实的无意识。另外,使用源自量子物理学的概念(Deutsch1997),种子可以理解为信息的纠缠形式,这些信息被叠加或压缩(使用弗洛伊德概念)。这些种子既是S1  或表象,又是S 0  或知识的纠缠形式,它们超出了经验的时空的参数。S 0  表示未知形式或Q'位,或无法感知的已知一元迹线(无迹线)。在这种表述中,无意识是指纠缠在粒子中的未知知识。要从S 0中脱颖而出, 未知的知识就必须变成S 1 最终使S 2  失去其原始的那种叠加位置。

知觉源于弗洛伊德所说的前意识-意识系统。感知时我们似乎是有意识的,但实际上感知是有意识的。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从描述的意义上说,先知是潜意识。先知,也称为描述性无意识,不会受到抑制。相反,它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知觉作为一种建构或心理形成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我们不知道语言和“依赖他人”的性质如何决定或调节我们对现实的看法。

思想和思维建立在思考我们的表述之上,而不是反过来。个人会通过适当的商店意识和认为有思想家在进行思考而建立自我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不同于思想。当前的单个思想可能是新的主题/指示符不受已建立的一系列思考过程所限制的地方。这将是理解佛陀所说的启蒙思想的一种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