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车在上海跑了40多年,许多人的青春、梦想、记忆,都在这些车之间穿梭。”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70、80这代上海人,都还记得的巨龙车的回忆。
听说,小时候的“巨龙车”回来了?!赶紧去搜东方网新闻,一看... 啊,这个也能叫“巨龙车”?噱头咯?!
“旁友,“香蕉椅”有伐?” “位子拆忒叫大篷车,晓得伐?”
“巨龙车在上海跑了40多年,许多人的青春、梦想、记忆,都在这些车之间穿梭。”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70、80这代上海人,都还记得的巨龙车的回忆。 上世纪60年代,为了缓解“乘车难”矛盾,上海引进一批两节车厢的大容量铰接式公交车,俗称“巨龙车”。
上世纪70年代,又将车内的部分座椅拆除就变成了“大篷车”。通常,“大篷车”拆掉的是车子靠窗和最后一排的座位,就是为了多站人,大篷车一般都用在早、晚高峰时段。
坐过“巨龙车”的老上海,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能细数出当年这种“巨龙车”的几个难:
“挤不下” 龚金龙(市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每天要去江边码头的电力厂上班,等半小时上车是家常便饭。关门难,座位空档都站人,丝毫动弹不得。偏偏“巨龙车”当中转盘那段,当时叫“香蕉位子”,折篷其实是用油布遮着一个洞,不仅灰尘大量进来,一转弯,还常有挤车的小孩子差点掉下去,听说还真有过!
耿卫平(市民):不是有过一个很著名的调查吗?在车厢里面1平方米的面积,当时前胸贴后背,足足挤13个人。你看看现在申城街头,越来越多的大功率双层车、空调车上路了,中心城区还出现了近千辆“身价”高达80万元的豪华“申沃”公交车。现在,“巨龙车”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上海市民“乘车难”的时代,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开车难” 孙学勤(驾驶员):我开“巨龙车”12年了,这车比现在的公交车要难开得多。车身长,又重,特别是转弯时,方向盘要扳得特别紧,变道时需要的距离也特别大,方向打早打晚都不行,稍许差点就要碰到自行车。
周勤华(驾驶员):开“巨龙车”还有一难,就是倒车,另外密封性也不好。冬天冷得发抖,实在没办法,就一边跺脚一边开车。那天最后一趟开“巨龙”车,乘客七嘴八舌都在说这事,想来,那是车厢最热闹的一天。 在当年,有很多的“巨龙车”的座椅,都是那种带有黑棕色皮垫子的座椅,皮垫子很厚实。乘坐公交车时,尤其是在冬天阴冷的车厢内,会显得非常暖和。但是,在夏天的时候,那就有的苦了。首先,皮垫子的座椅不透气,坐久了,人的臀部由于长时间的出汗,就会造成湿疹出现。估计也是这样的原因,后来有一些“巨龙车”上,会安装有那种表面光滑的木板座椅。
不过,80后的小伙伴们对“巨龙车”,应该还有一些甜蜜的回忆,因为,我们曾经坐着它们去春游、秋游。
笔者曾经创下一路从凤阳路小学吃到长风公园的记录,红宝、茶叶蛋,居然都是在巨龙车额上车台阶上完成的,⊙﹏⊙b汗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