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2师转战西北后的生产工作

 兰州家长 2023-02-05 发布于甘肃

62师转战西北后的生产工作

作者:王仅 推荐:王皇义

文章图片1

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在华阴农场检查工作

六十二师1959年3月奉命转战西北后,继续全面、认真地贯彻执行打仗、生产、做群众工作的三大任务。拙文仅回忆该师自1959年起20年中的生产工作。

(一)

1959年3月,六十二师奉命从山西临汾地区开进甘南地区。当时,外有逼“债”的手段卡脖子,内遇严重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建设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师的主力在甘肃临夏进行必要准备之后开进甘南平叛,师司机训练队也奉命支援内蒙运输。留守在临夏的一八五团(欠二营),在执行维护安全、平叛预备队和紧张的战备训练的繁重任务中,仍坚持在驻地周围进行开荒种菜、养猪,大抓连队业余生产,力争改善生活。当年全团蔬菜按标准(人日2斤)自供率达三分之二。有的莲花白菜(即包心白)一棵重达10公斤。大多数连队每月宰杀肥猪一头,解决了标准外的自给。该团还开展增产节约运动,还以面点是节约炊事用煤,达到人日消耗不超过2两,节约了伙食开支。

1960年春,兰州军区张达志司令员来六十二师检查工作时,看到一八五团农副业生产和节约用煤的良好成绩非常高兴,当场予以肯定和表扬。当年4月,兰州军区后勤部组织全区部队、机关有关人员来一八五团参观并开现场会,推广该团连队生产、节约、改善生活的经验。来到西北地区,打响了生产、节约的第一炮,给全师指战员带来了搞好农副业生产的新的鼓舞,新的信心和干劲。

文章图片2

(二)

六十二师完成甘南平叛和在临夏维持社会稳定的任务后,于1961年奉命移驻甘肃平凉和宁夏固原、青铜峡地区,各团和师机关先后离开临夏地区。

在紧张的战备训练和支援地方建设的同时,师、团党委和后勤机关紧抓生产、节约不放,以减轻国家对部队供应的负担,并保障战备任务的需要。

除连队养猪、种蔬菜、腌制咸菜、生豆芽、做豆腐外,师又向当地政府交涉闲荒土地,统一规划,向各团下达农业生产任务。各团据此开办农场生产粮食,解决战士、干部吃饱、吃好问题。

宁夏多沙漠、碱滩地,川地良田较少,可谓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全师经当地政府批准,先后在万粮滩、宝家滩、高糜子湾、潮湖等地建立农场,每年抽连队从事农业生产。六十年代初,杜绍三师长、肖潮政委、徐洪学参谋长常带领后勤人员前往检查督导,蹲点就地指挥。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师、团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单产量总是上不去,虽然缓解了部队的生活困难,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师、团的库存。

1969年以前,全师生产兵力投入不少,总是得不到应有的产量,部队所需要的补助粮、油只能在低标准上徘徊。

文章图片3

(三)

1967年,陆军二十一军奉命进驻陕西,不久,六十二师奉命归还建制。1969年,二十一军首长鉴于六十二师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和紧张的战备形势,决定六十二师收拢部队,减少生产兵力,撤销分散经营、产量不高的农场,将其交予当地政府方便人民,在军华阴农场范围内划出一片可种闲地给六十二师,我们在二十一军农场临时编制内,成立了第四分场。

六十二师首长很快调配干部,成立机耕队,指派连队,在华阴健全第四分场的领导机构和劳动力量,实行农场独立经营、师统一管理的经营体制。

首任场长陈明远,政委宋向辉,后来继任的是陈克军、李兴仁等同志。第一年生产条件较差,他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战胜了无经验、机械少、兵力少等重重困难,付出了千辛万苦,耕种了部分荒地,到第二年夏收,果然收获80余万斤小麦。从此,挖河、修渠、筑堤,逐年扩大耕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到1978年,耕种近2万亩土地,年产小麦、油粮最高时近千万斤。

文章图片4

在那几年中,四分场平时只有1个机耕队、1个连担负耕地、修堤、修渠、排灌水等任务,收获农忙时节,师一般加派1个步兵营和一个汽车运输队或司机训练队前往协助。华阴农场地处著名的“八百里秦川”的东陲。是泾、渭水入黄(河)的冲积平原,气候宜人,风调雨顺,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属于关中产粮区。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成为三门峡水库的蓄水区,居民迁出,土地就闲置、荒芜了。我们四分场建立后,深知只要翻耕下种,就会得到较高产量的报酬。

四分场每年收获的粮食,除了按二十一军规定:10%左右由师用作补助粮和种籽,其余全部售给国家,收入用于农场扩大再生产。调回师的补助粮分配的标准是:官兵人日成品粮2两,每年每人分配小麦83斤(按出粉率85%折算)。另外,补助部队自宰猪的饲料粮(每1斤自产肉补1两成品粮)。还有,每团(师独立营、连)按人数拨给适当的机动粮,以解决个别主食超支的连队或特殊情况下的需要。这样一来,全师每人一年可分到100~110斤小麦,从而大大增加了连队伙食费收入,促进生活改善,增强了指战员的体质,保障了全师各项战备任务的完成。

文章图片5

六十二师有拥政爱民、生产节约的光荣传统,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可能就坚持业余农副业生产。单就进入西北地区的前20年来讲,这一点也是常抓不懈、坚定不移的。而且不论生产收入多少,总是全部用于解决部队生活与完成各项战备任务的需要上;不但较好地解决了部队的实际困难,而且通过生产劳动激发了指战员战胜困难的决心与信心,促进了官兵进取心与争胜心,特别是在指战员中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从六十二师抓生产的实践中可以说这是不容置疑的。

六十二师1968年以前,财、粮账面结余都是零,经过数年的努力,到1978年实现了粮食结余200万斤,现金结余200万元。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所属各团和连队的钱、粮结余,彻底扭转了以往经常超支的局面。

文章图片6

1979年。四分场产粮1300万斤,创造了总场10年来的最高记录。图为副场长贾仲友(前排左一)、政委沈琪(中)、生产股长李东良(右)等预测产量、喜望丰收的场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