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哪些小毛病,能理直气壮赖新冠?

 闲云野鹤qpab3u 2023-01-20 发布于浙江

很多人已经从新冠中「阳康」近一个月,身体的方方面面也都恢复了正常。

不过,还有些遗留问题,程度可轻可重,似乎从新冠后就一直没好。说是新冠造成的,又说不准;说没关系吧,又与新冠十分同步。

那它们到底是不是真的跟新冠有关呢?

五花八门「新冠后症状」

不止咳嗽和脑雾

如今,科学界已经收到了超过一百种疑似「新冠后症状」的报告。

2022 年 12 月,《柳叶刀》子刊  EClinicalMedicine 发表的一项研究,汇总全球近两百项研究的成果,总结了「新冠后症状」中哪些最常出现。

研究发现,「新冠后症状」还真不只有咳嗽、疲劳、「脑雾」、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等这些最常听说的问题。

下面这些五花八门的症状,虽然出现概率相对不高,但都在研究统计中排进了前二十名。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除了咳嗽、疲惫、注意力下降之外,常见的新冠后症状还有啥吧。

* 按常见程度倒序排列

患病率数值来源于单项研究,仅供参考

10 皮肤问题

患病率:3.71%

报告较多的新冠相关皮肤问题包括:脚趾肿胀变色、像水痘或麻疹的皮疹、鸡皮疙瘩、荨麻疹、类似于紫癜的皮肤表现等。

有些皮肤问题可能与免疫系统有关,严重时需就医治疗。

另外,长期戴口罩和过度频繁洗手,也可能「蹭」出皮炎、痤疮,「洗」出湿疹。洗手用温水、涂点润肤霜,可以保护皮肤。

09 耳鸣、听力受损

患病率:5.21%

内耳中的听神经容易受病毒影响,造成听力损失、耳鸣、眩晕等耳部症状。这些症状常被忽视,但如果早期不治疗,可能后续难以彻底恢复。

如果新冠后出现了耳鸣、耳聋,以及听力明显下降,需尽快到耳鼻喉科就诊。

08 胃口改变

患病率:7.28%

不管是暴饮暴食,还是食欲不振,都是新冠后常见的问题。

除了身体恢复健康需要一个过程外,胃口改变还可能跟疫情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关。

别太担心「一病胖三斤」,也别抱着利用生病减肥的歪心思,保证均衡饮食,可以帮你调节食量。

07 脱发

患病率:8.60%

没想到吧!苍天好轮回,脱发饶过谁。

研究显示,新冠相关脱发约 80% 发生在女性身上,平均在新冠后两个月开始出现,规律接近我们之前谈到的「休止期脱发」

新冠本身的严重程度,与脱发程度之间并没有明显关系。

好消息是,新冠导致的脱发绝大部分都能长回来,超过 95% 的患者在 5 个月内发量得以恢复。

06 胃肠道症状

患病率:11.73%

腹泻、便秘、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在新冠急性期就是常见症状。它们也有可能延续到新冠后几个月。

在所有的「新冠后症状」中,大概五分之一属于胃肠道症状。

目前对此的处理类似于功能性胃肠病,主要是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必要时可用药物对症治疗。

05 睡不好

患病率:11.96%

新冠感染后报告的睡眠问题不仅包括入睡困难,还有明显的睡眠中断,更高频次的噩梦等问题。

同时,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失眠的困扰,而且发生率更高,也更严重。

多数与新冠有关的睡眠问题可在 6 个月内逐渐改善。放下手机,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和睡眠习惯,对改善失眠有帮助。

04 肌肉疼、关节疼

肌肉痛:12.75%

关节痛:12.39%

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疼痛,原因有很多。病毒可能影响神经、肌肉,人体自身也可能由于免疫反应分泌一些物质,造成疼痛。

重症病人,由于涉及到翻身、机械通气等,并且身体通常更虚弱,慢性疼痛风险也会远高于轻症患者,但常常遭到忽视。

如疼痛严重,需要咨询医师,进行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03 焦虑和抑郁

焦虑:10.67%

抑郁:13.29%

过去一年,大家都过得很不容易,而身体中的炎症反应也可能会影响大脑对情绪的处理过程,带来「病毒感染后抑郁」。这些因素叠加,造成了新冠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高发的现状

除了焦虑和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心情低落、强迫症等,也与新冠感染及疫情有一定关联。

新冠后不但要保证身体恢复,也要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如有严重障碍需及时咨询专业人士。

02 胸闷气短

胸闷胸痛:6.35%

气短(呼吸困难):18.22%

这里,「新冠后症状」的胸闷气短指的是:更危险的病状(比如肺炎)已经基本好转,血氧指标也正常,但仍能感觉到胸部不适、呼吸急促。

这种似乎没有大病、单纯作为「新冠后症状」的胸闷气短为什么会发生,学者们已经提出了诸多猜测,目前还没有很完善的解释。

不过,专业的呼吸康复训练比较有效。

01「什么都干不了」

患病率:17.37%

虽然听上去不太科学,但这个症状确实存在,学名叫「日常活动受损」,指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到上班工作,小到洗澡、做家务,各种做事的能力都受到影响。

出现「什么都干不了」的原因,可能与新冠诱发了下面这两个问题有关:

● 慢性疲劳综合征

已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会诱发慢性疲劳综合征。这种疾病与神经和免疫系统都有关系,会导致头痛、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每天早上一起床就累到不行,甚至爬都爬不起来,而且休息也无法缓解。

