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晚明泉州科举制度的考察上,浅析泉州科举兴盛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思明居士 2023-01-21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文/博古说

编辑/博古说

前言

文章图片2

从地域社会的内在逻辑上看,明代后期泉州科举制度的繁荣与整体社会活力的衰落有很大关系。

在此期间,泉州的科举新贵阶层的背景日益多样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家族势力之间的均衡;同时,文人也表现出了以府城、晋江南乡为中心的格局,并形成了对周边县份、本县内其它区域的土地的控制和控制,从而形成了新的地方性力量结构。

根据统计,有明三百年间,泉州共有进士1734人,武举347人,文进士595人,武进士66人,举人和进士人数均在福建全省25%以上。尤其是在明代后期,更是如此。明末泉州科举人之所以繁盛,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陈笃彬、苏黎明点出明代泉州科举制度的兴旺与经济繁荣、文教兴旺、朱子学等传统密切相关;郭培贵,蔡惠茹,戴显群,丁修真,林孝杰,对科举制度的地域专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文章图片3

在此基础上,本文笔者尝试通过对晚明泉州科举制度的考察,揭示出当地社会活力的衰落,以及一批新的科举新贵的出现,对泉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明泉州科举考试成绩概论

与以往普遍以皇帝统治时间来区分时代不同,笔者认为,泉州“晚明”大致始于“嘉靖之大倭寇”。从科举成绩来看,泉州是从嘉靖大倭寇起,到“晚明”,嘉靖三十四年及以前,泉州的科考成绩虽比明代初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明代后期的成绩还是有很大的差距,隆庆四年占据了全省60%的人口。

从总体上看,泉州的“嘉靖大倭寇”到明朝灭亡近百年,可以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时代。

他们或身经百战,“余曩业初生之时,尝过短促,爬上街头,与敌人同床共枕”,或在当地破败之时诞生,这基本是泉州科举考试成绩逐渐上升,文人士大夫考试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长大的。除了大量的进士、举人出现之外,泉州士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文章图片4

晋江人、明末大学士蒋德璟(1593-1646)曾说:

“我邑自丁未之后,二十多年,以李文节为先,史少傅,张少师,杨少保为后。张、杨二公、史公复都在府上,三足鼎立,猗欤盛!”

《闽省贤书》所载,明代福建大学士17人,泉州人10人,均为明代后期;泉州人中有13人为尚书人,其中有9人为晚明;其中,有20人担任侍郎,其中有16人为晚明;其中,有12人担任过都御史,其中有8人为明代中后期;有23人进入了翰林,其中有17人是明朝的。

泉州士人借助于同乡乃至师生的关系,或以其为纽带,或结成政治联盟,以下两个事例略述。

文章图片5

第一,“一晋江害两晋江”“吏部与九卿科道会,推举了阁臣于慎行,赵世卿,刘元震,叶向高,杨道宾,李廷机,孙丕扬,陈治说:

“正如杨道宾所说,一晋江,毁了两晋江。”根据杨道宾的记载:“朝廷奏报,长安有一条晋江,毁了两条晋江,而晋江的人,都是晋江人,李廷机和黄汝良。廷机在秀才时,曾以先生为官,多有文义之实。汝良与我同窗,教习,典试,与真共事,与君并肩而居,日夜相伴。”

归根结底,晋江人太出名了,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影响到原本的政治。

第二,庄际昌获得了第一名。1619年,晋江青阳人庄际昌(1577-1629)连捷会状元,同为晋江人,时任吏部右侍郎的石吉偕(1560-1635)担任了这一次的主考。庄际昌在殿试中因答错而被钦点为状元,被指责为罪魁祸首,

“史继偕关通故赵焕,辅臣方从哲,力主洗去错误的试卷,以求上书,没有天威,没有公平可言。”“庄际昌以'欺’字,取大物,后世有'酿’、'胶’两个字的优秀者,实是当时的盛事。虽然总裁有贤才,但真正的掌控者,却是继任者。”

