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徒对话| 脉、心律失常与用药

 Deerlily安恬 2023-02-04 发布于广东

心律失常,擅凭脉辨治

图片

弟子:您擅长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对心律失常尤重脉象辨识,您如何通过切脉确定心律失常的脉势、寒热、虚实? 

郭老: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征象,多数心律失常的脉象变化明显,所以我在临床对心律失常的辨治主要以脉象为依据。脉象虽不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对各种心律失常反映得深入细致,但能为中医辨治提供重要信息。

所以,我在临床上主要通过对脉象“形、势、位、数”的分析,脉症合参,确定疾病的阴阳、寒热、虚实之性以辨证施治,积累了一些经验。

所谓“”,指脉体的形状大小;“”指脉搏动的气势强弱与节律;“”,指脉的部位深浅;“”,指脉搏的频率。心律失常时,脉象的形、势、位、数均有变化,常见迟、数、结、代、促、疾、涩、雀啄、虾游、釜沸、屋漏等脉象。在临床上我常以脉数为纲,对心律失常的异常脉象进行分类辨治,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血行脉中,气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而脉应。所以心律失常是以心气动而脉应之的频率与节律异常为主要变化。然而,中医学的脉象诊查并不止于此,由于血脉是营卫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脏腑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都要影响脉象,故对心律失常的诊查,不仅重视脉的频率与节律的变化,还要通过对脉象“形、势、位、数”的分析,进一步确定其阴阳寒热虚实的性质,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遣方用药。

同一种心律失常,由于人的体质差异和发病因素不同,其脉象的“形、势、位、数”大不一样,中医的治疗也就各不相同。例如,同样是早搏,伴随缓脉出现者,多属阳虚寒滞,治当温阳散寒为主;伴随疾、促脉出现者,多属气阴虚、心火亢,治当益气滋阴清火为主,等等。总之,我在治疗心律失常时脉症合参,更强调凭脉辨治。

弟子:以脉数为纲,对心律失常的异常脉象应怎样进行分类辨治?

郭老:简单地说,就是将脉象分为慢率型和快率型。慢率型脉象包括迟、缓、涩、结、代、虾游、屋漏脉等。快率型脉象包括数、疾、促、釜沸、雀啄脉等。各种心律失常均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属性。

从脉象辨别,大体慢率型以气阳虚夹瘀滞为基本病机,或兼寒凝、痰浊等为患;快率型以气阴虚夹瘀滞为基本病机,或兼阳亢、痰浊等为患

弟子:心律失常时出现迟缓、结代等慢率型脉象,如何辨治?

 郭老:心律失常时,出现的迟、缓脉的脉势多无力而弱,常因心肾阳气虚弱、行血无力所致,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心率缓慢之心房颤动等。治疗上应当以温补阳气为主。当然,气虚与阳虚孰重孰轻也要仔细辨识,气虚甚而阳虚不突出者,应当以补气为主;阳虚甚者,则应当以温补阳气为主。若脉势兼涩象,则夹气滞、痰郁、血瘀,应适当加入行气、祛痰、活血之品。

但是,《伤寒论》第208条就说阳明病也可见迟脉,这是伤寒热病,邪热内聚,血为毒滞,气为血阻,这种迟脉是迟而有力,按之坚实,可用下法,要注意鉴别。有一个60岁特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心室率60次/分左右,出现明显不适的症状一年多,自觉气短乏力,头晕,常自汗出,心慌,心下痞塞,手颤抖,上3楼也需歇息片刻,服用常规中西药效果不明显,诊察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而滑,脉缓沉细弱而涩,未见结、代之象。

我拟用益气温阳,略兼活血祛痰法治疗,选用生脉散加味,服4剂后心电图正常,登5楼不觉累,唯睡眠欠佳,脉率78次/分,脉沉细有力,舌正常,续服汤剂作善后调治。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弟子:用生脉散加用了哪些药物?而且您辨证是阳虚气弱兼夹痰瘀?为什么不选用桂附温阳散寒之剂?

