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鑫宇,我们没能保住你最后的体面

 一杯咖啡心理 2023-02-02 发布于上海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家庭亲子专刊

AC专栏

胡鑫宇事件的发布会结束后,很多人开始谈论如何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如何识别青少年自杀前的征兆、如何处理孩子在学校的不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很重要,但是,这些问题其实一直都在被讨论、普及着,还需要胡鑫宇的悲剧来刺醒我们吗?


胡鑫宇生前,他的心理健康“无人问津”,一个人孤零零地去面对自己的痛苦,最终走向绝路。更令人胸闷的是,为了平息网上的舆论和猜疑,在他离开人世之后,还要被人从身体到心理,全方面“解剖”一遍,尸体的照片被人传播和分析,自己已经擦去的“青春疼痛文学”被中年大叔绘声绘色朗读,自己痛苦和不堪的一生任人指摘,没有人考虑过要顾及一下他的体面和尊严。


别看胡鑫宇总在热搜上,好像很多人都很关心他,其实,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真的“无人问津”。这也是胡鑫宇最令人心疼的地方。

能够不让胡鑫宇们走向绝路当然最好,但是我们谁都没办法做这样的保证。那么,在他们选择走上这条路之后,我们能不能替他们保住最后的体面?这是我们可以为他们做到的最后一件事。

很遗憾,对于胡鑫宇,我们没能保住他最后的体面。

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

有人说,胡鑫宇不要把自杀搞得那么复杂,让大家都找不到,也就没有那么多猜疑了:

他可以留下遗书,说明一切,亦或者就在学校里了结一切。

拜托,胡鑫宇这短暂的15年人生,替别人考虑得够多的了,他怎么决定离开这个世界,还要卑微地满足您的需要吗?


胡鑫宇是个挺乖的孩子,所以他才把很多心事藏着心中,直到忍受不住了,才向父母、同学、老师作出过一些“表达”,但是可能也很他的乖、“内向”有关,别人真就不当回事了。

他在社交媒体上敲出这一句话时,有谁去理解一下这里有多少酸楚?

“我试着销声匿迹 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作为一个想销声匿迹,感受不到被人在意的人,可以理解他最后选择一个不容易被人找到的地方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也可以理解他最后选择擦去录音留言的想法——

自己的这些,反正也无人在意,为何要留下来呢?

他无非是想选择一个不被人关注,不想被人拿来做文章的方式离开罢了,这是他要的体面。

可惜的是,最后也没能实现。

有人说,是胡鑫宇家人不能接受孩子是自己选择离开,才导致大家都被误导了,进而把这件事变得越来越邪乎。

当胡鑫宇事件定性为自杀后,我就很担心这样的舆论。小胡一家人现在是最痛苦的:他们既要接受小胡已经离开人世这件事,又要面对小胡是自己结束生命而非被害这件事,还要面对即将到来的指责声浪,因为肯定有很多人认为,一定是他们疏忽了什么,或者至少是干预不力,导致小胡走上甚至被逼上绝路。


不少大V近期一定会发一些科普文章,谈及青春期少年的心理问题,其中一定也会提及父母要如何做,这些内容从长远看,很有价值,但是现在发布这些内容,多少也有“指责”胡家属的意味,即便不是本意,但是胡一家肯定会有类似的感受。

其实,一有孩子自杀,就认为一定是父母的不是,是比较武断的推论。美国医生肯尼思·博克在《孩子的心理问题从哪里来》一书中就指出,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等问题是有生理原因的,并不全是心理和社会问题。

更重要的是,不管父母是不是孩子心理问题的主因,发生孩子“失踪”这件事,他们的内心一定是倾向于“乐观主义”的。

比起孩子自己选择离开人世这种百分百的死局,他们当然更愿意接受孩子是被人害了这种可能,因为“被人害了”就还有活着这个世界上,只是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可能。

为人父母,当然是更盼着孩子还活着,然后从两个“不可能”中找一个更可能的选项。


当然,“被人害了”,也可以“解脱”是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进而是家庭的责任这样沉重的拷问。这种思维方式虽然值得反思,但也符合人性。

在那么多热心网友提供各种“疑点”的情况下,到底是他们误导了大家,还是网友误导了他们,还真是说不好。

还有人说,是有关方面自己顶不住压力,才抛出这么多信息来,这才导致胡鑫宇不想让大家看到的,都被人看到了。

拜托,你也不看看现在的情况,有关方面是真的被逼到墙角了!

