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摄匆匆】桑梓之地,故乡情怀·高平书院

 岭言岭语 2023-02-06 发布于江苏
2月5日上午,学生报到的日子。为了能够使得第二天(正式第一天)的开学授课顺利、有效地开展,学校组织了全校教师在崇文路进行第一次的(大)集体备课。
我有幸参与了美术组的全部的流程,聆听了三位老师精彩的无生试讲,以及唐敏主任的精准、流畅、滔滔不绝的分析。其中,他也提及到了“蚕艺坊”随时随刻都能“接受参观、检查”等方面的事宜。
会议结束之后,我询问唐主任是否可以去参观、学习一番,得到肯定。他带着我一道,追上走在前方的尹白玲老师,来到了耳目一新的“蚕艺坊”(多年前我在另外的一处场所有过唯一的一次见识),很是吃惊:不单单是一个“蚕艺”的陈列、展示,涉及到艺术美学、手工制作、传统文化、课程融合(居然还有故事绘本的创作),等等,令我大开眼见。
我的内心不由地暗暗惊叹。








▲  照片拍摄、提供:唐敏
走在“蚕艺坊”里,您能了解到许多不曾见识到的“桑文化”,乃至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的文化,数不胜数,比如“蚕丝文化”“农耕文化”“绢织文化”“养殖文化”“绘本文化”……
我自己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如何表达满心的惊异、欢喜、敬意与羡慕,这是需要付出多少的思考策划、日夜操劳与缜密劳作,方才能“得到”如此的一个空间。
不过,“蚕艺坊”有实力相配,它曾获得国展,这是我不敢想象的一种荣耀。
“桑蚕文化”我未涉及太多,也没有多少知晓度,印象之中只留有小时候到外河的圩埂上去采桑叶,回来喂养蚕宝宝(那时就是一个玩耍的游戏,并未“蚕艺”)。更多的还有等到桑葚满枝头时,我们一股脑地将那矮矮的桑树上的果实一采而空,吃得满嘴都是绛紫绛紫的:知道的人知道我们是吃了桑葚,不知道的以为我们被偷吃东西挨了揍。
既然谈到了“桑植”,那就不能不提“梓树”。

1

2

2

3

▲  梓树一年四季的变化,照片拍摄:蒋岭
细心的您不知有没有发现:学校有“桑”,有“梓”。
对了,“桑梓之情”,这分明暗示是“故乡之地”,实小难道不是每一位莘莘学子的“故土”吗?无论您走多远,她一直在这里等候,为您祝福。她也是每一位在此工作的勤勉的师长们的“故乡”吗?无论您处何处,她一直在这里陪伴,为您呵护。
曾经看到跟“梓”有关的一段话,一直记在我随身记录本上,分享于此,作为共同的“桑梓”记忆——
古来一位木莫良于梓”,讲述的是“育人”。
书以'梓材’名篇”,讲述的是“教书”。
礼以'梓人’名匠”,讲述的是“德仁”。
宅旁喜植桑与梓,以为养生送死之具”,讲述的是“奉献”。
故迄今又以桑梓名故乡也”,讲述的是“忠诚”。
这就是“梓树”的品格,也是“桑梓之地”的忠告。我们有“桑”有“梓”,得之所幸:拥有了“故乡”的思念,“故土”的牵挂。
我相信:这也是“高平书院”所给予我们的“新宇立规,敦延名宿,朔望考校……今高平书院又适邻泽宫,世御谫劣于侍郎,无能为役,然欲垂永久之志则一也。前规可鉴,来哲嬗兴……”(清·凌世御《高平书院记》)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阅读推广人

蒋岭,少儿阅读及写作推广人代表作品有《一株向日葵》《气球宝贝》《夏日槐花》《心安是归处》《陪孩子一起走过小学》《疑案里的作文》《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一二年级“幽默”、“朱小团”系列等多部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