郭老:是的,阳虚气弱兼夹痰瘀,但以气弱为甚,用的药是红参、五味子、麦冬、黄芪、葛根、羌活、丹参、当归、法半夏、茯芩、炙甘草。这个病案是房颤无器质性心脏病,一般说预后良好,但如不积极治疗,也可能转变为持久性心房颤动而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

临床上常见特发性心房颤动持久不愈者,多是“病久入络”,痰瘀胶结,脉来结代,痼疾已成,中医治疗也多难取效。由于阳虚不甚,故未见肢冷、畏寒等症;痰瘀阻滞不甚,也未见结、代之脉。故方选生脉散加黄芪、炙甘草益气,葛、羌升阳,丹、归活血,夏、芩祛痰,紧扣病机,加之无器质性改变,又病程较短,故效果良好。

弟子:曾经有一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率45/min,不愿意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表现为心悸、心前区闪电式刺痛,有濒死感,头晕,眼花,耳鸣,畏寒冷,乏力,形体瘦长,精神欠佳,面色苍暗少华,舌质淡苔白润,脉迟沉细涩而弱。您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甘草汤、生脉散合方加味,继用右归丸大补肾中元阳,以巩固治疗,使患者心率稳定在65/分上下。这个病案提示是阳虚为盛,所以您才选用麻、辛、附,对吗?

郭老:对,麻、辛、附、桂、芪等药辛温通阳,能显著地提高心率,改善心功能,从而迅速缓解胸闷、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但麻黄、桂枝、细辛辛燥发散,通阳散寒之力强,易伤阴燥火或动汗,往往不能久用。若与生脉散等配伍,散中有收,收中有散,相辅相成,可防其弊而使疗效稳定。我用此治疗这种病多例,未发生大汗淋漓现象。但麻、辛之类毕竟发散耗气不可久用。故症状改善后即改用右归丸补肾中元阳,以温养心阳,从本图治。我在临床观察到,若出现严重窦性静止、快-慢综合征,中医治疗往往难以取代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安置,值得进一步研究。

弟子:对于窦性缓慢型心律失常,例如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静止等,您形成了独特的三步程序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您的三步程序治疗必须遵守吗? 

郭老:我治疗窦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归纳了三步程序。第一步是益气温通提速法,第二步是益气养血稳率法,第三步是益气培元固本法。据我的经验,这三步治疗程序必须遵守,特别是第三步益气培元固本法的治疗时间要长,疗程要够,一般要一年到一年半,否则,病情反复,前功尽弃。当然,临证时应随病机及其演变所表现出的侧重不同,在具体方药上灵活多变。灵活运用这种程序性的辨证治疗规律,既能迅速地提升心率,又可得到较为稳定的远期效果。

弟子:您为什么要归纳三步治疗? 

郭老:病理性窦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心率低于每分种60次,在临床过程中始终以脉迟肢冷、畏寒心悸、眩晕甚至厥晕为主要表现,因此,我认为它的基本病机为少阴心肾阳气虚甚、阴寒凝结。因阳气虚而无力温煦血脉,阴寒凝结又必致血脉瘀滞而使阳气不能通达,从而产生上述诸症。但是,这类病的形成却较为复杂,既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又可由后天的多病变和多因素导致阳虚寒凝、脉气不畅。

虽病机以少阴心肾虚损为基础,但气虚气滞、阳虚寒凝、血虚精亏等现象常相互兼见。少阴心肾之虚,必及太阴脾肺之运,痰瘀阻滞当由此而生。少阴阳虚,进而太阳卫外乏力,势必易感外邪入侵,使脉气愈加难以恢复。

总之,其气虚阳损,又有阴虚血弱,终致阳虚不运,阴虚失养,再兼寒凝、痰阻、瘀滞等,导致复杂的病机演变,以致经久不愈。在治疗时,有形之阴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所当急固,故治疗始终要以益气温通为基础,并根据病变之标本缓急,在益气温通的基础上分作三步治疗程序,循序渐进,才能收到满意疗效。

弟子:您的三步治疗程序,针对病理性窦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形成的病机和表现,治疗遵从标本缓急、进退有序,反映出的是中医对这类病变辨治的一个整体规律,充分发挥了中医辨治的优势。我们该如何掌握运用三步治疗程序呢?