不是被认为是臆想出来的“帮凶”,就是凶手自己了。你还不能让人自证清白吗?

如果不把这些信息一股脑儿都释放出来,这件事又怎么平息下来呢?

又不能搞封建迷信,搞个“问灵”,把胡鑫宇请上来说道说道!

你看,现在即便把胡鑫宇“扒”成这样,还是有些人不愿意相信他是自杀的。假设不抛出这些信息,不愿意相信的人恐怕只多不少。

胡鑫宇被找到了,这件事算是告一段落了。但是这一事件的“后遗症”恐怕远没有结束:

那些可能也想成为胡鑫宇的人,会因此选择不去自杀,还是会在自杀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避免胡鑫宇这样死后被人指摘的结局?

大面积的巨细无靡的报道,其实很容易触动到一些有胡鑫宇有类似内心感受的人,这是非常令人忧心的。

更令人忧心的是,他们搞不好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案”,避免胡鑫宇这样最后的不体面。

胡鑫宇事件的处理,恐怕只会让我们找到他们、理解他们更加困难而非容易。

而“胡鑫宇们”的父母和家属,会不会因此更害怕去探寻“真相”,亦或者更加执着地认定一定有“阴谋”?

有关部门有了这次的经验教训,会不会更倾向于公开逝者的个人隐私?

这件事不体面的不仅胡鑫宇,我们每个人都很不体面。

当然,要谴责不少“带节奏”的自媒体。

寻求真相当然很重要,但是不能漫无边际地“瞎猜”,更不能打着“为某个人发声”的理由,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一味地打探他人的隐私。


很多人对别人的痛苦感兴趣,但这并不是真的关心,真正的关心是能够共情这个人的痛苦,包括共情到别人其实不想让你看到自己到底有多么痛苦,更不想和你解释自己的痛苦。

胡鑫宇活着的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真正的重视,但是他没有感受到,“无人问津”,这是他的痛苦所在。

可悲的是,在他去世后,看似热热闹闹,好像很多人都来关心他了,但是,这里有多少人是真的关心他的生死,又有多少是把他当做一个工具来满足表达欲、推理欲。胡鑫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真的想去了解吗?

其次,是我们每个人,我们对不正之风的抵抗不力、不作为,助长了他们的气焰。

一个人悲惨离去后,他的身体到他的心理状态,还要被人拿来“解剖”,这样更悲惨的局面,真就在我们眼前发生,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无论是自杀还是被杀,有些细节本身就不应该公之于众,这当然包括一个人逝去后的身体状态,还有生前的心路历程,把这些私隐呵护好,是我们给逝者的交代,也是给我们自己划定的底线。

我们也要给那些人做规矩,不让那些人觉得这样的“解剖”才是应该的,是应该被满足的需要。

我们更要反对这种大面积散布具体细节的做法,这不仅是为了维护逝者的最后体面,其实也是在维护我们这个社会文明的体面。

我更期待看到,此事之后,胡鑫宇的部分细节可以在互联网上删去,不成为永恒的留存,让他一直被人指摘。

我们要提醒有关部门,这样的事情,是下不为例的,不能成为惯例。不“喂饱”一部分“窥私欲”旺盛的人,也是你们工作尊严的一部分。否则,你们会越来越被动。

胡鑫宇的班主任事后发现,他在物理课本的最后一页写过这句话:

“如果我不活了,将会变得怎么样?”

我想,至少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假如金晓宇不懂翻译,也没有理解支持他的老父亲
理解抑郁的新观点: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进化的适应
重塑心态的16句话:只要重复一些东西,就会得到积极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