不管是史继偕为庄际昌赢得了第一名,还是被群臣弹劾,都表明了泉州文人势力的日益壮大。“丁未会试,贡举杨道宾,黄汝良,李廷机,黄国鼎。是秋试,林尧俞、史继偕,都是福建人。“南宫大典,由三个人主持,这是明兴从未有过的。”明泉人在隆万之后的朝会和殿试中,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文章图片6

晚明泉州科考之所以繁荣的原因

前人对晚明泉州科举制度的繁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何炳棣认为,福建以整个省份来看,特别是泉州、漳州,在南方沿海地区,家族的组织也许是最发达的,穷人和有抱负的人,都可以从家族中获得支援。

福建的历史文化传统,财富和经济的多样性,再加上移民的原因,人口的增长很慢,这使得明朝的进士人数和人口的比重最大。

”林拓还认为,清末闽南地区科举制度的繁荣,主要与海路贸易的发展有关,而福建商人则认为,靠走私者致富的福建商人,“更迫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社会的认同与正统。”

多洛肯的观点与何炳棣类似,他认为,发达的海上贸易可以为泉州和漳州的文化和教育提供物质上的保证。郭培贵与蔡惠茹分别从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官民教育的发达、文化繁荣、科举风气的浓厚等方面,探讨了明代莆田、晋江、闽县的科举制度的发达。

文章图片7

戴显群论述了明代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特征,对科举制度的影响:

第一,农业、手工业、商贸的发展,为文化和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其次,科举为官是一部分民间人士的发展道路;最后,明中期以后,沿海地区人口增加,粮食短缺,导致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业发展道路狭窄,私营海上贸易也有极大的危险,所以科举考试是最好的选择。”

上述诸派的观点,各有偏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道理的,可以进一步修改。

“嘉靖大倭寇”等战争,使当地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人口急剧减少,“逮季年倭夷入寇,兵火瘟疫之害,户籍损失六七成”,丁口数由嘉靖元年的21万多人下降到嘉靖四十一年的17万,到1608年的150,000。如果学校名额是固定的,那么,人口越少,机会也就越多。

兴化是福建乡试中实力最强的地方,但在倭寇围困下,“自海寇横行,藩破县,兴化郡破,元朝为官道,今因官府而兴旺……考、闽、越,越不像兴化”,元人吃了大亏,泉州、漳州两府的士人,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可以说,战争对当地社会的损害是很大的,但同时也为泉州文人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文章图片8

正如前辈所言,闽南的海上贸易在明代后期,尤其是在隆庆沿海开放之后,为其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商及其它地方家族需要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和保护人,所以他们积极地支持家族成员或亲戚参加科举。

举晋江深沪杨氏为例,质宣公“四子皆有,家业巨富,人可与陶猗公相提并论”;次子杨胜元、大学士张瑞图(1570-1641)、三子杨胜祖、李范廉(生卒未详);深沪杨氏多年来,往来于江浙、广东、吕宋诸地,杨胜祖在广东遭人陷害,

“姻亲九台李先生,曾以进士为官,听其冤屈,为江泉公着急。公助赠州司马、儒林郎,特派使者赴粤,办完公事,捧诏书,冠于地,披上黄色长袍,双手相托。诸当道惶恐求饶,立即放他出狱,并有重赏。”

李范廉一番处理后,不但被赦免,而且还得到了官职,众当道派人护送回家。朝中有个好办事的人,很容易就能吸引大量的泉州人参加科考。

同时,泉州清末科举制度的繁荣,也伴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据李廷机(1542年至1616)所言,“儒生之事,二十年前常有,以求贤能,继往开来,与乡绅同流合污。”

到了后来,“士子多,求官多,受穷困,又穷又穷,就去替人考试,所以,《学宪》的抄本,都是出自贫寒之手,名利双收。”寒门俊,成了投靠别人的工具。

文章图片9

另据黄景昉(1596-1662)所述:

