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2369字 阅读时间:8分钟 巧用“单元习作练课堂”,让言语实践拾级而上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读写训练探索 一、运用精读课文,寻找“铺垫训练”出发点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阅读教学的常规样态。语文读写结合的培养,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本单元精读课文《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本单元的写作要素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教师教学时,可将探究“怎样写好一个人”的表达秘密为教学核心目标展开阅读教学,因此教学此篇课文,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围绕课后思考练习题中“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这一问题进行;另一条线是体会作者“我”的内心世界。 (一)聚焦场景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写得最精彩的是“月下看瓜刺猹”这个场景。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默读相关片段,以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通过事情写一个人”的方法。以及作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从而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二)提取核心事件,掌握写人方法 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文插图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登场”由哪些熟知的要素组成;接着,通过发现、交流,提示学生抓住典型的场景,并从环境的渲染,标志长相的描摹,特别穿戴的打造,动态的刻画以及侧面的衬托等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然后,引导学生定格一个印象最深、最想写的镜头,确定选题;最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进行现场展示与评价。 二、结合单元习作,聚焦“靶心训练”关键点 “有你,真好”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习作,通过“铺垫训练”中的阅读学习与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运用“场景描写”“要件提取”等方法,完成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情描写一个人物的学习目标,习作重难点落在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上。 (一)链接生活,引发情感共鸣动力 在本次习作课一开始,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情感温度,设计开展两个维度的教学:通过组图连接生活画面,唤醒学生对身边人物的美好记忆,引发情感共鸣。 (二)巧借范文,搭建情感表达支架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用学生优秀作品和名家经典来作范文,范文的使用是指导表达的练习样本和内容载体,也是习作重点的一次聚焦和确认。通过范文赏析,搭建习作支架,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捕捉镜头、定格细节”“直接抒情、间接融情”等方法把事情写具体,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有了这两个习作支架,学生不仅能够写好“有你,真好”这一篇习作,更能够借助支架,写好其他和情感有关的这一类文章,最终实现写作方法的迁移。 三、紧扣习作要素,落实“补偿训练”重难点 “补偿训练”是习作“靶心训练”指导的延伸。这一单元习作要素侧重以事写人,表达情感。看到“有你,真好”这个题目时,首先是你会想到谁,接着想为什么有他真好,最后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当时的场景又是怎样的。这是审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另外“有你,真好”,决定了这篇作文是作者和“你”的一次对话,一次倾心的交流,这是习作的对象意识。这种意识对学生习作非常重要,可让学生认识到习作是用于与人交流,交流应融入情感。 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的能力,但对多个事例的选取和应用还不成熟,对如何在文字中进行情感性的语言描写,还缺乏方法和策略。因此,此次“补偿性训练”是基于学生习作生成问题中的一次“补缺”,引领学生更精准习作能力的提高。 (一)呈现“多个事例”,让人物形象更丰盈 都知道“写人离不开写事”,但大部分同学选取的是一件相对完整过程的一件事,其实情节并不完整的多件事情,也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物的形象。教师在习作讲评时可通过创设情境,出示相应习作片段引导学生借助“时间延续式”和“空间整合式”等角度来呈现多个事例。“多个事例”的呈现可围绕一个人,可选取不同的时间,其实这都指向同一主题;“多个事例”的呈现可围绕一个人,从不同角度展开,围绕一个中心再进行整合。学生在赏评中感受到“多个事例”的呈现不仅可拓宽习作选材视野,更能把人物写丰满。 (二)刻画“多个细节”,让情感有迹可循 “真好”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个感情信号。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关键在于文字中传达出的这份情感。在单元习作靶心训练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直接抒情”和“间接融情”两个支架表达情感。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写好情感性的描写语句,是“补偿训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改变人称的方式,把第三人称改成第二人称,用“我”和“你”交流的方式,直接表达情感。 四、结合语文园地,生发“提升训练”创新点 “词句段运用”是统编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新板块,它是一二年级“字词句运用”的发展与延伸。语言学习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学习语言,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通过语言开展学习。因此在“词句段运用”教学中,须遵循语言的学习规律,针对语言学习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设计出支持“语用实践”的基本教学层次,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围绕单元习作要素,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 语文园地的第二题“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这道语用题设计意图可追溯到本单元课文《少年闰土》中相关段落,通过对少年闰土外形的描写展现出一个聪明伶俐的闰土形象,相关段落通过对闰土刺猹相关场景的描写展现出一个机智敏捷的闰土形象。不难发现,这两者的教学目标都指向将一个人物或者事物的形象写具体、写生动。教师在课文教学中文本语言现象已提炼出表达支架,引导儿童知晓可以从一段场景描写、外貌描写等感受一个人物的形象,让“语用实践”有抓手。再通过“词句段运用”中由一个词联想一段画面,这样反复的言语实践让“语用”见成效,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技能和习惯。 (一)联想拓展,让场景呈现画面 “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用一段话写一个词语,这个板块的编写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把一个场景写具体写丰富。言语思维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教学引导,最好的引导方式是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教学用一段话“饱经风霜的脸”时,教师可引导儿童运用“联想拓展”法,联想人物、外貌、故事或者经历,加深儿童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在情境中激发儿童言语实践的形象思维,让场景描写呈现丰富的画面感;接着,通过学法迁移,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拓展的方法用一段话写“饱经风霜的老屋”和“饱经风霜的老树”。 (二)调动五官,让描写走向深处 同样训练学生把一个短语写具体、写丰富,方法侧重有所不同。教师解读此题第二行“森林的深处”时,会发现联想拓展让短语有画面,在此基础上通过“调动五官”,会让学生言语实践更有方向。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感觉调动中,运用贴切的言语支架,不断提升自己言语实践的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陈睿,江苏南京市晓庄学院弘景实验小学;吴勇,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