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和集旨要1:玄门宗旨

 bcd123 2023-01-30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
万物的本源,佛家称之为“圆觉”,道家称之为“金丹”,儒家称之为“太极”,其实指的都是一个东西,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不可极而极,以其不可极,故名无极;其实不可名,故强名之为太极、圆觉、金丹,即是道也。
释氏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易系》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书云:'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言太极之妙本也。
何谓圆觉?释氏说就是好像不动,却又了了常知的那个。何谓太极?《易·系辞》说就是寂静不动,有感则通的那个。何谓金丹?丹书说就是身心不动以后,还有一个无极真机的超然存在。这些说的都是太极的妙本,直指吾人的本来面目。
但语言文字只是名相,只是指月的手指,不要执着于名相,而要透过名相看到本真,本真就是太极。
是知三教所尚者静定也,周子所谓'主于静者'是也。
由此可知儒释道三家所崇尚的都是静定,就是周敦颐所谓的“以静为主的那个”。
所以要想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必须要有静定的修为,能够做到身心不动。
盖人心静定未感物时,湛然天理,即太极之妙也。一感于物,便有偏倚,即太极之变也。
当人心静定,未感于物时,此时湛然一片天理,这就是太极之妙。一感于物,心有所动,便有偏倚,阴阳立判,这是太极所起的变化。
因此若能保持对境不动于心,便能见到太极之妙,那个超然于万有之上的永恒存在。
苟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天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
若在静定之时谨守住那个超然的存在,则能天理常明,虚灵不昧。那么在动时自然就有主宰,对于一切事物的到来都能应接自如。
清静经所谓以真常应物,“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静定工夫纯熟,不期然而自然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太极之妙应明矣,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矣。
这个静定功夫需要锻炼纯熟,达到不期然而自然至此的境界时,才算恢复到无极之真,才算明了太极之妙,那么天地万物之理自然悉备于这个真我了。
清静经云:“若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此即天人合一。
图片
《礼记》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
所谓未发,就是静定中谨守的那个超然的存在,称之为中;虽然超然而存,却是无形无象,并无一个实体,因为再也没有比祂更根本的东西了,所以称为'天下之大本';所谓发而中节,就是动时也未离开这个根本,一切自然而然,称之为和。所发无不偏离于中,所以称之为'天下之达道”。
所谓中,即是体也,道也,天地之始也;所谓和,即是用也,德也,万物之母也。发无不中,即是致中和,达道德。
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
真能致中和于一身,即是天人合一,则能体会到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所以能应天下无穷之变。
以其万变不离其宗。
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即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同一意。
老君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就是子思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意思完全一样。
清净就是中和,中和自然清净。
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周易》'生育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予以所居之舍'中和'二字匾名,不亦宜乎哉!
中与和,就是感通的妙用,应变的枢机,《周易》“生育流行,一动一静”的全体。我所居之舍以“中和”二字命名,不是正合适吗!
中和正是吾人永恒的家舍啊!
 图片
身、心、世、事,谓之四缘。一切世人皆为萦绊,惟委顺者能应之,常应常静,何缘之有?
身体、心灵、处世、应事称为四缘。一切世人都被这四者羁绊,只有委顺之人能应对,常应常静,哪里还会被此四缘牵缠呢?
何谓委?委身寂然,委心洞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
什么是委?委身寂静安然,委心洞彻透然,委世糊涂混然,委事顺其自然。
何谓顺?顺天命,顺天道,顺天时,顺天理。身顺天命,故能应人;心顺天道,故能应物;世顺天时,故能应变;事顺天理,故能应机。
什么是顺?身顺天命,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即是性也,即是中也,性命合一也。心顺天道,中庸曰率性之谓道,即是和也,发而中节也。世顺天时,三元九运,四时八节也;事顺天理,事物的自然规律也。如此则能应人,应物,应变,应机。
既能委,又能顺,兼能应,则四缘脱洒。作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净矣。
既能委,又能顺,兼能应,则四缘解脱,逍遥自在。达到如此见地,自然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古云:'常灭动心,不灭照心。'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照心即道心也,妄心即人心也。
古德云:“常灭动心,不灭照心。”所谓照心,即见一切境界皆不动之心;所谓妄心,即一切不止之心皆是妄心。照心就是道心,妄心就是人心。
照心始终存在,妄心迁流不已,以道心照人心,则能灭诸妄心,诸妄灭尽,照心不灭。
'道心惟微',谓微妙而难见也。'人心惟危',谓危殆而不安也。虽人心亦有道心,虽道心亦有人心,系乎动静之间尔。
“道心惟微”,是说道心微妙而难见。'人心惟危',是说人心危殆而不安。虽是人心,但道心亦在其中;虽是道心,但人心亦在其中。只在动静之间罢了。
道心动即生人心,人心灭即现道心。
惟'允执厥中'者,照心常存,妄心不动,危者安平,微者昭著,到此无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只有'允执厥中',就是照心常存,妄心不动,则能危者安平,微者昭显,到此则恢复到无妄之心,无妄之道成矣。《易》曰'复卦,这是见到天地之心啊!'
复卦一阳生,在阴尽阳生之际,即妄心灭尽,照心常存之时,全显天地之心,此即太极,此即圆觉,此即金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