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做年糕

 冬歌文苑 2023-01-22 发布于北京

做年糕

年糕,在我们南方是每个家庭过年时必备的美食,也是我们中国人舌尖上永远的记忆。由于年糕和“年高”谐音,于是,人们把对未来的期盼和念想寄托于美食之上,人们在享用年糕的同时,对来年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妈妈在世的时候,过年都要做年糕。那道道繁琐的工序,还有弟弟妹妹们围着大铁锅垂涎欲滴的样子,以及全家品尝年糕的景象,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时时出现。流年里的欢乐,母亲叙说年糕的寓意,一直伴随着我,就是到了天涯海角,我也无法忘却那做年糕的点点滴滴,和春节吃年糕时,弟弟妹妹们的欢呼雀跃,以及吃在嘴里的粘稠和甜蜜。

那时,每年的大年二十七八,妈妈就开始忙着做年糕了。她精心地选取几斤上好的糯米,同时搭配少量的大米,比例大约是一比四。其目的是让年糕不至于太软太黏,不容易成形。把米淘洗干净后放在大木桶中浸泡,泡的时间不一定,以手感为准,就是用手捏米心,如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捏碎,那就可以了,如果不能捏碎,还有些硬,就要继续浸泡。

当年,我家是住在公社(也就是现在的乡政府),家中并没有石磨。于是,我和大妹妹两个人就费力地将浸泡好的糯米和大米,抬到村民的家里去磨,俗称磨米浆。磨米浆可是一个苦活,石磨沉,加入米浆更沉,只好和我妹妹两个人慢慢地磨,这样边磨边休息,往往需要半天才可以磨完。

磨好了米浆不能马上就做年糕,是因为磨时为了轻松,每次往磨口加米时,都会加入一定的水,这样磨出的米浆会比较稀,无法直接做年糕。于是就要将稀稀的米浆倒入一个大的面粉口袋 ,同时将袋口扎紧,放在宽口的大木桶上,逐步地压上石头,先是比较轻的石头(担心面粉袋因重力破裂),再逐步加重,最后用上大石头,目的是为了把米浆里面的水挤出。挤出米浆里面的水往往需要五六个小时。当面粉袋里的水挤干了以后,就可以蒸年糕了。

母亲早早就备好了一定比例的红糖,也早早地将它们碾成了粉状。待米浆压干,取出一个大簸箕,把米浆倒出来,与红糖均匀地揉和在一起,一般都是由母亲亲自柔和;揉均匀后,放入已经铺好屉布的竹制蒸笼,同时用手抚平,面上撒上芝麻,嵌入红枣和花生,放入已经加了水(水加适量,一般以不浸到蒸笼为好)的大铁锅(那时候家里人多都是用大铁锅,烧柴火)中,旺火蒸三四个小时,就可以了。

年糕,年糕,年年高。我们几个孩子,团团围着锅灶,守着,就期盼甜甜香香的年糕快一些熟了,我们好早一些品尝到让我们流口水的年糕了。

其实,年糕熟了是不可以马上倒出蒸笼的,因为这时候年糕还没有凝固,不成形。所以,一定要等年糕完全冷却才可以揭去屉布,这时,一大块圆圆厚厚的年糕就做成了。孩子们一拥而上,却被妈妈拦住:“这是过年吃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啃去屉布上的年糕。”无奈,只好先啃屉布上的年糕了。

这些年,由于要照顾小外孙,我都是在北京过年,吃过了各种各样的年糕,有朝鲜族的打糕(年糕,朝鲜族叫打糕),有北京当地的各式各样的年糕,但是,都没有我和大妹妹小时候亲手制作的红糖年糕好吃。

小时候,做年糕就是这么的有趣,虽然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但是更多的是美好的期盼;而当那热气腾腾的年糕端上桌面的时候,孩子们抢着往嘴里送,流露出的满足和开心的样子,则是童年的我的永远的念想。

年糕,舌尖上的美食;年糕,具有吉祥含义的年糕;年糕,童年的梦想和记忆;年糕,年糕,年年高!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陈精,福建大田人,现居永安、北京两地,退休教师,在网络发表诗词等作品。喜欢在文学的花园里徜徉,很享受创作后的快感,更喜欢和志同道合的文友切磋。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