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导读】教育是政治的辅助

 liuhuirong 2023-02-04 发布于湖北

何不从政

    《论语》为政第二篇第二十一章,原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意思是,有人对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为政?”孔子说:“《尚书》上说:'孝悌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并将孝悌之道施行到有关政治上去。’这也是为政啊!为什么一定要当官出仕才算是为政呢?”

本章讲孝悌之教是间接的为政,上一章讲为政以德,为仁政在行孝,故两章有联系。鲁定公年间,孔子三十岁以后不仕,开办私学,教弟子如何做君子如何为政,所以有人疑问,为何孔子不直接去为政。君陈乃周公次子,分封于周,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孝悌之道,以为一家一国之政。孔子引《尚书·君陈篇》自证。说明自己收徒教弟子们行孝悌之道,学习为政之道,志在培养为政人才,也是等于在为政,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故朱熹《集注》说:“孔子引之,言如此,则是亦为政矣,何必居位乃为为政乎?”孔子“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的反问,真是振聋发聩,掷地有声!当然孔子一身博学多才,胸怀远大的政治理想,孔子不是不想为政,而是非常渴望有施展的舞台,然而他的思想大道却不为当时当权者所认同,总是机会没到或者不成熟,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是非常有原则有骨气的,不会苟且为政的,他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故引尚书之言,也是非常合理的说辞。

  这里也道出孔子对政治的看法。孔子之学,乃君子为己之学,不假外求,即使为政,亦复如此。修齐治平,一以贯之。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修身齐家,就是要行孝悌之道。孝悌之道是实施德政的基础,故教导行孝悌之道就是为政,正如上一章孔子说的:“孝慈则忠”。又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盖夫子以为为政者必须行孝悌之道,德才兼备,为民表率,如此方可确保长治久安。若为政者不能行孝行仁,与尸位素餐有何区别呢?换言之,如若能像君陈那样行孝行仁,自然能移风易俗,导民向善,即使没有爵位俸禄,岂不也算是“间接为政”了吗?

这一“在家为政”说影响深广。如《大学》就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又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孟子也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后世“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思想,盖肇端于此。

有人据此而说,教育要为政治服务,把教育当成辅助政治的工具手段,一切以政治为中心,就难免简单化了极端化,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孔子所说的政治是德政,追求的政治是仁政。而政治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范围更为广大。教育与政治应该是各自独立,并行不悖。只有有德的人在位,才能实施仁政。教育在于培养有德的人才。这个时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都是为了德政。如果当时的统治者把教育当成政治的工具,管治的对象,教育绝对服从于政治,那么就不会有孔子,也不会真正意义的中华文明。教育的目标,培养君子,不只是为了从政为政。但当教育成功培养出一大批有为的君子,仁人志士,那么就会良好地影响社会政治,就是有意义地为政了。准确理解孔子说的为政,是为德政,即为政以德。

博雅堂主202006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