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大突破!阿尔茨海默病新药获批上市,可有效延缓 AD 进展

 郭娟0529 2023-01-30 发布于上海

AD 俗称老年痴呆,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 21 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全球健康威胁之一。在中国,AD 死亡已上升至中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中的第 5 位[1]AD 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诊断,及时治疗,终身管理。

2023 年 1 月 7 日,用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药物仑卡奈单抗(lecanemab)获美国 FDA 加速批准!本次获批代表在 AD 治疗领域的一大重要进展!

在此次 lecanemab 上市之前,全球尚无有效阻止 AD 发生或逆转其进展的治疗药物。

AD 标志性特征是患者大脑中的 β 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在 AD 发病机制的众多假说中,Aβ 假说(β 淀粉样蛋白过度生成并聚集成淀粉样斑块)被认为是 AD 病理生理的始动环节,多项研究表明 Aβ 原纤维具有神经毒性并促进疾病进展。由此,Aβ 靶向抗体一直以来都是 AD 新药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lecanemab 为人源性抗 Aβ 抗体,能与人体可溶性 Aβ 寡聚体结合,促进患者大脑中 Aβ 沉积的清除。它能够改变疾病病理,缓解疾病进展。

就在刚刚过去的 2022 年 11 月 30 日,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 AD 临床研究大会(CTAD)上,Lecanemab 治疗 AD 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的 III 期临床研究(Clarity AD)结果公布。

研究结果显示[2],Lecanemab 治疗组达到了主要终点和所有次要终点,且安全性表现符合预期。

图片

主要临床试验终点
图源:参考文献 2

疗效方面,在 1795 名早期 AD 受试者中,治疗 18 个月后,Lecanemab 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认知衰退幅度减缓 27%(差值 -0.45,95% 置信区间 [CI] -0.67 至 -0.23,P < 0.001),并达到了包括 PET 检测大脑中 Aβ 水平在内的所有关键次要终点。

图片次要临床试验终点

图源:参考文献 2

安全性方面,Lecanemab 组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水肿(ARIA-E)发生率 12.5%(安慰剂组为 1.7%),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出血(ARIA-H)发生率 17.0%(安慰剂组为 9.0%),Lecanemab 的 ARIA 总体发生率符合预期。

虽然 Lecanemab 治疗组输液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26.4% vs 7.4%),但通过在输注 Lecanemab 前使用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或抗炎药进行预防性治疗,63% 患者不再发生其他不良反应。

事实上,在治疗 6 个月时 Lecanemab 组就表现出与安慰剂组的显著差异,提示尽早接受治疗可以尽早获益。尤其是在清除 Aβ 水平方面,Lecanemab 治疗 3 个月时已出现显著差异,而在 18 个月后,与安慰剂相比 Lecanemab 可显著减轻脑内 Aβ 负荷(差值 -59.1 centiloids,95% 置信区间 [CI] -62.6 至 -55.6,P < 0.001),且 Aβ PET 平均值为 22.99 centiloids,低于 Aβ 阳性阈值(Aβ PET< 30 centiloids)。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AD 源性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越来越常见,而这些患者数年后有一半可能会进展为 AD。

积极采取一级预防措施,合理饮食、规律进行体力和脑力锻炼、良好睡眠、控制血压、防治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等对 AD 源性 MCI 的预防有一定的帮助[3]。而对于处于临床前期的 AD 患者(脑内 Aβ 沉积而暂无临床症状), Lecanemab 的上市改变了其既往无药可用的局面。

总之, Lecanemab 为延缓 AD 患者疾病进展并让其有机会享受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希望。期待其上市后的进一步良好表现,也希望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做好该药上市后疗效和安全性数据的收集,为进一步优化药物的研发和使用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排版|时间胶囊
参考资料(上下滑动查看):
1. Ren R, Qi J, Lin S, et al. The China Alzheimer Report 2022. Gen Psychiatr. 2022;35(1):e100751.
2. Christopher H. van Dyck, M.D., Chad J. Swanson, Ph.D., , et al.Lecanemab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oa2212948.
3. Söderberg L, Johannesson M, Nygren P, et al. Lecanemab, Aducanumab, and Gantenerumab - Binding Profiles to Different Forms of Amyloid-Beta Might Explain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in Clinical Trial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Oct 17]. Neurotherapeutics. 2022;10.1007/s13311-022-0130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