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洪绶的版画欣赏《九歌图》

 夕妙斋 2023-01-29 发布于海南

万历四十四年(1616),陈洪绶与友人来风季读《离骚》为屈原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乘兴画《九歌图》人物十一幅,依次题为《东皇太乙》《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后又创作了《屈子行吟图》,共计十二幅。前者表现了《九歌》里的神祇、人鬼形象,后者则是陈洪绶对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敬意以及其当时心境的再现。其中屈原颀长清癯磊落的形象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崇祯十一年(1638)来风季的儿子来钦之刊刻《楚辞述注》时,就将其作为插图。

Image

▲来钦之撰,陈洪绶绘《楚辞述注》书影

陈洪绶之前,宋代的李公麟就作过《九歌图卷》,但真迹不存。元代张渥的《九歌图卷》,为白描绘成,显然也是从李公麟的白描本脱化而出,但已突出了个人的风格。传世的张渥《九歌图卷》,线描十分流畅,衣袖飘逸,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腻而工整,一般配有背景。如《湘夫人》中,人物脚踩波涛,有些则置于云端之上,旁有整篇《湘夫人》书法相配。

Image

▲张渥《九歌图卷·湘夫人》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陈洪绶是否看过李公麟或张渥的摹本不得而知,但当时出版的各种《楚辞》刻本,已有各种插图。来钦之的《楚辞述注》只是其中之一。从白描的风格看,陈洪绶之作显然是沿着张渥的手法,变出个人的面貌。

Image

▲萧云从《离骚图·东君》

清顺治二年(1646)刻本

陈洪绶的这十一幅《九歌图》和屈原图两天时间就完成,虽说是即兴之作,青年陈洪绶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却令人赞叹,尤其是屈原的神情刻画准确、造型创新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

首先,删繁就简。陈洪绶的构图突出人物形象,删除不必要的背景,这样就使每首诗歌的主形象得到了强调。简明的构图设计,需要准确把握人物特征,对造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必须考虑人物的性格、内心的情感,从而找到传神的瞬间形体特征。例如屈原的《湘夫人》诗:“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萧条的秋景、渺渺烟波,构成了轻愁的意境。张渥笔下的湘夫人,衣袂飘卷,人立波涛之上,非常切合诗的意境。

Image

▲陈洪绶《九歌图·湘夫人》

陈洪绶的人物造型与前人不同,他不画波涛,也不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而用背面造型,飘逸衣袂同样传递出踏波浪而行的人物特点。由于看不见人物脸部,只有背影模糊,故更为含蓄,即省去了多余刻画,也给观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Image

▲陈洪绶《九歌图·湘君》

陈洪绶设计的《湘君》是左向正面像,《湘夫人》是背面像;《大司命》是正面像,而《少司命》是背面像。同样是背面像,《少司命》中的主人公立于车旁,有背景的衬托,而《湘夫人》则无。这说明陈洪授的构思是别出心裁、不拘一格的。

Image

▲陈洪绶《九歌图·大司命》

Image

▲陈洪绶《九歌图·少司命》

其次,线描精湛。现在能看到的陈洪绶版画只是刻本而非白描原作,但由于刻工精妙,基本上传达出了笔墨的意味。线条挺拔清劲,衣纹的描法有柳叶描、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等,行笔流畅起伏,十分随意。人物的须眉飘拂,器物、云气、佩饰都笔笔不苟,既有局部的精谨,也有整体的和谐。女性的头饰、男性衣袍上的花纹都有装饰美。

Image

▲陈洪绶《九歌图·东皇太乙》

Image

▲陈洪绶《九歌图·云中君》

Image

▲陈洪绶《九歌图·东君》

Image

▲陈洪绶《九歌图·河伯》

Image

▲陈洪绶《九歌图·山鬼》

Image

▲陈洪绶《九歌图·国殇》

Image

▲陈洪绶《九歌图·礼魂》

第三,准确传神。陈洪绶版画的人物造型能传达出性格,得力于他捕捉人物性格特征的高超能力。如屈原从脸部的细节看,倒八字眉、眼角的皱纹、凌乱的垂须,传达出了屈原“形容枯槁、颜色憔悴”的外貌,由此反映屈原忧国忧民的心情。尤其是用小于常态的头部与宽大的衣袍与身体所形成的夸张和对比,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衣纹的线条既挺劲飞动,又有弯折的干脆和力量,和人物腰际佩带的长剑一起,显示人物坚定、傲岸、不顾一切前行的力量。尤其是衣袍下部劲利的弯折线条,和微露出双脚的鞋,线条形态古拙刚硬,有金石味。陈洪绶晚年在《楚辞述注》序中说:“风季辄取琴作激楚声。每相视,四目莹莹然,耳畔有寥天孤鹤之感。便戏为此图,两日便就。”可以想见,没有读楚辞时的巨大感动,陈洪绶恐怕也没有这样的神来之笔。

Image

▲陈洪绶《九歌图·屈子行吟》

陈洪绶创作的《九歌图》,以《九歌》的词采丰丽、意境惝恍的内容,赋予丰富的想象力,从一勾一勒中加以感情的描写,创造了严肃而又优美的人物形象。超出了宋元作家李公麟、张渥的塑造畦径,而达到独树一帜。……而《屈子行吟图》一幅,更以高度的想象能力,塑造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庄严形象,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