“自嘉隆以后,学者多在开元、承天二寺中读书,每一间房,都有一文钱。而文庙、经阁、先贤祠、郭山寺,则是老生、长老们的住处。十间房中必有书舍,保贩之子,也学章法,其大乡巨族,多以学堂自居,师徒相助,与郡城相通,岁试中,晋邑儒、童生,七八千人,府送道二千人,百六十人。有学者学者周讳之训,葛讳寅亮之言,泉郡生、儒,皆以三倍之多,犹有不尽之恨。”

除了字面意义上的繁荣富强,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当时泉州文人的惟一出路,他们或积极或被动地陷入了激烈的内斗的旋涡,无法脱身。

文章图片10

不管是海商的保护,还是泉州文人之间的激烈竞争,都说明了社会的畸形发展,隆庆的海上贸易并没有像苏基朗所说的那样,将宋元时代的“跨行业的繁荣”带到泉州。

根据苏基朗的说法:

“繁荣是从一个经济领域(海洋贸易)向农业、工业等其它领域转移的。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更多的区域和更多的人间接得益于不断增长的海洋贸易,或者由于对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而增长的其它行业。经济机会的扩大,使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准得到了改善。”

但是,泉州在隆庆开张之后,却没有像宋元那样兴旺,夫泉从宋盐比他的地方更多,而番商又在这里设司,所以它的县是最富有的。余力及于桥道,而庙宇甲七闽.今朝的科举制度虽然不如从前,但桥梁等却是破败不堪,富盛程度远不如从前。

文章图片11

纵观泉州的长期历史,其社会活力的强弱并不一定与科举制度的繁荣保持一致,甚至出现了一些逆向发展的倾向。

苏基朗将12世纪晚期到13世纪初期的闽南精英进行了比较,认为随着海上贸易的衰退,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激化,权势成了维护身份和财富的唯一方式。

“当地的贵族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土地和官位,这就进一步加深了社会阶层的隔阂,这就导致了海上贸易的机会不能共享,这就导致了贵族们之间的紧张。”

文章图片12

本文将此与苏基郎的研究相结合,指出:

明朝时,享有较大特权的贵族阶层兴起,加剧了原有的矛盾,但由于明廷的政治制度,限制了社会的生机,使民众和贵族都感到了一种普遍的无能为力,在人们的内部争斗中,无法自拔。”

所以,除了前人所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内部科举制度的研究路径外,泉州地区社会本身的逻辑,也就是由于民众的选择范围日益狭窄,使得拥有丰富海上贸易传统和社会组织的本地居民都想要向同一个方向努力。

总之,社会活力的下降,就是明泉州士人在科举道路上一飞冲天的主要原因。

明代泉州科举制度在晚明社会中的作用

短期内大量的士人聚集,必然会对当地的社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一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秀,士人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晋江青阳,自“嘉靖大日寇”之后,进士、举人成群而来,到明末为止,仅举人46人,进士中进士20人,各种贡生再计;他们的成员,已经不是庄氏这样的大姓了,而是遍布各地,有些小姓,也出了举人,有些还出过进士。

1594年,福建解元王畿,1549-1630年,因家庭贫困,双亲在倭寇之乱中丧生,“余亦为倭寇所擒,险些被刀剑所伤,幸得被释放,逃出了他的祖父母。贼平,归乡,农商手艺,辗转迁徙”,后又自学。

到了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他小时候卖鱼、抬轿子的故事,甚至还有“王畿解元,只求轿子不抬”的佳话。

陈埭丁氏与岸兜五姓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但由于丁启浚与张瑞图的交情,双方的矛盾暂时被压了下去,丁氏去世后,岸兜乡五姓卷土重来,张谱于霞行,二水老先生,伊房不敢庇护,而岸兜等人则借着同族之名,依附霞行张氏,对陈埭丁氏发动了攻击。

文章图片13

二是泉州科第的晚清主要以晋江为中心陈笃彬与苏黎明认为,宋朝泉州、特别是南宋,泉州科第人士除了相对集中在晋江以外,其他沿海各省的科第并不占很大便宜;相反,内陆各县的举业发展速度很快,科第人士占很大比重。

