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溧阳西瓜印象琐记

 石岩里人_牛歌 2023-01-25 发布于江苏

从前,溧阳西瓜很多,价格便宜,却不是大众都吃得起的;

如今,溧阳西瓜更多,品质更优,是四季有售的最大众化的日常果品。——题记

有关溧阳西瓜的印象 - 牛歌 - 牛   歌   的   博   客溧阳西瓜栽培的历史应该是很悠久的,而且是颇负盛名的,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有民谚传诵:“冬笋板栗老山茶,毛尖花红棠下瓜,芹菜大蒜韭菜芽,黄雀毛蟹白壳虾。”这四句民谚分别概括了溧阳南部山区、城郊丘陵及平原地区、北部河湖地区各具特色的农产品,而西瓜尤以溧阳城北门外的棠下村所产品质最佳。只是笔者不是做研究工作的,又未在行政部门工作过,话说溧阳西瓜,没有什么数据资料引用,仅据自己的记忆说点儿有关印象,让有兴趣的后辈知道溧阳西瓜生产今昔不同的风貌。

 从前,溧阳西瓜的种植主要是环绕溧城和几大集镇周围的农村地区,每到瓜熟时节,田间、路边那种用稻草或麦秆搭盖的简易看瓜草棚(溧阳人称之为“瓜舍”),星罗棋布,瓜田与稻田相间,黄色的草舍在绿野上点缀,也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或可谓是一年一度的江南夏日风俗画。在那路边的瓜舍里,往往有瓜农一边看瓜,一边把切开的西瓜放在小桌子上,卖给过路人吃,旁边还有一个水桶里装着井水,浸着一两个西瓜,好让路人吃凉的。你要现采的也可以,走下田随即就可采来。那西瓜呀,真是可口,又甜又嫩又脆。但溧阳山区很少见种植西瓜,就我少年时,溧阳南部地区,戴埠镇南五里路外再往南山走去,一路基本上就看不到种西瓜的了。

 从前的溧阳西瓜是有自己的地域特点的。它个儿不大,一般三、四斤重一个,五斤以上的就算大西瓜了。外形状似橄榄,只是橄榄与之相比太小了,那时,人们看它又有点像个夏天用的漆皮凉枕,所以都形容说溧阳瓜是“枕头瓜”。其实说它像个腰鼓,倒是更恰当些,但那时我们这里还没见过腰鼓,打腰鼓是解放后才有的一种娱乐活动。瓜皮颜色大多是墨绿的,也有部分是有浅绿和深绿相间的花纹的,还有少数是淡绿近乎白色的,人们分别称为“黑皮瓜”、“花皮瓜”、“白皮瓜”。内瓤黄色或浅黄色,瓜籽黑色或褐色,偶若有瓜瓤几乎无色,瓜籽、瓜皮也是偏白的,人们说是“三白瓜”,不过,真正味道甜美的“三白瓜”是罕有遇见的,大多是切开后发觉是个未熟之瓜的一种戏谑罢了。

 溧阳的西瓜大多是早熟品种,公历六月底、七月初就采收了,迟些的品种在七月中下旬也采收了。因为除了种在旱地里,套种黄豆的西瓜以外,种在水田里的西瓜,农家一般都要在采收后再种一季晚稻的,时间套的很紧凑,耽误不得的。溧阳人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说是立秋吃了西瓜,身上不长秋痱子。其实还未到立秋时,市场上西瓜就不多了,价格也贵了,特别是立秋的那天或前一天,卖西瓜的更会把价格叫高。所以,人们总是会把瓜盛时整筐买下的西瓜,预留下一两个,或者提前几天买一两个西瓜留下,一定待到立秋日再全家人分吃。可见溧阳人对立秋吃西瓜的重视了。

 瓜农们的生活是很艰苦的,而且他们种了西瓜,长得好的瓜自己却舍不得吃,好的瓜要挑到街上去卖,想好销售一些,或卖个好的价钱,而自己家里只能留下个儿小、模样差的,或者采摘搬动时不慎摔破了的。瓜农们的劳作是很辛苦的,那整地育苗、施肥浇水、管理看护的辛劳且不说,就说这采收和卖瓜吧:天蒙蒙亮就下田采瓜,每个西瓜上得留一段藤叶,以在卖瓜时向买主表明是早上刚采来的新鲜瓜。那时可没有汽车拖拉机之类的机动运输车,靠人力拖的板车也没有,只能靠肩挑担运,有河道的地方可用小木船装运,但速度太慢了,那就更得起早了。他们把西瓜运到县城、街镇,或沿街叫卖,或在街头、船埠坐地等客,忒指望有商户来一下买走一挑或一筐。街上那些卖瓜的摊主也会来买他们的瓜,但摊贩想自己多赚钱,总要向瓜农压压价。

