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学科素养评价,能激励每一个孩子自信成长?| 头条

 愚然楼 2023-01-31 发布于湖南

Image  
   

教师要翻越自己的山,不得不首先要回答“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这一核心命题,也始终绕不开“从分到人的学习评估”。

面对这个教育人始终要去追寻的天问,巴蜀小学用了90年的时间不断探索怎样通过学校教育的系统性设计、结构性影响,来实现育“好孩子”的教师精神家园的理想攀越?

巴蜀小学的答案是:让学科育人功能回归——延续“学科+”传统优势,研究“素养评价” 的行动。我将围绕三个方面分享:回溯价值定位从观念出发,落根动能激发的方法论,还有落地做实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操作系统。在本的探索、质的追问中研究实践,与大家展开“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行动哲思的讨论。


Image


从评价“是什么人”

走向“成为什么样的人”

系统构建:解决方向、目标的问题


我们习惯以终为始,特别认同“没有清晰的目标定位,路径策略的选择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把包括评价在内的所有教育行为,都还原到每个“人”真实、完整、美好的生活与成长中,在价值共识中,持续“让学科回家”,素养评价研究也就由“筛”到“泵”了,把对孩子的“定义”评价变为“期许”激励,这就是老师们总结的:从评价'是什么人'走向'成为什么样的人'”。内涵界定后系统建构起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律动评价体系,为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自我认知的”学”导航定向,真正落地做实“巴蜀型”学生培养目标。

Image

比如语文学科育人现场,评价紧扣语文核心素养,横向构建起包含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内的语文学科素养体系。

Image

如何强化过程性评价?请看这张巴蜀小学“律动课堂”评价单。

Image

从课堂目标的设立、到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到学习评价制定等,都站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重点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积累建构,并引导孩子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为此,学校研发了聚焦学科关键能力达标的“快乐小书虫”“小小书法家”“超级演讲家”等主题课程及其评价,并在系统的评价量规的激励导向下,关注学生综合表现,探索增值评价,导引儿童“一爱三会语文素养”,激发语文学习志趣,焕发热烈的成长憧憬。

Image
Image

其背后,还有必不可少的终结性评价。

我们从低年级聚焦兴趣、习惯等综合素养的表现性评价,到高年级聚焦“真实情景、解决真实问题”的期末测试,花大力气纵向关注年段特征。

Image

也包括前面提到的“超级演讲家”等,各年级能力达标的层层递进,构建起了一个既成体系又各有重心,努力形成在每一堂课的每一个行为中导引学生不断成长的常态优质,这就是巴蜀内部讲“课比天大”,常态优质实施的真功夫。

Image

其实在巴蜀,语文学科不是特例,在由“筛”到“泵”的“全动力”评价功能升级中,每个学科都构建了这样的完整素养评价体系,各有侧重地从“学力”“活力”“潜力”三个维度,遵循成长规律,关注“育人”的内在整体,正如前面所说,优化课程和教学以持续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让核心素养落地,以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奠基小学宽基础。

Image


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好

并愿意为之努力

自我激励:解决动能、效能的问题


以上价值共识,关键是需要科学方法来实践共行,教育是“做的哲学”,目标感、意义感和落地做实都不可偏废。所以,一起来谈谈动能、效能的问题。

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科学不科学、好不好用,关键是看能不能实现育完整人的目的,能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是目标概念而不是直接内容,是学习者迁移内化的结果,而无法直接教会。

因此,在前面提及的体系化、全面性的学校课程设计下的核心素养落地,课比天大关键就是从变革教与学方式的课堂教学入手,尽可能地融通资源,用更加多元的方式,为学生素养落地搭建、完善、脚手架,持续地点燃和激发孩子向上生长的动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好,并愿意为之而努力。

Image

比如,在巴蜀“玩数学”的魔方课现场,三年级露露同学总是比其他同学慢一点,看着其他小伙伴总能够快速还原魔方,她脸上写满了焦急。老师发现以后,给她颁发了一枚“坚持到底章”,鼓励她课后多多练习,只要一有进步,老师就会变着“花样”给她打气,让她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而沉淀出勇气和动力。果不其然,在后来的魔方大赛上,露露还闯进了决赛,收获了属于她自己的成功。类似的还有一些检测的多次申请等等,让分数不再冷冰冰,和素养不再冲突, “一生一节奏”“,一步一进阶”,学生步履坚实地健康快乐成长得以落地做实。

