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路青年电车退役活动现场,上海体育场终点站@斜土路(赛文 摄) 2023年1月17日,这天最繁忙的公交线路恐怕非15路莫属了。青年牌双源无轨电车在上海画上了句号,而这最后一辆“青年车”正是在15路上退役的。这繁忙的场面倒不只是乘车的,不少年轻和年长的市民都来观看电车,尤其是那一众公交车迷可把15路终点站那并不宽敞的斜土路给围得水泄不通了。 电车最有趣的是什么?是她的两根小辫子,它的运行就像一个流动的音符,跟着架空线一路滑过,体现了上海城市的脉动。记得有一句话叫“上海是轮子转出来的”,实际上,电车伴随了我们上海市民几代人的成长。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电影《今天我休息》里有一组民警马天民在衡山路上追赶65路公共汽车的镜头。不少人以为那是拍戏造的假,其实不然,这65路汽车就是今天15路电车的前身。 电影《今天我休息》中的65路公共汽车 说起15路电车,那可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过去的不少影视作品中常常能看到15路的身影。不管是60年代的《球迷》,还是80年代的《公寓》,那穿梭于衡山路上的无轨电车定必是15路。 电影《公寓》里的15路SK561G型铰接式无轨电车 有意思的是,15路电车的前身最初也叫15路。1948年5月25日,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筹备委员会开辟了15路的公共汽车线路,线路从徐家汇至北站,主要经过衡山路、宝庆路、常熟路、华山路、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北京西路、北京东路、浙江中路、浙江北路、天目路(今天目东路),抵达北火车站前。这条线路为上海市区西南地区前往北站一带的出行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可减少乘客中途转车、绕道的麻烦,节约了出行时间。1956年12月,全市公交线路番号重新梳理调整,15路汽车才更名为65路,但线路走向不变,和当今的65路是完全不同的两条线路。 << 左右滑动查看 >> ![]() ![]() 1959年65路汽车、1960年15路电车票价表 1958年9月1日,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解决三班制生产工人(如钢铁、纺织等行业)深夜通勤问题,以及乘坐火车、轮船旅客通宵出行的需求,公交部门打破常规,在65路公共汽车线路上开辟了全市首条通宵线路,得到了市民的赞扬。在65路的带头下,到1959年,通宵服务的公交线路已陆续发展至24条。这其实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一段关于15路的光荣历史。 1959年12月10日,电车一场新辟15路无轨电车线路取代了原来的65路公共汽车,起讫点仍为徐家汇和北站,线路全程8.853公里。65路通宵车同步更名15路通宵车,只是夜间班次是以汽车代为行驶的。 ![]() 15路SKD663型无轨电车,电车一场@常德路(网图) ![]() 15路SKD663型无轨电车,浙江中路(网图) 1958年,上海、宝山、嘉定等10县分两批由江苏省划入上海市。市域范围的瞬间扩大,使得交通部门的压力骤增,在新增公交线路方面压力尤其大,加上当时燃料又紧缺,无法大规模地开辟公共汽车线路。这时,交通部门巧妙地采取了一系列调剂措施,缓解了燃眉之急。这些措施即通过大量新辟无轨电车线路(替代原来的公共汽车线路)和延伸原有无轨电车线路,把大量的公共汽车腾出来,以增辟新的市郊线路。1958~1962年间5条无轨电车新线的开辟(分别是25路、15路、13路、26路、11路),使市区和郊县汽车线路分别增加了14条和41条。这样一来,非但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也降低了一部分市民的出行成本(无轨电车票价4分起售,汽车5分起售)。这也是一段不太为人知的15路光荣史。 ![]() 15路SK561G型无轨电车,电车一场@常德路(资料图) ![]() 15路SK561GF型无轨电车,华山路大胜胡同(网图) ![]() 15路SK5105GP型无轨电车,斜土路(李翔 摄) ![]() 15路SK5105GP型无轨电车,北京西路(网图) ![]() 15路SK5115GP-3型无轨电车,武宁路电车场(网图) ![]() 15路SWB5105KGP(KGP)型无轨电车,上海体育场@斜土路(李凯 摄) ![]() 15路SWB5105KGP(KGP)型无轨电车,河南中路(小魔王 パパ 摄) 1956年,上海市公用局提出了统一电车架空配件的要求。为此,当时的电车轨线所技术人员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技术资料和样本,又从瑞士引进了少量组成件样品,架设试验线路。通过实际试运行,在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作出选择仿制方案,用链式和斜摆式两种弹性悬吊取代了原来的硬性悬吊。在1959年12月新建15路无轨电车架空线时,首次在衡山路架设了新型菱形链式悬挂,线网整齐美观。改造后的供电线网,降低了触线冲击和畸型磨损,减少了集电器(小辫子)的脱线事故,增大了线网杆距,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投资。这又是一段不太为人熟悉的15路的光荣史。直到今天,15路在衡山路段的链式架空线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 衡山路链式架空线下的15路青年牌JNP6120BEV1型双源无轨电车(张渊源 摄) 小辫子电车还在更新换代,跟随着我们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次15路青年电车退役后换上了新的复古电车车型,我们上海人讲起来就是“小辫子车”上线。实际上,电车是上海的一条流动风景线。记得自小住在电车线路沿线的著名作家王安忆在《寻找上海》一书曾经有这样的表述: “这街角依然是静,由于空气中的水分蒸发了,天空就突然空旷起来。于是电车的电流声,以及转弯的“叮”声,便散发了。” 这是一段特殊的上海城市印象,一代代的小辫子的电车跟着飞舞的架空线在晚上闪着荧光,透着魔都的美丽。 15路JNP6120BEV1型双源无轨电车(陈寒松 张渊源 摄) 参考资料 [1]上海公用事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公用事业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 [2]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编:《上海公用事业(1840—198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 [3]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第三分公司原电车一场编史组编:《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电车一场卅三年来的发展简况1949—1982》,内部印行,1986.10 [4]上海市徐汇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徐汇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12 [5]上海市静安区志编纂委员会编:《静安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2 [6]上海市闸北区志编纂委员会编:《闸北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3 [7]《新民晚报》(1946—1999)图文光盘,上海:文汇新民报业集团,2003 [8]网络资料 策划·排版 张渊源 撰文 宋文超 张渊源 摄影 陈寒松 李翔 赛文 小魔王 パパ 李凯 张渊源 责编 徐曾祯 椒盐粒的自白 我们的公交系列作品都署名为“椒盐粒”。这个“椒盐”是“交研”的谐音,表明了我们做公交研究的决心。然而,我们只是一个小团队,所以称“粒”。可是小身材却有大味道。就像那地上的盐粒,在月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点亮行途。我们要做的正是那会发光的“小颗粒”。 来源:“上海门牌研究所”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