 瓜熟时节,有时会有瓜贩用船到乡下来收购西瓜,运往镇江、常州、无锡、上海那些城市去卖,他们要的是只有七八成熟的瓜,瓜农会为了抢农时季节等原因,便把西瓜卖给瓜贩。瓜农中也有年轻力壮、脑子灵活的合起伙来自己把瓜运出去,可以多些收益,但运输途中必须轮番摇船, 日夜兼程,也是更幸苦的了;且去无锡、苏州和上海,木船必须过太湖,战风浪,风险很大。溧阳西瓜当年在那些城市也算上是一种品牌,瓜果店铺、挑担走贩都是插上牌子,标明“溧阳瓜”的 ,价格比溧阳市场要高多了。尽管溧阳瓜当年在那些城市也算品牌瓜,其味道与在溧阳本地比却已相去甚远,因为,那时运输条件差,那木船又不像现在有机器作动力,全靠农民手摇着一支橹行进,吱呀吱呀的,日夜兼程地摇着,起码两三天才能到达。所以,运去的西瓜只有能是七八成熟的,若是成熟了的西瓜,那么热的天气,太阳晒着,恐怕未到目的地西瓜就坏了。七八成熟的运到目的地,瓜基本上自熟了。但那叫“扼”熟瓜,非自然生长熟的,其味道与溧阳本地现采的西瓜当然就相差甚远了。

 那时的西瓜好像比较经得住存放,只要不是下雨天采摘的,放在家中吃上十来天,一般也不会坏的,至多是口感觉得“沙”了一点。所以,城市街镇的一些商户,也会在西瓜大量上市、价格较低的时日,整担或整箩筐地购买。不过,一般居民家庭,还是不会买很多西瓜吃的。

 旧社会,贫穷的人多,西瓜是农民种植的,却不是农村大众都吃得起的食品,尤其是山里人家,在那时生活艰难,吃西瓜更是难得的口福,偶或买一两个西瓜就算不错了,多数人家是从来不买西瓜吃的。我家也是住在山里的,脑子里就没有过在家中买西瓜吃的印象,倒是在我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夏季的一天,母亲带着我走亲戚后回家途中买西瓜吃的情景一直没有忘记。母亲是小脚女人,我是年幼孺子,从戴埠镇上亲戚家到家有三十多里路,靠步行,哪能一次走那么多路呢,还得先到途中的姨母家住一天,再继续前行。那天,天气很热,我们才走了四五里路,到一个叫陈家村的地方就感觉又累又热。这村南头的路口,有一做小生意的,撑起一块布棚遮阴,卖着西瓜、茶水之类,还放着两条长凳供人坐歇。我们便借他的板凳坐下休息。母亲看我的目光总是盯着那桌子上放着的西瓜,知道我嘴馋,想吃西瓜,便掏出钱,买了半个西瓜,我们俩人吃。母亲只吃了几口,其余就全让我吃了。按既往的习惯,我这个山村里的馋嘴穷孩子,会用那铁皮条匙直挖到瓜皮很薄才肯放手。可这天,一个挑柴的中老年农民也坐到我身边歇息,就在我把瓜瓤将吃完时,他叫我吃好后西瓜皮不要丢掉, 留下来给他。母亲听到他的请求,看我吃得差不多时便对我说:“伢呀,不要再挖了,给他吧。”我理解母亲同情穷人的心意,于是,我虽不舍也得舍,把瓜皮从桌上推过去给了他。大概他是又饥又渴了,他接过瓜皮,还道了声谢,像吃一块锅巴那样嘎巴嘎巴将瓜皮全都吃下了肚子,而且看他吃得是那样的有滋味。至今已六十余年过去了,这幅画面还清晰地在我脑海里印着,因为它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什么叫“日子艰难”。

 旧时,溧阳城镇商户人家吃西瓜时,还有一种情景也值得在此写上一笔的,那种情景随着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早已绝迹了,但那是旧社会农民贫困生活的一个缩影:白天的大街上,往往有农村少年儿童(偶尔也有成人),带着个篮子来拾西瓜皮。他们是家里大人派发来,拾取瓜皮回去作猪饲料的,瓜子可以拣好的留作种子,也可淘洗干净,晒干后存放在家里作平时的“消闲食品”。这些孩子,家住在街镇附近的农村,家里比较穷困,因此,看上去一般都是面容清瘦,衣着破旧,有的身上干脆只穿一条短裤,上身光膀子,下身打赤脚。他们平常就坐在店铺前东张西望,一看到谁家店铺有人拿出西瓜来准备剖吃时,会赶忙走进店内,请求把吃剩的西瓜皮给他。有时一下子涌进来两三个孩子,还会引起争执,这个说是“我先进来”,那个也强调是“我先进来”,此时,留下哪一个呢?就是商家说了算数了。这些孩子,他们手里拿着块抹布,还带着几个铁皮条匙,你店里吃西瓜用的条匙不够,他就把手中的条匙提供给你用;你们吃完了西瓜,他便把瓜皮、瓜子都收罗得干干净净,并且帮你把桌子抹干净了。有时,有的老板吃瓜显阔,瓜瓤并不吃尽,这样他们最高兴,会在帮你打扫好“战场”后,坐在店门外的阶石上把你剩下的瓜瓤刮下吃掉,既解馋,也解饥渴。

