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中,“互为表里”是指身体部位而言,身体的表和里相对而存在,犹如阴和阳相对而存在。如果以表里分阴阳的话,体外属阳,体里属阴。 五脏六腑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名词,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中国人把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分为“脏”和“腑”两个大类。 “脏”是指实心或有机构的器官,有脾、肝、心、肺、肾五个脏及心包。 “腑”是指空心的脏器,有胃、胆、小肠、大肠、膀胱等五个腑。 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合并起来是第六个腑,称为三焦。 脏和腑,除了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之外,其经络的位置也有很大的不同。 脏的经络都在手臂和腿部的内侧以及身体的前侧。 腑的经络则在手臂、腿部的外侧以及身体的背面。 当人体面临危险的威胁时,会本能的曲起身躯,所有脏的经络都在身体的内侧,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只有腑的经络暴露在外。 相比较之下,脏的重要性远比腑重要,如果人的身体真的是造物主所设计,这样的安排是非常合理而高明的。 中国人的这种“脏”和“腑”的分类方法,具备了极高的观察力和智慧。 另外,古代的中医还发现每一条脏的经络都和另一条腑的经络紧密相连。例如:手臂上肺的经络和大肠的经络分别在手臂的内外两侧。 用针刺穴位治疗疾病时,如果针尖到达的位置是经络真正的所在,那么肺和大肠的经络实际上可能只有数毫米的距离。 虽然从解剖学来看,肺和大肠是在完全不同的位置,甚至找不出任何关联。但是从经络上来看,这两个器官却是紧密相连的,而两条经络上的各种物理特性,例如:温度、导电性、体液流动等,都会互相受到密切的影响。 古代的中医就把这两个器官视为相同的系统,称为“互为表里”。 中国的中医生经过几千年的观察,也确认这两个器官发生变化时,经常是同步而且出现同一性质的变化。例如,出现感冒的症状时,在中医认为是肺热的现象(热和寒的症状是中医对于疾病诊断中非常重要的指标),这时通常也会伴随着便秘的症状,中医称这时的便秘为大肠燥热症。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的情形,也发生在心和小肠、肝和胆、脾和胃、肾和膀胱,这种“脏腑互为表里”的归纳方法,把原来的十个器官减少到五个体系,人体系统分析诊断的复杂程度立刻大幅下降。这样,也有机会用五行中的五个元素来描述所有脏和腑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了。 除了这五个主要的脏和腑之外,古代的中医还发现另外有四条主要的经络。 第一条:是在手臂内侧的中心在线称为心包经,和心包的机能有密切关系,这条经络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血液运行的状态。 第二条:在手臂外侧的中心在线,称为三焦经,经常会反映胸腔和腹腔的问题,这条经络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气”的运行状态。 第三条:在人体躯干正面的中心在线称为任脉。 第四条:在人体背面,称为督脉。 任脉和督脉与身体所有器官都有关联,是人体最重要的经络。 由于心包和心脏是在一起的;而三焦却和所有其它的腑没有关联,因此,中国人就把所有脏腑称为“五脏六腑”。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其中的“心”包含了心和心包两个系统; 六腑则是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除了前面所说的五脏和五腑互为表里外,心包和三焦则是另一组互为表里的经络。 以上摘自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