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和集旨要26:死生说

 bcd123 2023-01-30 发布于内蒙古
Image
太上云:人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又曰: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是谓求生了不可得,安得有死耶。有生即有死,无死便无生,故知性命之大事,死生为重焉。
老子说:人之所以轻易而死,是因为其求生太厚,所以轻死。又说:只有不为生而为的人,是贤于贵生之人。这说的是求生了不可得,哪里还有死呢?有生就有死,无死就无生,由是可知性命之大事,死生最为重要。
欲知其死,必先知其生,知其生则自然知死也。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大哉圣人之言也。《易系》所谓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其斯之谓欤。
欲知其死,必先知其生,知其生则自然知死。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圣人之言伟大啊。《易·系辞》所谓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说的就是这个啊。

不知生从何来,就不知死往何去。其等价命题就是知生从何来就知死往何去,这个生死之谜在古人的易和道中早已解开,生来自于道,死必将归于道,所以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
予谓学道底人,欲要其终,先原其始,欲明末后,究竟只今。只今脱洒,末后脱洒;只今自由,末后自由。亘古亘今,历代圣师脱胎神化,应变无穷者,良由从前淘汰得净洁,末后所以轻举。
我说学道的人,欲要其终,先原其始,欲明末后,究竟当下。当下脱洒,末后脱洒;当下自由,末后自由。亘古至今,历代圣师能够脱胎神化,应变无穷,都是由于从前淘汰得净洁,末后所以轻而易举。
若复有人,於平常一一境界观得破,打得彻,不为物眩,不被缘牵,则末后一一境界眩他不得,一一情缘牵他不住。
若复有人,于平常一一境界观得破,打得彻,不为物眩,不被缘牵,则末后一一境界眩他不得,一一情缘牵他不住。
我见今时打坐底人,才合眼,一切妄幻魔境都在目前,既入魔境,与那阴魔打成一片,不自知觉。间有觉者,亦不能排遣,却如个有气底死人,六根具足不能施为,被他挠乱摆拨不下。只今既不得自由,生死岸头怎生得自由去也?
我见今时打坐的人,才合眼,一切妄幻魔境都在目前,既入魔境,与那阴魔打成一片,不自知觉。间有觉者,亦不能排遣,却如个有气的死人,六根具足不能施为,被他挠乱摆拨不下。当下既不得自由,生死岸头怎么得自由去呢?
若是个决烈汉,合眼时与开眼时则一同,於一一妄幻境界都无染着,去来无得,得大自在。只今既脱洒,末后奚患其不脱洒耶。
若是个决烈汉子,合眼时与开眼时则一同,于一一妄幻境界都无染着,去来无得,得大自在。当下既脱洒,末后何患其不脱洒呢。
清庵道人不惜两片皮,为损庵辈饶舌,只如今做底工夫,便是末后大事,只今是因,末后是果。只今一切念虑都属阴趣,一切幻缘都属魔境,若於平常间打并得洁净,末后不被他惑乱。
清庵道人不惜两片皮,为损庵辈饶舌,只如今做的工夫,便是末后大事,当下是因,末后是果。当下一切念虑都属阴趣,一切幻缘都属魔境,若于平常间打扫得洁净,末后就不被他惑乱。
念虑当以理遣,幻缘当以志断。念虑绝则阴消,幻缘空则魔灭,阳所以生也。积习久久,阴尽阳纯,是谓仙也。
念虑当以理遣,幻缘当以志断。念虑绝则阴消,幻缘空则魔灭,阳气所以得生。积习久久,阴尽阳纯,是谓为仙。
或念增缘起,纵意随顺,则阴长魔盛,阳所以消也。积习久久,阳尽阴纯,死矣。
或念增缘起,纵意随顺,则阴长魔盛,阳气所以消减。积习久久,阳尽阴纯,死矣。
大修行人分阴未尽,则不仙。一切常人分阳未尽,则不死。作是见者,玄门高士、诸法眷等,立决定志,存不疑心,直下打并,教赤洒洒、空荡荡,勿令秋毫许尘染着,便是清静法身也。
大修行人分阴未尽,则不成仙。一切常人分阳未尽,则不会死。作这见解者,玄门高士、诸法眷等,立决定志,存不疑心,直下扫除,教赤洒洒、空荡荡,勿令秋毫许尘染着,便是清静法身。
汝若不着一切相,则一切相亦不着汝;汝若不染一切法,则一切法亦不执汝;汝若不见一切物,则一切物亦不见汝;汝若不知一切事,则一切事亦不知汝;汝若不闻一切声,则一切声亦不闻汝;汝若不缘一切觉,则一切觉亦不缘汝。
你若不着一切相,则一切相亦不着你;你若不染一切法,则一切法亦不执你;你若不见一切物,则一切物亦不见你;你若不知一切事,则一切事亦不知你;你若不闻一切声,则一切声亦不闻你;你若不缘一切觉,则一切觉亦不缘你。
至於五蕴六识,亦复如是。六尘不入,六根清静,五蕴皆空,五眼圆明,到这裹六根互用,通身是眼,群阴消尽,遍体纯阳,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也。
至于五蕴六识,亦复如是。六尘不入,六根清静,五蕴皆空,五眼圆明,到这里六根互用,通身是眼,群阴消尽,遍体纯阳,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更有甚死生可超,更有甚只今末后也。无因也无果,和无也无,倒大轻快、倒大自在。咦,无生法忍之妙,至是尽矣。
更有什么死生可超,更有什么现今末后。无因也无果,连无也无,得大轻快、得大自在。咦,无生法忍之妙,至是尽矣。
至元壬辰上元日,清庵莹蟾子书于中和庵,赠蔡损庵辈。
至元壬辰上元日,清庵莹蟾子书于中和庵,赠蔡损庵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