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话医论

 焦氏中医 2023-01-18 发布于河北

医话

一、壬寅之疫

壬寅之冬,久晴无雪。

北风送冷,寒流天来。

民病新冠,萧条百业。

抗疫三年,一朝放开。

九州同病,拍片验血。

床位难求,痛苦难挨。

老人夙疾,其状更哀。

城郭村庄,俱有死别。

汉有仲景,古训博采。

伤寒论序,救人情切。

奉劝诸君,返璞归真。

汤药一剂,去病保身。

千年文化,叶茂根深。

代有发挥,润泽黎民。

二、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从化最速。

从阴从阳,传脏传腑。

化寒化热,虚实殊途。

清解辛温,宜攻宜补。

太阳藩篱,次第清楚。

益气养阴,鼓邪外出。

养精聚神,在水在土。

饮食起居,元气充足。

三、以方执病不可取

尝见某方治某病,如此言论,实不得中医之要领也!

舍证而独重方药,舍人而求人之病,譬若刻舟而求剑,缘木而求鱼,去真理远矣!

夫病者,疾病之全貌与规律也;症者,病人之自觉的不适感觉或医者所诊察的体征;证者,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医者应当熟悉了解“病”;全面的采集“症”;抓住“证”,以“证”为处方依据,理、法、方、药浑然一体,加减进退,有章可循,如此,愈病何难哉!

清朝名医郑钦安曰: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万变万化,岂易窥测?诊候之际,犹多似是而非之处,辨察不明,鲜有不误人者也。《内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医论

1:大抵虚热证,能受甘寒药,只宜酸甘育阴蓄阴;虚寒证,能受甘温药,只宜辛甘化阳通阳。

2:医以“象”为论病辩证之依据,如手足抽搐抖动,肝木化风之象也;下肢水肿,肾水阴盛之象也;咳嗽上气喘息,肺金气逆之象也;口舌生疮,心火上炎之象也;肢体肿痛,腹满呕逆,脾土郁结之象也。病有象,而后有辩证,有辩证,而后有立法,有立法,方言治则,有治则,而后有方药。审“象”求因,治病必求其本也,方随法变,药因证异。凡治病,当以疾病所表现之象为立法依据,切忌主观臆测,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矣!

3:泰卦的含义为“阴升阳降”,医者当仔细玩味之。

4:夫药者,四气以养神,五味以养形。

5:邪入于络,多生奇疾。

 6:“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此句医者当仔细领悟之。余之经验如下,人体左为阳,右为阴,如患伤风感冒,则针左侧治手太阴肺经之穴与右侧手阳明大肠经之穴;脾胃病者,针左侧足太阴脾经之穴与右侧足阳明胃经之穴,余类推之。

7:医者当谨察五运六气之盛衰。未至而至,此为太过,则迫其所不胜而乘其所胜也,亦即气淫,如肝木风令太过(立春前十五日侯之),则反迫肺金而乘脾土。至而不至,此为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迫之也,亦即气迫,如肝木风令不及,则脾土妄行,心火受病,肺金之气迫之。余之气推之亦可知也。

是故,医者当谨侯其气至之时,凡侯其年,则始于立春之日,太过不及,气淫气迫,了然于胸矣。

推之广之,凡一季之气,一日之气,均可侯之也,此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妙也!

8:不寐之病机为阴阳不相恋,其病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9:经云:“盖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谷气者,元气也,此言针刺之道,必候谷气至,方可去病,若草率刺之,马虎行事,徒乱经气耳,病必不除。宜选定腧穴,先速刺至皮下,再徐徐刺入腧穴深度,候气至,谨守之,依经气之强弱缓缓捻转或提插,以针御气,须臾,即气至病所,其疾如失矣。

10:药与证合,其疾日消;药不合证,变症蜂起。

11:病有因邪致虚者,亦有因虚生邪者,宜详辨之。

12: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者何?本者阴阳也,阴阳者,脏与腑也,血与气也,里与表也,虚与实也,而余辩证首重寒与热,次辩表里,在表者在经络,在里者在脏腑,次辩虚实,属虚者宜济而和之,属实者宜泻而损之。何以辩证首重寒热?经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是故,临证尤重辨别属寒属热,寒与热,犹水与火也,守常曰水火,失常则变为寒热,故,余曰,寒热者,病之本也!治病必求于本!

13:临证当依病者所患疾病之证而书方,法可遵古,方则可变,即临证当临时消息制方,此亦仲景意也。

14:医者当研内经,通易理,勤读书,多临证,而后有所得。

15:大抵虚证,无热像者,可做气虚、虚寒治之;有热像者,可做血虚、阴虚治之。

16:昔有“虚虚实实”之戒,余有“寒寒热热”之戒。

17:有春日病眩晕者,脉虚,此乃肾水亏损,致使肝木无以生发,治宜滋肾水而升肝木。

18:医者,意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以此故知,医者诊查疾病,先决条件是医者之五脏功能正常,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若医者脾藏微恙(因脾主意主思),便不能有周密的思维;肝藏功能不佳,便没有谋虑;心藏功能不好,医者之神明便不能集中;医者之胆藏功能不好,便不会有正确的决断。医者,意也,以提醒医者当提高自身修为,内则五藏生化,气血调和,外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

19:凡腹泻、痢疾、咳嗽、呕吐等症,皆因邪气干之,正气抗邪而自发出现之症状,故不可见泻止泻、见咳止咳、见吐止吐,宜顺势而为,祛除邪气,如积滞、湿热、风寒等,邪去正自安,此即通因通用之精义所在。其他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与此同义。

20:凡临证,据理以立法,故立法第一,方药居其次。

21:凡脏腑之疾,宜顺脏腑之性用药,以顺为补,如肾主藏,肝宜疏,脾气宜升,胃气宜降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