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懂上海:“巨龙车”的故事

 浪迹天涯89 2014-06-22


听说,小时候的“巨龙车”回来了?!看一看...



啊,这个也能叫“巨龙车”?噱头咯?!

“旁友,“香蕉椅”有伐?”


“位子拆忒叫大篷车,晓得伐?”



“巨龙车在上海跑了40多年,许多人的青春、梦想、记忆,都在这些车之间穿梭。”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70、80这代上海人,都还记得的巨龙车的回忆。

上世纪60年代,为了缓解“乘车难”矛盾,上海引进一批两节车厢的大容量铰接式公交车,俗称“巨龙车”。


车厢可容纳乘客140人左右,是目前单节公交车车厢载客量的两倍,最高峰时曾达到5000辆左右,占去全市公交车“半壁江山”,那时在南京路、淮海路、西藏路等要道上,日运量近800万人次。

老上海估计还记得,当时,最风光巨龙车是淮海路的26路(如果没有记错,终点站几经变化,一度在柳林路上,也有过光明中学对面的历史)。说它风光,是因为它最高峰时,发车间隔仅45秒!


上世纪70年代,又将车内的部分座椅拆除就变成了“大篷车”。通常,“大篷车”拆掉的是车子靠窗和最后一排的座位,就是为了多站人,大篷车一般都用在早、晚高峰时段。

“大篷车”的称呼,也成为了上海话造词黄金年代的产物。那个年代创造的上海话词汇数不胜数,现在很多常用词汇和切口,很多是那个时代创造的。

坐过“巨龙车”的老上海,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能细数出当年这种“巨龙车”的几个难:

“挤不下”


龚金龙(市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每天要去江边码头的电力厂上班,等半小时上车是家常便饭。关门难,座位空档都站人,丝毫动弹不得。偏偏“巨龙车”当中转盘那段,当时叫“香蕉位子”,折篷其实是用油布遮着一个洞,不仅灰尘大量进来,一转弯,还常有挤车的小孩子差点掉下去,听说还真有过!

耿卫平(市民):不是有过一个很著名的调查吗?在车厢里面1平方米的面积,当时前胸贴后背,足足挤13个人。你看看现在申城街头,越来越多的大功率双层车、空调车上路了,中心城区还出现了近千辆“身价”高达80万元的豪华“申沃”公交车。现在,“巨龙车”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上海市民“乘车难”的时代,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开车难”


孙学勤(驾驶员):我开“巨龙车”12年了,这车比现在的公交车要难开得多。车身长,又重,特别是转弯时,方向盘要扳得特别紧,变道时需要的距离也特别大,方向打早打晚都不行,稍许差点就要碰到自行车。

周勤华(驾驶员):开“巨龙车”还有一难,就是倒车,另外密封性也不好。冬天冷得发抖,实在没办法,就一边跺脚一边开车。那天最后一趟开“巨龙”车,乘客七嘴八舌都在说这事,想来,那是车厢最热闹的一天。


在当年,有很多的“巨龙车”的座椅,都是那种带有黑棕色皮垫子的座椅,皮垫子很厚实。乘坐公交车时,尤其是在冬天阴冷的车厢内,会显得非常暖和。但是,在夏天的时候,那就有的苦了。首先,皮垫子的座椅不透气,坐久了,人的臀部由于长时间的出汗,就会造成湿疹出现。估计也是这样的原因,后来有一些“巨龙车”上,会安装有那种表面光滑的木板座椅。

不过,80后的小伙伴们对“巨龙车”,应该还有一些甜蜜的回忆,因为,我们曾经坐着它们去春游、秋游。


笔者曾经创下一路从凤阳路小学吃到长风公园的记录,红宝、茶叶蛋,居然都是在巨龙车额上车台阶上完成的,⊙﹏⊙b汗啊!


当年,小伙伴们还喜欢在冬天坐在这个上面,虽然,并不安全。


或者,坐到卖票阿姨的位置上,想体验一把当卖票员的滋味。


电影《股疯》中的这个场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上海最后一辆铰链式巨龙车(牌照为沪A79982),是124路公交车。最后经过协商,运营方巴士一汽公司和上海历史博物馆达成协议,车辆以无偿捐赠形式,供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成为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百年发展史上的珍贵见证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