● 直立不耐受

由于病毒感染及治疗相关因素,有些人康复后会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心动过速等问题,一站起来、坐起来,就感觉心慌气短头晕目眩,各种难受。

新冠导致日常活动受损的病例,绝大部分发生在程度较重的患者中。

如新冠后「元气大伤」,正常生活难以为继,需在医师和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对应的缓解。

以上「新冠后症状」没有咳嗽、疲惫那么常见,但也有不少人会有,且较少有媒体进行科普。这些症状的标准是至少随访 28 天,也就是一个月右算起,包括了从重症到轻症的患者。

你或许正在经历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可能幸运的一个都没有

不过,有关新冠的研究很多,由于统计方法不同,涉及症状的范围、患病率数值可能会有些差异。

春节放假多休息

「新冠后症状」好得快

虽说科学家们对新冠后的各种症状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但好消息是,总体来说,这些症状大多都会慢慢好转。

根据世卫组织一项研究,在所有没住院的新冠感染者中:

  • 新冠后症状持续到 3 个月的比例为 5.7%

  • 持续到 12 个月比例只有 0.7%

「新冠后症状」既来自病毒对身体的损伤,也与心理压力有关。焦虑、紧张、忧虑情绪、孤独感,都与新冠迟迟不能彻底康复具有关联性。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感染新冠之前的精神痛苦,能让「新冠后症状」发生的风险上升 32% 至 46% 。「新冠后症状」导致日常活动受损的风险也因此增加 15% 至 51%

另外,由于很多症状是患者自我报告,并且本来就是常见问题,研究也不能排除其中存在「赖上新冠」的可能。

如果症状不是太严重,没到要就医的程度,那就 大方方赖给新冠,好像也没什么问题,趁着假期多休息、保持良好饮食与作息习惯,好好放松一下,有利于身体彻底康复。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百病不侵,明年又是健康的一年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O’Mahoney L L, Routen A, Gillies C,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long-term health effects of Long Covid among hospitalised and non-hospitalised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ClinicalMedicine, 2023, 55: 101762.

[2]Fancello V, Fancello G, Hatzopoulos S, et al.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Post-COVID-19 Infection: An Update[J]. Audiology Research, 2022, 12(3): 307-315.

[3]Owen A J, Tran T, Hammarberg K, et al. Poor appetite and overeating reported by adults in Australia during the coronavirus-19 disease pandemic: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021, 24(2): 275-281.

[4]Czech T, Sugihara S, Nishimura Y. Characteristics of hair loss after COVID‐19: A systematic scoping review[J].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22, 21(9): 3655-3662.

[5]COVID-19: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and issues related to dermatologic care https://www./contents/covid-19-cutaneous-manifestations-and-issues-related-to-dermatologic-care (2022-01-18)

[6]Blackett J W, Li J, Jodorkovsky D,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fter recovery from COVID‐19[J].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 2022, 34(3): e14251.

[7]Choudhury A, Tariq R, Jena A, et al. Gastro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of long COVI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gastroenterology, 2022, 15: 17562848221118403.

[8]Meyer-Frießem C H, Gierthmühlen J, Baron R, et al. Pain during and after COVID-19 in Germany and worldwide: a narrative re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J]. Pain reports, 2021, 6(1).

[9]Raveendran A V, Jayadevan R, Sashidharan S. Long COVID: an overview[J]. Diabetes & Metabolic Syndrome: Clinical Research & Reviews, 2021, 15(3): 869-875.

[10]Kemp H I, Corner E, Colvin L A. Chronic pain after COVID-19: implic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20, 125(4): 436-440.

[11]Rudenstine S, Schulder T, Bhatt K J, et al. Long-COVID and comorbi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wo years into the COVID-19 pandemic[J]. Psychiatry Research, 2022, 317: 114924.

[12]Renaud-Charest O, Lui L M W, Eskander S, et al. Onset and frequency of depression in post-COVID-19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21, 144: 129-137.

[13]Mazza M G, Palladini M, Poletti S, et al. Post-COVID-19 depressive symptoms: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J]. CNS drugs, 2022: 1-22.

[14]Lorkiewicz P, Waszkiewicz N. Biomarkers of post-COVID depress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21, 10(18): 4142.

[15]Zheng B, Daines L, Han Q,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s for post-COVID-19 breathless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uropean Respiratory Review, 2022, 31(166).

[16]Robinson P. Long COVID and breathlessness: an overview[J]. British journal of community nursing, 2021, 26(9): 438-443.

[17]Kessler A, Heightman M, Brennan E. Post-COVID-19 respiratory problems: burden and management[J]. Current Opinion in Supportive and Palliative Care, 2022, 16(4): 203-209.

[18]Morrow A K, Malone L A, Kokorelis C, et al. Long-term COVID 19 sequelae in adolescents: the overlap with orthostatic intolerance and ME/CFS[J]. Current pediatrics reports, 2022: 1-14.

[19]van Campen C L M C, Visser F C. Orthostatic intolerance in long-haul COVID after SARS-CoV-2: a case-control comparison with post-EBV and insidious-onset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patients[C]//Healthcare. MDPI, 2022, 10(10): 2058.

[20]Davis H E, McCorkell L, Vogel J M, et al. Long COVID: major findings, mechanisms and recommendations[J].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23: 1-14.

[21]Wang S, Quan L, Chavarro J E, et al. Associations of depression, anxiety, worry, perceived stress, and loneliness prior to infection with risk of post–COVID-19 conditions[J]. JAMA psychiatry, 2022, 79(11): 1081-1091.

策划制作

策划:ZYing    |    监制:王姐、Feid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