 从前到立秋以后,溧阳西瓜基本绝市了,不多天会有另一种西瓜面市。这种西瓜叫“东乡瓜”,是宜兴东乡地方种植的。那种瓜皮色与溧阳瓜差不多,但形状较圆,个儿大,起码是十几斤一个,瓜皮有半寸多厚,黒籽,瓤粉红,看上去,很有点诱人,可是吃起来,那瓤肉一点也不脆,甜味也很低,吃在嘴里几乎就像是把棉花蘸了点清水含在嘴里差不多,价格 却比先前卖的溧阳瓜高,所以一般只是瓜摊上,切成块零卖,很少有人买整个儿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我从外地调回溧阳工作那年,曾又吃到过这种瓜,发觉这种瓜也有了变化,有点甜也有点脆,口感比小时候吃的好多了。可是以后的年头,溧阳市场上没有再见到过东乡瓜,大概是因为这时节溧阳的本地瓜也多了,亦或是宜兴调整生产结构,已把这种瓜淘汰了。

 溧阳西瓜在那个特殊年代,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把农民个体种瓜卖瓜认定是“资本主义尾巴”,西瓜产量曾一度萎缩。进入新时期后,又很快得到了恢复,上世纪七十年代,溧阳有关部门引进来一个西瓜新品种,这种瓜圆球形,皮有花纹,黒籽红瓤,味甜,单个重一般五、六斤以上,产量高。它有个特点是易破,搬动时,动作稍毛躁些,瓜就会自然裂开,裂纹向几个方向发散,所以名之为“爆炸瓜”,因为其品质优于传统老品种,所以很快就在全县推开了,取代了传统的溧阳瓜,至今仍有瓜农种植,夏天往往还有人到居民小区里来吆喝叫卖:“爆炸瓜!爆炸瓜!爆炸瓜要FA?”

 其后又有一种新品种西瓜在溧阳渐渐推广种植,该品种叫“麒麟瓜”,又叫“8424瓜”,其名字的来历我没有去打听过,其外观与爆炸瓜差不多,产量高,口感优于爆炸瓜,又不似爆炸瓜那般易破,这种瓜既受市场欢迎,也被种瓜人喜爱。

 近二十多年里,溧阳早年广泛种瓜的地方,特别是县城近郊,由于城市发展扩大,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调整,也或者由于农民挣钱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已罕见种瓜的了,从前的瓜农如今也成了买瓜吃的主,以西瓜品优而盛名的棠下村早就成了城市的一个社区。但是,就全市来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引下,当前西瓜种植的面积是大大发展了,许多过去不生产西瓜的地方,现在发展了西瓜种植,而且形成了规模化种植的趋势。近年还有浙江、河南、山东等地的人,来溧阳租用本地农民的土地种植西瓜,他们有种西瓜的技术优势,单户或几家联合成片租地,规模经营,大棚种植,早中晚品种搭配,其他农作物套种,收效很好。据电视台采访一家河南来种西瓜的经营户说,他们在老家,一亩地年产只有3000元左右,而到这里来经营,一亩地年产可达2万余元,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高。而对于溧阳来说,有些农村把土地转让给外地人种西瓜,净得了租金,也解决了因进城务工村里缺少劳力的问题,所以是个双赢之举。溧阳市场上也因此西瓜供应更充足,并延长了瓜季时间。从前溧阳本地西瓜瓜季只在六月下旬到七月中下旬,勉强一个月,如今六月上旬西瓜就开始上市,一直延续到十月中旬,足有四个多月。

 总的说来,如今溧阳的西瓜,品质上比从前的更好;数量上,比从前更多,除了满足溧阳本地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外,外销量也在增长;由于规模种植,大棚生产,技术改进,早中晚品种合理布局,瓜季已拉长了许多;进入秋冬时节,凭借便利的现代交通,又有南方省区的西瓜源源运来,且品种多,品质优,如今的溧阳几乎一年到头西瓜不绝于市了。

                    题图来自网络,文章为原创,原稿写于2010年8月,今有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