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于1836年动笔,两年后完成。乐曲采用了多乐章奏鸣曲形式,在本质上带有舒曼固有的幻想性和诗意因素。舒曼独特的创作才华与人格魅力在这首作品中凝聚交织,滚滚乐思化为炽烈的情感喷薄而出。这首倾注了心血和激情的作品被后人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舒曼钢琴曲《C大调幻想曲》OP.17 因为1836年的不幸夏天,舒曼创作了《C大调幻想曲》Op.17 舒曼在创作《C大调幻想曲》时正经历着两件事:其一是为正在波恩建设的贝多芬雕像工程捐款,其二是他与克拉拉的爱情受到克拉拉父亲的阻挠,为此深感苦恼。这些因素在这首作品内容上均有体现:即拥有贝多芬式的构思宽广、感情深邃、形象丰富多样,又在字里行间倾注了对克拉拉深深的爱恋与内心的激荡。双重的性格使得作品格外的色彩斑斓,气象万千。 这首大奏鸣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分别用了《废墟》、《得胜获奖》、《棕榈》的标题。舒曼认为,用这首乐曲为建立自己所尊敬的贝多芬纪念碑,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一份心意。乐曲采用了贝多芬风格的奏鸣曲形式。 第一乐章 C大调,4/4拍。舒曼在给克拉拉的信中表示:“第一乐章可能是我以往所作的最热情乐曲--因你而起的深沉的悲歌”。这个乐章虽是以贝多芬风格的奏鸣曲形式写成,但其主题的呈示方式及发展手法都完全是十足的浪漫风格。在波浪型的十六分音符的伴奏下,呈示出热情的第一主题,之后不断提高其热情及力度进入第二主题,第二主题仍为第一主题热情的延续。展开部没有贝多芬那样的戏剧性,而是充满了富于情感的浪漫风格。很短的再现了一段贝多芬的“给遥远的爱人”,然后轻轻地结束。 第二乐章 降E大调,4/4拍,是兴奋热烈的进行曲,给人“得胜获奖”的感觉。在演奏上需要很多的技巧。乐章强有力地开始,中段进入降A大调,速度缓慢,然后回到开始部分。 第三乐章 C大调,12/8拍,作者提示“要缓慢的演奏,必须保持安稳”。这一乐章是像梦幻一样平静而安稳的乐曲,非常富有诗意。在轻快的琶音伴奏之后,接着随三连音出现像大提琴一样的第一主题旋律,继低音的旋律之后出现优美的第二主题,经发展后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后是尾声,以琶音的伴奏音型平静地结束全曲。这种温和的结束方法很有舒曼自己的风格,充满了优美的浪漫韵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