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望口唇的方法

 医之大者 2023-01-30 发布于吉林

疫情的结束对于中医诊病也是很有帮助的,人们开始对摘口罩没那么心存芥蒂了,前段时间有的患者还不愿意摘口罩,因为担心病毒的问题,其实没有必要,居家那么久都能感染,有些事情就是不可避免,经历过就好了。

中医的望诊是排第一位的,如果帽子、口罩、面屏都捂得很严实,无疑增加了临床诊疗的难度。

在门诊时间允许的时候,我很愿意和患者聊天,关于中医的东西其实都很有趣,中医一定不是那种刻板的,是非常鲜活的。

在搜集临床资料的过程中,有时候一个细节就能知道患者的身体状态,不仅准确,还很有效率。

今天一个胸闷的女性,心电图ST段有压低,但是心血管科的说轻度的心肌缺血,是不需要吃药的,另外一个男性,高原后的窦性心律不齐,心血管科也建议保守治疗,同学问我一个问题,患者唇色偏暗,是不是一定代表了有心脏病。

不是这样的,心脏病的患者会出现口唇紫绀,但反之则存在不确定性,这里又混淆了中西医的一些概念。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唇为肌肉之本,为脾之外荣,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故脾胃病变,可反应于口唇以及唇周皮肤的色泽变化。

比如,脾胃积热的患者,口唇颜色经常是鲜红的,气血不足的患者口唇淡白,寒气重、有瘀血的则口唇紫暗,久病的患者口唇不仅紫暗,甚至会有干裂脱皮。

在望口唇变化的过程中,人们应该注意色泽、形态的变化,普通人如能了解,生活上加以调整即可改善。 

当年记了一个关于口唇望诊的口诀:

口唇望病,不同证形。

心有实热,糜烂嘴唇。

心脾热盛,口疮自生。

口歪嘴斜,中风邪淫。

鹅口满嘴,雪花入尘。

唇动脾虚,唇裂燥津。

中医对于临床症状的归纳是非常实用的,可以解决很多临床的实际问题,比如患者感觉到的不适,但是化验检查结果正常的,这种情况是非常多见的。

甚至一些非常奇葩的症状,包括一些疑难杂症,与其现代医学予以试探性的治疗或者姑息治疗,倒不如试试中医的辨证体系,说不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