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中群:五十年前的唐河县桐寨铺中学高中毕业记忆

 乡土大河南 2023-01-28 发布于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五十年前的唐河县桐寨铺中学高中毕业记忆



作者 | 李中群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桐寨铺十一中部分教师与高二一班毕业留影
1973年1月18日,一个平凡但又那么熟悉和令人记忆尤深的日子,距今整整50年了。那一天,唐河县桐寨铺十一中两班共110名英姿飒爽的青年学子,历经二年高中学习就要毕业返乡了。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感慨和难以忘怀。
桐寨铺中学位于集镇西北一里处,312国道北侧。创建于1957年,在全县排为第十一中学,时称“戴帽”初中(完小增设初中班);1958年3月,改为初级中学;1969年春,增设高中班。1971年3月初,来自桐寨铺公社不同大队的百余名初中毕业生,经考试、学校推荐和大队党支部审查,进入高中学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5年后的第三届高中生,大家对能够到高中学习感到非常荣幸。
进入高中后,学校按照不同届别分为高一·一班和高一·二班。我因属于六七届,被分到高一·一班,全班同学57名,其中,男同学38名,女同学19名(有2名女生第二年随父母工作调动而转到别的学校)。高一·二班55名。

学校教师与高两班共青团员合影
当时,经济条件落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穿着粗布破旧棉衣,只有少数干部和教师家庭的学生条件相对好一些。每期开学或星期天,学生们步行从家里带来少量小麦、绿豆、红薯干等交给管伙的司务长周邦进老师,兑换成饭票,凭票就餐。主食是红薯面馍和搅红薯面的稀绿豆面条,另加二分钱豆豉。
有不少同学吃不起食堂菜而从家里带了腌制的韭花、辣椒、白萝卜丝等咸菜。黑疵的红薯面馍馏过以后外滑内硬,用手一抓,手指尖上粘出几个黑点,同学们称之为“黑桃A”,十六七岁的年纪,每人每顿都能吃下一个。现在回想来,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咽下的。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儿,认真刻苦学习。相互之间之间结成了质朴纯真、亲如兄弟姐妹般的深厚情谊。校园内外回响着我们的朗朗书声和欢声笑语,运动场上印记着学友们欢快比赛的矫健身影,白桐渠畔留下了同学们踏青游玩的足迹。
这一切都无不深深地印记在我们的脑海中,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幕幕温馨、欢快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浮现眼前。可以说,短暂的高中学习生涯,是我们每个同学一段重要的人生历程和最值得回味的激情岁月。