郭老:我先讲第一步益气温通提速法。益气温通提速法常用于治疗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患者的心率每分钟50次以下为标志。脉象可呈迟、缓、涩、结、代等,常有心慌、气短、胸闷或痛、头晕目眩甚或昏仆、面白无华、神疲无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等表现。病机虽复杂,但总以阳虚寒凝,心气推动无力最为突出,故治疗首当提高心跳速率。

提速的关键在于辛通阳气、温化寒凝。处方常重用麻附细辛汤加味。振奋少阴阳气非大辛大热之附子莫属,细辛温散少阴之寒,配麻黄更具辛热透散寒凝之功。再加入黄芪、红参、羌活、桂枝等以增强益气温阳、化瘀通脉之力,使临床收到更好的疗效。

弟子:对于第二步益气养血稳率法应如何掌握运用?

郭老:益气养血稳率法常用于治疗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以患者的心率每分钟在5570次或以上为标志。往往是第一阶段治疗有效,心率回升已23周,临床症状亦明显缓解,故治疗当转向以稳率为主。一般来说,提率相对容易而稳率难,也就是说必须重视这一阶段的治疗,否则,前面的提率治疗有可能前功尽弃。

虽阳气有所振奋,治疗仍须益气温阳为基础,加上养阴补血活血之法。益气使气不虚而运血有力,而血为气之母,养血亦可益气,气血调和,阴阳相贯,运行有序,心搏自然稳定而病情方能不易反复。临床用方可仍以前方合生脉散酌加玉竹、黄精、丹参、红花、炙甘草、甘松之类。应适当减轻和减少辛热之品。

弟子:对于第三步益气培元固本法应如何掌握运用?

郭老:益气培元固本法常用于治疗的第三阶段,本阶段以患者的心率已提升稳定的每分钟6570次或以上为标志。治疗进入这一阶段,患者一般已经过数月以上治疗,诸症大减或无明显不适,故治疗必须重视固本。由于心阳靠肾阳温煦,郑钦安《医理真传》中说:肾中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心君火旺,阳气不虚,阴霾自消,故固本之法当培补肾中元阳为主,并配合治疗宿疾及其他可导致心虚脉气不振之病机,以期彻底治愈心动过缓。

益气培元固本方药可考虑应用右归丸加淫羊藿、黄芪、黄精、丹参之类。在治疗过程中,有的患者可能因为过劳、受凉等诱因而使心率一时性减慢,可以再用第一阶段方药恢复心率。有一位病态窦房综合征、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服药40天,心率从40~50次/分提升到60~70次/分,我要求她巩固治疗继续服药将近1年,心率稳定在62~78次/分,随访1年,心率仍然稳定。

弟子:这个病案三步是如何体现的?

郭老:第一步,温通提速,患者当时头晕、畏寒、气短、心悸、胸闷塞,心率4050/分钟,血压90/60mmHg,体质瘦弱,面色萎黄,四肢欠温,舌质淡嫩苔白润,脉迟缓而结代频繁。是心阳不振,肾阳不足,气弱血寒,致使气血不相接续而引起脉迟结代、气短、晕眩诸症,当属少阴病范围,治疗上首先温通心肾,益气活血,使阳气通达,改善症状以治标;

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生脉散化裁加味以提升心率,治疗40天,心率逐渐提升为60~70次/分钟,自觉一切良好

第二步,稳率,待病情稳定,未有任何不良感觉。舌质变得红活、苔薄白润,脉不浮不乱,整齐而有力,两尺稍弱。脉证表明,其阳气通达,寒气已去,气血和畅,似为平人。

于是逐渐减少温通药物,继续用原方去麻黄、羌活,加玉竹防其辛温燥热伤津,加淫羊藿、菟丝子以温补肾阳,去附片加入巴戟天,又服10余剂后减细辛8g为5g。其间发生室性期前收缩一次,加苦参30g后被控制。使病情稳定,心率维持在62~78次/分钟之间。

第三步,以右归丸以巴戟天易附片,加细辛5g通阳气,大力温补肾阳以图本论治,巩固疗效,服药逐步由1日1剂,减至3日2剂、 2日1剂、3日1剂。不更方观察近一年,病情仍然稳定,嘱其逐步撤药,完成三步程序。在这个治疗过程中,西药停用。若骤然停药或更方,其病必定反复。根据我的体会,巩固之道,是逐渐减少方中温通益气之药,并逐步加入温补肾阳之药,到全部转向温补肾阳,才能达到巩固目的。此种“减少”或“转向”的标准是:保持心率在60~70次/分钟。

弟子:若病情较重、病变复杂又当如何加减用药?

