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应怎样解读?

 生命的启示 2023-01-17 发布于江苏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看似是毫无出路的反复绝望,实际蕴藏着,人超越自我光芒。

这句话,出自柏拉图《斐多篇(Phaedo)》。斐多篇,是柏拉图记载老师苏格拉底语录的一个篇章。

这个篇章描述的是,苏格拉底(Socrates)在雅典被诬告死刑定罪后,在行刑的那天清晨,他的朋友聚集在雅典监狱里,听苏格拉底生命最后的发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苏格拉底在就义前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的哲学问题。

他的哲学并不囿于面临死亡的小我,而指向人类共同的价值。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又是对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苏格拉底完说后,服下毒药,慷慨就义。

相传,柏拉图因在外地并未亲临现场,全部对话都是参加谈话的斐多转述,故名《斐多篇》。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这句话是斐多篇,核心论点之一。原文是:

很多人不懂哲学。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

文中,苏格拉底用了三个观点来解释该论点:

死是灵肉分离

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处于死的状态就是肉体离开了灵魂而独自存在,灵魂离开了肉体而独自存在。

2. 灵魂带着肉体去探索智慧,必然上当

要寻求纯粹的知识与智慧,肉体是一大阻碍,即使是相对真实的”视觉“”听觉“也会出错,未必可靠,唯有在思想领域中才能获得相对的真实。

3. 真正的哲学家寻求灵魂的解脱(以探索智慧)

唯独真正的哲学家,经常是最急切地要解脱灵魂。他们探索的课题,就是把灵魂和肉体分开,让灵魂脱离肉体。

哲学的英文叫做 Philosophy,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 Philia “爱” 和sophia “智慧”这两个字所合成的,意思是“爱智”―爱好智慧。

既然苏格拉底定义“死”,是灵肉分离。而肉体,是灵魂探求纯粹知识和智慧的阻碍。这是典型的“身心二元论”。而我理解,“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讲得其实是哲学的超越性:

哲学思考,给人一支点,以超越性的眼光,跳出凡躯俗骨、凌于一己之上,用逻辑性的批判思维,自在而客观地反思自身、社会以及万物的智慧。对苏格拉底来说,这种超越界的批判思维,有如死后灵肉分离、在思想领域中追求纯粹的智慧(爱智)

关于超越性,钱锺书先生有一个接地气的归纳:

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Transsubjective)的观点。因此,他能够把是非真伪跟一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一己的爱憎分开。

他并不和日常生命粘合得难分难解,而尽量企图跳出自己的凡躯俗骨来批判自己。所以,他在实用应付以外,还知道有真理;在教书投稿以外,还知道有学问;在看电影明星照片以外,还知道有崇高的美术;虽然爱惜身命,也明白殉国殉道的可贵。生来是个人,终免不得做几椿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东西;但是心上自有权衡,不肯颠倒是非,抹杀好坏来为自己辩护。他了解该做的事未必就是爱做的事。

这句话,其实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

苏格拉底说: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for a human being.

《申辩篇》

苏格拉底之死

终其一生,苏格拉底作为雅典城邦“牛虻”的使命:惊醒、劝说、责备城邦中的每一个人。他反复向着深爱的雅典人民呼唤:以理性的思辨,跳出人与刻板生活紧密相连的齿轮,重新审视人生,将追求真理、追求德性作为人生的根本。

只有禽兽是天生知行合一的。除了自己的欲求,它们绝大多数时间没有更高的追求。

人,有天生的内在紧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价值观与一己欲求的对立。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充满了知行的歧出、前后的矛盾。

练习死亡,就是练习灵肉的分离,练习融化我们在生活中已经固化了的刻板印象和主观观点的,练习跳出现实和欲求的桎梏,以批判的眼光追求超越的智慧。

这个超越自我的过程,就像,人在奥运会里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只是没有秒表或裁判。奥运会场上,一位运动员微小的提升,都代表了全人类的奋斗和进步。

所以加缪有一句话:

我反抗,故我们存在。

正因为哲学的超越性,是人在智慧和思维领域,超越自我的奥林匹克精神。

参考资料:柏拉图著 杨绛译《斐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