Image

我们始终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孩子需要“激发”和“点燃”,因为没有动能来谈完善的课程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适度的作业匹配等技术就没有价值;我们始终认为,孩子发自内心渴望向上生长的动力,才是促进学生走向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走向幸福人生的关键。

前面所展示的“坚持到底章”等系列方法、策略、案例,激发着孩子蓬勃向上的成长活力,正是巴蜀守正创新,重视“评价过程主体化”与“评价结果呈现多元化” 的新探索,是在坚持常态优质背景下对教育安静务实效能的理解和行动。期望达成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别人模样的复制!持续强化评价的价值意义回归到学生自我效能、内驱力的提升。


一张看得见未来的评价单

技术赋能:精准分析,解决全面而有个性的问题


我用“一张看得见未来的评价单”简要介绍一下技术赋能操作系统。


“巴蜀榜样章”是基于场景导向的数字化平台,是素养评价数字化改造的工具与脚手架,而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评价分析则是立足未来,通过技术赋能操作系统,以溯源价值观、方法论。

每年期末,巴蜀的孩子和家长们都会收到这样一份长达38页的数字“律动学生素质发展报告”,报告中会有一个根据孩子性别、各项指标分析结果而自动生成的卡通画像,不同的孩子画像细节也有不同呈现:近视的孩子会戴眼镜,有龋齿的孩子会缺一颗牙,孩子头戴的博士帽、身披的绶带和脚踩的交通工具等类似游戏装备。而不同数量的星星等装备,形象反映出学生挑战目标的达成情况。加上一学期总的徽章类别、数量等丰富的形成性数据,以及老师个性化的评语,既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最好记录与见证”,更让孩子看见自己更多可能性,主动、健康快乐成长。

Image

老师、家长、同伴、自己,以及校园里食堂阿姨、保安叔叔都可以成为评价者,数据化呈现学生的日常全学习场景表现,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等,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和评价参与热情,大大激活了学生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同时,孩子的个性特征和潜力优势可视化、立体化的呈现,带来的是“看得见的生命的成长”,落地做实了为孩子成长赋能的目标与价值。

Image


这就是巴蜀人耳熟能详的“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等诸多教育理解的一一现场落地。这把“尺子”已成为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万能尺”,特别想说的是,学生自己也是这把尺子的设计者之一。

这就是素养评价研究中增设的“私人定制”功能,源自我们始终尊重每个人个性的自由与生命的选择!

Image


每学期初,学生与老师、家长、伙伴共商本学期的成长规划并设置“自定义”榜样章,可以是自己成长过程中最想发展的、最薄弱的、最想要的……每周对照,每月总结,邀请成长共同体伙伴,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过程评价。到期末时,“人人捧着奖状回家”的“成长小明星”评比,既是律动学生素质发展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对孩子们主动参与、个性化自主成长的最好鼓励。

Image

这个评价体系统筹下的课程匹配、真实完整的过程呈现、精准科学的个性化分析报告,点燃了学生向上向善成长的动能,也为老师因材施教提供了专业支撑,一定程度上减少着家长因“不了解孩子”而导致的无谓焦虑,真正为孩子们寻找到了面向未来的力量。

老师们,以上的三个关键词、三句话分享的系统构建、自我激励、技术赋能,是一所基层小学校学科素养评价的理想!是巴蜀老师牵着孩子的手,翻越“让评价从冷冰冰的分走向活生生的人”这座大山时,把“想得到的教育”变为“看得见的风景”,从而让理想照进现实的主动作为和接续奋斗。教育之于孩子,不就是这样让孩子们都看到自己的山,让孩子们都有能力去登顶他们心中的那一座座山吗?

Image

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建构“五育融合” 的评价生态,进一步支持孩子全方位自我塑造,进一步和孩子一起寻找到每个人持续生长的力量,不断自我领导,并最终成就自己满意的样子,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四有好老师”,落地做实“减负提质”。我理解这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最有力的行动回应。

期待与同样满怀热爱、生命有光的各位一起携手,共建共享基础教育的美好生态。


作者 | 马宏(重庆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来源 | 文章据作者在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主题演讲整理

责编 | 芋圆

执行主编 | 屈腾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