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上海公交车

 黄之中 2023-01-23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我乘过上海的有轨电车,大约是在五六岁时。自从我知道二姨妈的时候,她家就住在常德路武定路口的一排新式里弄里。邻居一直叫她“虹口姆妈”,我搞不清状况,也不便问起。有一次,二姨妈到我住的地方(成都北路修德新邨)来接我,说带我出去玩。我们沿南京路走到现在的永安公司西施公司一带,吃了一点零食后,她便说:“走,去虹口公园。”一听去“公园”,我心里乐开了花。

图片

有轨电车

      我记得,我们是在永安公司附近的一个有轨电车站台上的车,差不多在浙江中路九江路口,由南往北开。“当,当,当”,有轨电车启动了。因为感到新鲜,我趴在驾驶室与乘客车厢的隔离铁链条上看司机开车。说穿了,那司机也没什么太多的动作,一手扳着启停开关,一手扳着刹车杆,如此而已,非常机械。我又钻过大人的腋下去了车厢后部。有位老人家把我抱上尾部靠窗位置,以便我透过玻璃观看迅速“后退”的人流和房子……有轨电车的车厢很像旧式绿皮火车,椅子是由一根根条木钉成的,而且与地铁十分类似——不是前后一排一排,而是左右各一长溜;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下客的车门,是铁栅栏式的拉门。

      我们到了终点站“虹口公园”。那是个十分空旷的地方,但我肯定,是看得见虹口公园的门而不是在什么岔路上。二姨妈并没有带我去虹口公园玩,而是去了附近一幢老式石库门的老邻居家里串门。回家时,我们没有乘有轨电车而是乘21路无轨电车,因为这条线,在北京西路成都北路和北京西路常德路都有站点,搭乘有轨电车就太兜圈子,不划算了。

      “有轨电车”,上海人过去普遍叫作“当当车”,真是既通俗又易懂,外地来沪人士恐怕没有这么叫的。据报道,1975年12月1日,上海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行驶于虹口公园和江湾五角场之间的3路电车停运。从此,上海的“当当车”只能在影视剧和梦里与我相聚。

图片

曾经出现在上海街头的欧洲进口公交车

      上海确实有一条公交线路,总是引领时尚,它是49路。曾经听人说起,为什么49路老是要比其他线路的车早一步装备较好的车型和设备?主要是它驶经上海最核心的地段,比如人民广场、上海展览馆等。我小时候乘坐的49路公交车,很另类,上海绝无仅有——红白镶拼,宽体,大玻璃窗,烧柴油……总之,看上去比普通公交车洋派一点,尤其是它的发动机发出的声音,是“嚓,嚓,嚓”,而不是令人讨厌的“咔,咔,咔”。父亲告诉我:那是捷克进口的。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捷克不光刻花玻璃和家具享誉世界,其机械制造业在全球也很有名,我们熟悉的斯柯达汽车、捷克式机关枪等,都是“捷克制造”。乘那时的49路,我隐约记得比乘一般的公交车要多付一分钱。我之所以去乘这辆车,主要是要到位于长乐路上的邮电医院看病。东湖路站是它的西向终点站,东向终点站自然是汉口路外滩了。

      其实,我小时候,乘过的林林总总的公交车里,电车占了大部,汽车并不多,也许是能源紧张的缘故。以前烧油的公交车,基本一个样儿,都是四周圆头圆脑,长着像个调皮的老爷爷似的前脸。天气寒冷时,驾驶员还得把“前脸”的格栅用仿皮毯子挂上防冻;而且,毫无例外的是:驾驶室内有个如浴缸般反扣的家伙。一开始我很疑惑,无法参透,等长大一点才琢磨出:原来它就是卡车凸在前面的动力系统呢。

      我相信有一种公交车被绝大部分读者淡忘或者根本没接触过,那就是拖车——前面一辆车拖着后面一辆车,很像旧式火车两节车厢之间的连接。这种车在某条线路上也不是每辆都是,仍然是少数。它就是41路。41路从什么地方始发,我记不得了,但终点站在从前闸北老旱桥是肯定的。我去闸北,一定要在石门路近吴江路的一个站点乘41路。“拖车摸式”肯定是不得已而为之,目的当然是为了多载人,增加运力。然而老是这样在马路上驶来驶去,也不是个事儿。我听说,行人以为两节车厢之间的“中间地带”可以穿插,或者汽车转弯角度太大容易挂住行人,伤亡事故不可避免地发生过。

图片
图片

“巨龙”车

      悲剧促进变革,于是,“巨龙”车出现了。所谓“巨龙”,是指用中间的绞盘将两个车厢连接起来的公交车。它比“拖车”进步之处在于一体化,前后贯通。但是它也制造过不幸——有人在中间“转盘”的隙缝处落下或者被“转盘”的铁皮隙缝口压住鞋沿等等。究竟哪条公交线路最先引进“巨龙”?我孤陋寡闻,无法确定。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行驶在南京路上的27路电车(后来改37路),是最早使用“巨龙”车型的公交线路之一。一度风行上海的“巨龙”前几年消失了,谁要是想回顾或探究一下,可以去延安路上乘乘“中运量”车,它是一种比“巨龙”更长更大的电车(另配备汽车),当然,它采用新技术,消灭了“转盘”给乘客带来的麻烦。

图片

双层巴士

      英国是老牌帝国,它的公交车也保持着“老”的腔调——双层巴士,成为城市的名片之一。我记得20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的交通阻塞状况越来越厉害,上班的人迟到司空见惯。也许交通管理部门借鉴人口密度甚于上海的香港的做法,从该地引进一批即将退役的双层巴士投入运营。这批双层巴士明显老旧,除了坐在上层第一排两眼可看看街景、两脚可跷起安放的便利之外,其他如舒适和快速是欠缺的,尤其是空调车里无法有效散发的柴油味儿,到了呛人的程度,令人不快。另外,它转弯时让乘客感觉过分的倾斜感,招来埋怨。我刚刚搬到长宁区近中山西路的寓所,便与这辆双层公交车打了许多交道。这条线编号为909路。现在,909路还在,双层巴士早已消失,除了都市观光车。双层巴士的消失是必然的,车况差是一个因素,事实上更重要的因素是——上海的轨道交通空前发达,公交似乎转身变成了轨道交通的补充,不再一枝独秀、独领风骚了!

      有消息说,现在的上海公交车大多处在亏损状态。亏损还在运营,只能说明它是有人文关怀的,有温度的,跟从前一样,没有丝毫改变。所以,没人以为上海公交车是可有可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