郭老:患者在以上三步治疗程序中,若病情较重,心悸、头晕等症突出者,可加用成药心宝;气虚甚当用人参;若其人素有肝阳上亢则麻黄慎用;若痰湿气滞,胸闷突出,苔腻者,酌加瓜蒌、薤白、郁金、石菖蒲、半夏、白豆蔻等;若瘀滞重者,疼痛明显,面唇色暗或青紫,舌有瘀点,酌加延胡索、蒲黄、赤芍、降香、乳香、没药等;若寒甚者加干姜、淫羊藿等;若有化燥伤阴,舌红或舌尖红,时烦,口干,喜饮者,酌加麦冬、玉竹、熟地、黄精、五味子等;若血压低者,可加升麻、柴胡;若服药后睡眠不佳,可能是麻黄辛散太过,阳气不敛,可去之,或加酸枣仁1520g。若心跳突然加快至每分钟100次以上者,急去麻黄、细辛、桂枝等,减附子或减量于510g,酌加生脉散、生地、苦参、柏子仁等。

弟子:对于结脉、代脉、涩脉应如何区别辨治?

郭老:结脉、代脉与涩脉均为本虚标实之象,孰主孰次,以脉势有力无力区分。一般说,心律失常时其脉皆无力,如相对有力即以标实为主,这全凭指下经验判定。本虚为主者,治当温阳、益气、补血为主;标实为主者,治当祛寒、行气、化瘀、化痰为主。结、代、涩脉常见于窦性静止、室性期前收缩或形成二联律、三联律、四联律、心房颤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一个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暂性阵发性房颤、R-R间期最长达006秒的患者,来诊时症见:心悸气短,时时太息,心空悬,头目眩晕,乏力怕冷,小便清,大便溏。舌淡苔白滑腻,脉迟而结代,脉率50/分钟。我用温阳益气、疏通血脉法,选芪附汤合生脉散加味,治疗2个月,各种症状缓解,心电图检查报告正常。随后用天王补心丹作善后调理。

弟子:这个病案您首诊用了附子、肉桂、细辛,还加了羌活等,三诊又加用苦参、玉竹,为什么?

郭老:我首诊用的药物是黄芪、制附子、淫羊藿、丹参、麦冬、红参、当归、羌活、川芎、肉桂、细辛、五味子、炙甘草。这是因为阳虚气寒、血脉凝滞的证候表现突出,首诊方中的羌活、细辛旨在升阳气,三诊方用苦参意在峻补阴气(朱丹溪语)而降浮火泄心火、除湿热。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苦参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体会,用之于气阴亏虚,心火浮亢或夹湿热者效果较好,而用于阳虚寒证之室性期前收缩则效果不佳,黄连也是这样,宜于偏热者,用玉竹反制辛温动热而防突变。药之与证,针孔相对,一举收效。

弟子:如何掌握虾游脉、屋漏脉?

郭老:虾游脉,指脉率一息二至以下,脉形细微,脉势极弱,脉位表浅之象。屋漏脉,指脉率一息二至以下,脉形细微,脉势极弱,脉位深伏之象。两者都是气阳虚极,瘀血、浊水阻滞,势将脱竭之候,十分重险,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严重慢性心力衰竭过程中。对此种本虚标实之证,治当虚实并举,一方面温阳除寒、益气固脱,同时化痰、利水,以挽危局。

弟子:虾游脉与屋漏脉都是气阳虚极、瘀血浊水阻滞,二者在病机上应如何区别?