到了明朝,这种情况就有了很大的改变。明代泉州进士科第的分布,表现出较为集中的特点。晋江一县占绝对优势,科第人数占泉州半数以上,这一基本条件并未发生大的改变,尤其是明代后期。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晋江士大夫阶层对周边县份、本县内外的土地的控制和民众的控制。

文章图片14

具体而言,泉南的大户,田地只有五亩到十亩,人口众多,人口众多,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限制了泉州的农业发展,主要依靠江南、广东等地的输入,“月海舶不到,就等着养活。”

晋江的士人利用自己的特权,占据了晋各郡的土地,比如南安,“自嘉靖年间,倭寇肆虐,民房破败,家破人亡,所以,逃寇入郡县的人,都不在自己的老房子里安营扎寨,卖牛卖地,不能再耕种,所以,粮食大多归晋贵族。”

文章图片15

再比如安溪,田业多市,外县富户,四面八方都有收购山田之欲,所以寄庄是最受欢迎的地方。两地相距甚远,不能应战,一有差役,就以官府的优待。

再比如永春,“地多,少陂池苑,以前的田产,大多是宦庄。”晋江、安海,“安海无田,百姓不能耕作,只有儒、商。”田业分布在晋江诸乡和南安附近的村庄,每年都有两次收获,佃办纳早稻。

除了官员们利用自己的特权获得田产之外,还有很多百姓自愿将自己的山林和田地交给了达官显贵,比如安溪易氏“投献”,黄氏就是将晋江的许氏世家卖给了易氏,而这种纠纷,官府显然更倾向于“投献”一方。

易氏族内部,也有不少人“投献”了自己的产业,向府城的李衙、史府等人,其中,史府就是史继偕的家人。

文章图片16

在农村和跨县之间,官宦家庭和佃户形成了一种新的统治关系。据黄景昉所说,早期贵族与佃户之间的关系融洽,但“贵族们不敢亲自动手,除了带着奴隶赚点钱,还经常暴政”,这才有了泉州明末的“斗栳会”叛乱。

“郭田丁百人,以彩旗为乐,请史相国以斗牛相迎。若有违抗郭租者,数百人冲入家中,必以此为准。明眼人说,这是一场大乱。不久,南安之变,一天之内,田主数人,筑城楼,积粮,无一败绩,匪徒以手臂为首领。船上有稻谷,在郊外,众维之走,不烧就扔掉。并其乡之厚,或隐而不敢与之争,则杀而杀之,以辱其妻女。永春和安溪都是风声鹤唳,几年来,谷价腾涨,城池陷落。”

最终,郑芝龙以武力镇压,暂时平息了叛乱。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末泉州,尤其是府城、晋江南乡一带的士人家庭与租户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

值得一提的是:

明中晚期,随着明清易代、尤其是迁地这一特殊的历史转折,士绅与民间的矛盾,成为泉州等级械斗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与苏基朗对泉州社会因海商衰退而产生的连锁效应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更加关注自己的领地,为了争夺自己的领地而大打出手。对于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人关注。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从地区社会发展的逻辑出发,考察特定时期的科举人才集中现象。就泉州来说,泉州之所以能够在晚明的时候大放异彩,是因为嘉靖时期的倭寇横行,在泉州,文人墨客比他们的先辈更热衷于争权夺利,这也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内斗。

其根源在于当地的社会活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人民的前途越来越狭窄,因而往往会冒着生命危险,或者皓首穷经。

这一时期,泉州出现了大量的科考新秀,这些新秀的背景更加多样化,从而形成了各个家族之间的平衡;同时,文人也表现出了以府城、晋江南乡为中心的格局,并形成了对周边县份、本县内其它区域的土地的控制和控制,从而形成了新的地方性力量结构。

参考文献:

乾隆 《泉州府志》 卷20 《风俗》 引 《温陵旧事》

《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 第22册

輱訛 《中国民间故事·福建卷·晋江分卷》 (上), 1991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