1972年,高二一班学生花名册。两名女生转学后,全班55人。
1968年,国家听取“侯王建议”,教师回原籍任教。由此,桐寨铺高中从外地高中、师范等学校回来一批优秀知名教师。我们那一届高中,刘隆年老师任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主持学校教育工作。刘校长1947年毕业于临泉中学(唐河竹林寺中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就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多地学校校长,具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他在学校威望很高,也有威严,学生们都很怕他,有时排队打饭时发生嚷嚷拥挤,大家一见刘校长站在旁边,马上秩序井然。
教语文的是1961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张国防老师,张老师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唐河一中任教,1969年2月,到桐寨铺高中任教,我们这一届毕业后又调回唐中。
张老师文学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对学生负责认真,他讲课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教数学的是王宜生(女)老师,当时四十七八岁年纪,戴着近视眼镜,据说还会外语,她原在中牟一中任教,担任数学教研组长,其丈夫老宋是唐河县桐寨铺公社人,也就随其到桐寨铺高中教书。
王老师数学教得很好,在当时全县高中数学教师中属于佼佼者,后来调唐河十九中任教。教物理的是刘从兴老师,教化学的是李金华老师,教外语的是顾应喜老师,顾老师还任我们高一·一班的班主任。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年轻敬业,学历高的优秀老师,才使得这届学生的教育质量较高。
当时我们高中二年级是使用北京市的高中语文课本,课文中有《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章和一些古诗、文言文等内容。
除此之外,张国防老师还用蜡板刻印了课本中没有的如《触詟说赵太后》《鸿门宴》《黔之驴》《中山狼传》等文言文名篇。教数学的王老师也刻印增加了“文革”前数学课本中的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等高中课内容。
1973年元月17日,农历腊月十九,春节已经临近。因明天就要分别离校了,同学们在教室里依依惜别,互致祝愿,并分别在记录薄里签名留言,用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术语和激情言词表达对同学的祝福。
我前几年在整理书柜时,还看到了那本当年毕业分别时同学们写的留言薄,感到非常珍贵,并一直保存至今。
由于学到了文化知识,当时虽然没有高考制度,其后,我们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通过努力,都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
其中,毛进朝、李伟、许进富、郭金平、李录林、包凤群6位同学在毕业前夕应征入伍,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1975年秋,党留志、曾召华二位同学因表现突出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中专大学;郭双亭、杨永海、许海忠、高桂文、李秀珍、王振荣等几名同学在1977年秋恢复高考后考入中、高等院校深造,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有几位同学成为亦工亦农县办工厂工人,有十几位同学回乡后任民办教师,转正后担任校长职务,为乡村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还有几名同学担任村委主要干部。
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师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同学情。在毕业分别后的几十年间,尽管同学们在不同岗位工作、奋斗,但还利用机会儿举行同学联谊活动。
1998年6月1日,唐河十一高中73、74两届四班同学40余名,在唐河县城农行宾馆举行联谊会。同时,还邀请到了王宜生老师、顾应欣老师、顾应喜老师、吉晔老师参加。
师生们在分别25年后首次相聚,分外激动。时年75岁的王老师身体健康,思维清晰,虽然20多年从未谋面,但均能一眼认出她所教授的学生并叫出名字。
2010年11月23日,唐河十一高中73、74、75三届同学50余名,在教育宾馆举行联谊会,邀请到顾应喜老师、李金华老师、吉晔老师参加。
时隔37年之后,师生相聚,老师们已经70多岁,同学们也都50多岁,两鬓苍苍,满面皱纹。有些同学还是首次见面,不介绍名字根本认不出了,感慨岁月之无情,时光之短暂,师生友谊之情深。

2010年11月同学聚会合影。前排中间左起为李金华、顾应喜、吉晔三位老师
最难忘的是2017年5月13日,在郑州居住的高桂文、党留志、曾召华三位同学,得知张国防老师80寿辰,邀请能联系到的在西安、武汉、南阳、唐河居住的高一·一班十几位同学集聚郑州,一来为尊敬的张老师祝寿,二来同学们也都多年未见,借此叙叙情谊。
张老师1983年7月从唐中调河南教育报刊社工作,先后任《河南教育》杂志副主编、总编室主任,《今日家教报》和《语文世界(小学版)》副总编辑。同时积极参与唐河家乡促进会工作,为河南的教育事业和唐河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八十岁高龄的张老师满面红光,精神矍铄,和学生们谈笑风生。那天,恰好班主任顾应喜老师也在郑州,便邀来参加,大家都非常高兴,中午师生同席就餐,推杯换盏,轮番给老师敬酒,表达崇敬心情。

前排右起为:张国防老师、顾应喜老师
同窗二年,两载春秋,虽时光不长,但弥足珍贵。同学情深似海,良师恩重如山。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帅哥靓妹变成了年近七旬的老头、老太。五十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我们有限的人生却是十分漫长和极其不易的。
目前,同学们均儿孙绕膝,满头染霜,大部分在外地跟随儿女生活,照看孙子、孙女,履行着作为老人的家庭责任。
2023年春节来临之际,适逢毕业离校50周年,祝健在的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春节愉快,阖家欢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当年同学们分别时写的留言簿
部分同学的分别留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中群,网名:唐河岸边,唐河县桐寨铺镇人。县人大退休干部,现任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县域历史文化的研究。2011年来,在《石柱山》《唐州风》《唐河文史资料》等刊物发表文章80余篇。参与《唐河胜迹》《中共唐河县历史(第二卷)》《唐河革命老区发展史》《史韵唐河》《漫话唐河》《南阳历史文化词典(唐河县部分)》《唐河县地名志》等书的编纂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