郭老:虾游脉与屋漏脉,皆因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严重不足,几乎未能激起外周血管搏动所致。从中医宏观辨证观察,虽然两者都是气阳虚极、瘀血浊水阻滞所致,但虾游脉多有阴盛格阳、虚阳外越的表现,而屋漏脉则是阴寒凝结比较突出。在治疗上,两者都以大力温阳益气为主,不过前者注意通阳以除格拒,后者注意散寒以解凝结,略有不同而已。

弟子:虾游脉、屋漏脉不容易掌握,麻烦您给我们结合具体病案讲一讲。

郭老:我举一个心房间隔缺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心力衰竭病案。患者62岁男性,因心功能不全发生浮肿,曾多次住院治疗。来诊时全身浮肿,下肢肿甚而厥冷,按之如泥,心悸、气短殊甚,不能行走,甚至无力完成洗脸、穿鞋等动作,胸闷胀作痛,咳嗽痰少,头晕,自汗出,不欲食,腹中痞满,小便少。面色苍暗,精神萎靡,唇甲青紫,语音低而断续,舌质紫黯,苔薄白腻,脉呈屋漏之象。

出现屋漏脉,再参之自觉症状,是为阳衰阴盛,寒凝血瘀,气虚欲脱,病情危急。治以温阳益气为主,兼利水活血,方用真武汤、生脉散加黄芪、桂枝等。一周后,脉缓细沉而结代,参伍不调,未见屋漏之象,小便量增加,浮肿基本消退,仅见足踝部尚有轻度浮肿,能下床在室内行走,说明气阳回复、阴寒消退,继续用原方随证加减治疗,病情稳定。 

弟子:数脉、疾脉与促脉又怎样辨治?

郭老:心律失常时,数脉与疾脉的脉形细而脉势弱,由数而疾是病进,由疾转数是病退。常见于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若伴有期前收缩,则出现促脉。多是气阴亏,虚阳浮亢所致。治当益气养血、滋阴清火为大法。这种病例临床很常见,有一位31岁的女性患者,患窦性心动过速1年,服用西药心率减慢的同时,血压也下降,其他症状却无改善,自觉心悸,心前区有窒塞感,失眠多梦,情绪急躁,大便干燥,231次,形体偏瘦,神情激动,舌质淡尖红,苔薄白而干,脉细数无力。我用滋阴养心、安神法治疗,选用天王补心丹加减,4剂后症状消失,心率80/分左右,又21剂,服10余剂善后调治,停药后随访半年余,未见复发。

弟子:上述病案是否说明中医药对缓解窦性心动过速的自觉症状缓解很有帮助?

郭老:是的。窦性心动过速用β-受体阻滞剂虽可迅速减慢心率,但对自觉症状的缓解不很满意,而中医治疗常可收到较好效果。同样,中药对冠心病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的疗效。有一个冠心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女性患者,自觉心悸、心空、胸闷塞,心烦,气短乏力,时时太息,头晕失眠,形体偏瘦,精神欠佳,舌质淡有瘀点,苔薄白少津,脉细而无力。用炙甘草汤加味,服药6剂,脉率细数而有力,脉律正常,80/分,复查心电图,结果正常。再服用6剂善后。随访2年余,未见复发。

弟子:从患者的表现辨证选方,我们认为可以选用您的冠心病芪葛基本方,您为什么选用炙甘草汤?

郭老:炙甘草汤为仲景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方,现代研究认为,本方有减低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和恢复心脏传导的作用。这种情况我习用炙甘草汤,并以酸枣仁易麻仁更能养心安神;气虚甚者加黄芪,夹瘀者加丹参,偏气阴虚,虚阳浮亢者,去桂枝,加苦参或黄连,对改善症状效果较好。用冠心病芪葛基本方加太子参、麦冬、生地、炙甘草、苦参等也是可以的。

弟子:您在针对快速型脉象的心律失常时习惯选用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生脉散,其选用要点是怎样的?

郭老:对于快率型心律失常属虚而未衰之证,如果是阴血虚弱、心神失养突出者用天王补心丹加味;气血两虚、心失滋养者用炙甘草汤加味;气阴不足,兼心火亢盛者,用生脉散加生地、苦参或黄连之类。

弟子:切脉如何辨别釜沸脉与雀啄脉?有哪些临床意义?

