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人类精神活动的发展

 淘沙金 2023-01-27 发布于湖北

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的主观世界中的活动,它与实践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限于主观世界之内,即大脑之内,而实践活动则超出了主观世界而涉及外部世界,并在或深或浅的程度上改变了外部世界。

实践活动是主体的自觉的活动,显然,实践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从而外部世界由于实践活动造成的改变也离不开精神活动,但如果只看到精神活动对实践以及外部世界的作用,则是片面的。

文章图片1

精神活动归根到底讲是外部世界和实践的产物,其内容和内容的发展都是外部世界通过实践决定的。实践是外部世界和精神活动的桥梁。

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的生理基础——大脑及其机能是天生的,是由其父母遗传给他的,但他的精神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萌芽、形成和发展。

人的精神活动是十分复杂的,但最主要的是两种精神活动,即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人的自觉的实践活动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前提,一是决定实践目的的评价标准,一是决定实践方法的知识,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同时进行着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

人的精神活动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知识系统和评价标准系统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人从婴儿开始就萌发了认识和评价,在会说话以后,通过成年人传授和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和评价标准就日益丰富起来,并在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系统和评价标准系统。

文章图片2

少年儿童,甚至青年的认识系统和评价标准系统都是不稳定的,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社会风气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个人的生活经历都在不断丰富、完善、改变、调整甚至部分地或根本地改造他的认识系统和标准系统。

成年只是身体上的成熟,精神上思想上基本定型大致要到30岁,孔子所说“三十而立”可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真正成熟大致要到40岁,也就是孔子说的“四十而不惑”。所谓“定型”、“成熟”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认识系统和评价标准系统的定型和成熟,当然定型与成熟之后还会改进、发展、变化,遇有特殊情况也有可能根本改变。

认识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区分为不同种类。按其获得的方式可以分为内省的知识和外求的知识;按其获得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严格的程度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知识(即常识)和科学知识;按其对象可以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精神知识以及哲学知识,从严格意义上讲,哲学知识就是一般知识,或曰整体知识,等等。

文章图片3

一个人头脑中的这些知识大部分是正确的,否则这个人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但一定包含若干错误的知识,因此,这些知识构成的知识系统是有内在联系的,也一定是自相矛盾的。

一个人的知识,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学业的进步、阅历的增多,一定不断丰富、日益严密,当然不会绝对地完美无缺。

知识系统也就是方法系统。方法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任何一条知识都可以转化为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有一条知识作为它的根据,没有知识作为根据的方法一定是错误的方法,只能导致失败。

方法是知识的应用。但是,并不是知识越多的人方法也越多越能干,这不仅要看他对知识掌握得准不准、对知识理解得深不深,还要看他对知识运用得对不对、活不活。如果把知识看成教条,不能把知识转变为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则这种知识是死知识。

文章图片4

哲学(世界观知识)是最一般的知识,由哲学知识转变而成的方法是最一般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最一般的意义,我们一般称之为思维方式。

评价标准系统,或称价值系统,也是十分复杂的。价值是从人的角度讲的,一物的价值就是一物对人的价值,即对人的意义,因此,没有人就无所谓价值。

如何评定价值的有无,如何衡量价值的多少,如何区分价值的种类,均有赖于评价标准。人有多种价值标准,传统的观点认为有三种价值,即知、情、意,因而有三种评价标准,即真、善、美。这种观点失之笼统含糊,并不完整,而且人们理解各异。

文章图片5

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看,价值有许多种类,如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感情价值,等等,而评价标准则相应地有利害标准、善恶标准、美丑标准、好恶标准,等等。

传统所讲的“知情意”忽视了经济价值,即利益或物质利益,把认识混同于评价,把审美混同于好恶。首先应把认识与评价区别开来。二者当然有共同之处,它们同是人的活动,都有主体与客体,同一主体可以对同一客体进行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但这两种活动的性质是不同的。

认识要解决的问题是主体是否符合客体,而评价要解决的问题是客体对主体有什么价值;前者的结果是真或假,后者的结果是利或害、善或恶、美或丑、好或恶。

评价活动有多种,首先就是利益评价。一个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随时进行这种评价活动,鉴别自己所接触的人和物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才可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当然,利益的种类也很多,主要的利益是物质利益。

文章图片6

其次是道德评价。道德评价的客体是人的涉及他人的行为,自然现象无所谓善恶。道德评价实际是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评价,这也是经常发生的,因为人总是生存和发展于人际关系中,即社会关系中的。再次是审美,即美丑评价。

美丑评价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物,可以是人,可以是人的活动。这种评价活动往往伴随着其他活动,也可以单独发生,那就是人的鉴赏活动或欣赏活动。最后是好恶评价或爱憎评价。

这种评价活动主要是伴随着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其他评价活动而发生的,但也可以单独发生,那就是爱情。爱情诚然会伴随着其他活动发生,但也会单独发生。至于传统观点所谈的意志,其实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坚决程度的抽象。

文章图片7

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人来讲,人的主观世界是在人的生理机能的基础上由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决定的,也就是由人的外部世界,特别是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的,当然,主观世界又反过来影响、作用于外部世界,同时主观世界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又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

主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复杂的,大致说来,它由两大部分组成,即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或者说,知识领域和价值领域,用今天流行的活来说,即科学与人文价值。

我国学术界很少有人认为二者是互相割裂的,问题在于由二者形成的主观世界谁居于主导地位。一种意见认为二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难分伯仲,应该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满的整体。

文章图片8

另一种意见认为科学是人的科学,为了人,离不开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人文价值,因此,这个整体的基础是人文价值。但是,人文价值,或者说,人据以判断客体的价值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无疑,它们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历史传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风俗习惯,个人经历都会有意无意地在一个人的头脑中形成各式各样的价值判断标准,但归根结底,这些标准都来自实践,而对实践的成败起决定作用的是认识正确与否,甚至实践目的的规定也有一个正确与否的问题,因此可以说,价值标准归根结底来自人对客体的认识,特别是世界观或宇宙观。

因此,在科学与人文价值构成的主观世界中,科学起主导作用,当然,这个“科学”不仅是狭隘的功利主义的科学,而且是作为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正确反映的科学。

至于人的主观世界的发展,根据上述关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与实践的关系的论述,无疑也取决于客观世界的发展和实践的发展;主观世界内部知识的发展也对整个主观世界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