郭老:釜沸脉,指脉率一息九至以上,脉位浮浅,脉形或大或小,脉势极弱稍按即无之象。雀啄脉,指脉率九至以上,脉位深沉在筋骨之间,脉形细微,脉势极弱,且久久而至,疾速三五下,如雀啄食之象。这两种脉象皆属气阴将尽、元气将脱之危候,也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阶段。

不过,釜沸脉与雀啄脉属气阴衰竭之热证,虾游脉与屋漏脉属气阳衰竭之寒证,属性不同,治疗有别。一个冠心病、心房颤动、左心衰竭的80岁女性患者,头晕,心悸,气短,时有心前区隐痛,腹胀痛,两腿足灼热难当,口燥咽干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3日未解,形体枯瘦而浮肿,面苍,神情萎靡,语音低微而断续,两足高度浮肿至膝以上,按之如泥,右胁下痞块(肝大),舌质光剥无苔少津而紫,脉呈雀啄之象。其病情危重,气阴衰竭,浊水停聚,瘀血阻滞,格阳于下(亦即少阴热化证之格阳证),有脱竭之势。治以益气滋阴、利水通津,辅以通下活血之法。方用生脉散加味,另水泡大黄服用,解便后停服。

用药6剂,舌光剥无苔而有津,脉数沉细而参伍不调,未见雀啄之象,大便通,小便逐日增多,浮肿全消,能在室内行走,仍头晕乏力,头前倾似无力支撑,一身枯槁如皮包骨状,这表明气阴回复,浊水消退,但病根未除、元气大伤,改用麦味地黄丸加参、芪治疗,调养善后,随访1月余,病情稳定。

弟子:用生脉散加了哪些药物呢?

郭老:我选用的药物是红参、五味子、麦冬、生地、黄芪、白术、泽泻、茯芩、车前子、丹参。浓煎,21剂,服6剂。其中,重用黄芪用量90g。黄芪在此不仅益气,还能利水消肿。据我的临证经验,黄芪益气一般要4060g,益气活血要用至6080g,用至80100g就有明显的益气利水消肿的功效,特别适用于心衰而见气虚血瘀水肿、尿少等症。

弟子:气阳衰可以出现格阳证,气阴衰也可以出现格阳证吗?为什么还要用大黄呢?

郭老:这个病案气阴衰之格阳证,原因是有浊水停聚之故。气阳衰之格阳证,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气阴衰之格阳证,救阴不在滋阴而在利小便,都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浊水停聚。阻碍气机升降,当此之时,使小便利则津液通,阴液自生,气化有源,含有以之义。而用大黄通下大肠积滞,意在改善胃肠瘀血状态,有利于气机升降,亦有以之义。

不过,对此种气阴衰惫而又有浊水、瘀血停滞,为本虚极而标实甚之证,仅仅通利化瘀,恐正气难支,若纯补气阴,又愈补愈滞,故当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力挽狂澜。

弟子:通过上面的讲授学习,心律失常的脉象可以反映寒热虚实之别,临证当辨证而治,不可重舌轻脉。郭老,您认为心律失常的基本病机是什么?应如何遣方用药?

郭老:心律失常的患者几乎都有心悸气短、脉无力等气虚症状,几乎都有心前区闷痛不适,舌质紫或有斑点,脉律不齐或涩等瘀血症状,故气虚血瘀是心律失常的共同病机。生脉散加黄芪、丹参,具有益气活血的良好功效,药性平和,不偏寒热,可用于各种心律失常。

现代药理研究可作借鉴:生脉散可使心肌兴奋性增高,不应期延长,自律性降低,且有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等作用;黄芪、丹参则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营养状态的作用。并发现某些药物有抗期前收缩、减慢心率等作用,可在辨证论治范围内选择应用,则效果更好。如能辨明其寒热虚实属性,酌加温凉补泄之药,又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弟子:为什么您常用黄芪、茯苓、白术、泽泻等利水药用于浊水停聚之心律失常?

郭老:脉象异常的心律失常而兼有浊水停聚之证的,我习用黄芪、茯苓、白术、泽泻等利水药,它们具有益气、利水的双重作用,即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又具利尿作用,单纯的用利尿药往往更伤气阴,耗伤正气,危及生命。这些药物同用最适于慢性心力衰竭之浮肿,这已是我的常用方法。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这些药物同用对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具有保护作用。

弟子: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优势在哪里?从脉象如何判断病势?

郭老: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在改善症状方面普遍效果显著,但对某些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等客观指标改善尚不满意,如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根据临床所见,某些虾游脉、屋漏脉、釜沸脉、雀啄脉以及经治疗不能改善的促脉、进行性加重的迟脉,多预后不良,而结、代、数、疾、涩脉一般预后良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