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月亮 人间有灯亮 ” 元宵佳节又至 那么今年的元宵节 你准备怎么过呢? 对常熟人来说, 过完元宵 才意味着新年的结束, 所以元宵节的仪式感 一定不能少, 必须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团 (没错,常熟人习惯管汤圆叫汤团或团圆) 才算圆满, 这也是温暖的“节日限定”。 为此小编特意问了下 常熟本地的老饕, 整理了一份私藏的“团圆清单”, 里面隐藏着不少老字号的身影喔。 走,一起去探探。 ![]() 提起常熟的老字号, 松盛绝对是种子选手之一。 元宵将至, 这里的生意又开始红火起来, 在不大的店面里有个小隔间, 阿姨们正动作麻利地做着团圆。 熟练地在糯米团上开个窝 然后把肉馅填进去, 揉搓滚圆定型之后, 再顺手将裹好的团圆 整齐地摆放在桌底的篮筐里。 老师傅告诉我们, 这两天他们几乎全天不歇, 早上六点开始包, 一直要做到下午五点, 最快的话一天可以包1000多个, 这效率也是杠杠滴! 虽然小编去的时候已是下午, 但前来购买生汤团的市民依然不少, 还有部分食客 索性直接在店里吃起来了。 店堂内, 沈师傅在灶头前忙碌着, 他介绍说这几天生意格外好, 传统手工汤团比较受欢迎, 一天最多可以卖掉几千个。 这里的汤团 有豆沙跟肉馅两种口味, 是老饕们都认可的常熟老味道。 踏进这里, 就能勾起小编儿时满满的回忆, 吃上一碗地道的汤团, 是常熟人舌尖上的温情。 ![]() 店名里只写了馄饨二字, 但这家老店的汤团同样出名。 古老的街巷,古旧的店面, 这家老店传承着 市民们一代又一代的记忆。 一碗绉纱馄饨、两只肉心汤团, 是属于常熟的古早味。 午后时分,阳光正好, 老常熟们纷纷来这里采购汤团, 小小的店铺 瞬间变得热络起来, 店主和食客们寒暄几句, 顺手就熟练地将汤团打包好 放到他们手里。 汤团是手工包出来的, 每一颗都蕴藏着店家 对传统手艺的热爱与坚守, 当然还有他们的“独门秘籍”。 这家的汤团现包现卖, 顾客随到随买。 馅料手法都很走心, 没有任何花哨的包装, 赢在实实在在的美味。 ![]() 这家店的汤团 被疯狂安利必须打卡, 据说里面的师傅 都是从老字号出来的。 ![]() 小编慕名而至, 店内的陆阿姨正卖力地做着汤团, 她说自己的手艺 是从老辈手里传承下来的, 是大家熟悉的老配方、老味道。 陆阿姨家的汤团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独家印记, 在饱满的糯米粉皮上 留着捏制过程中的手指痕迹, 乍一看, 这汤团有点像手工馒头。 圆形的汤团是肉馅, 枣核形的则是豆沙枣泥馅。 陆阿姨说原料都是她认真挑选的, 就为保证口感正宗 。 元宵节快到了, 店里的生意也格外忙碌, 每天做多少、卖多少汤团 她都记不清了, 只知道来的都是老主顾, 不少都是直接打包生汤团回家 为元宵节做准备。 店面不大, 但店里的一些小细节 都依稀保留着传统的味道。 穿过车水马龙, 舌尖上的味蕾还是渴望得到 一份始终不变的情怀味道。 ![]() 这么多年过去了 汤圆这种传统的食物 似乎也在与时俱进 日前 “物语常熟”联合常熟博物馆、 百年老店王四酒家 推出了跨界联名汤圆礼盒。 谁也没想到, “文创+汤圆” 将传统美食和历史文化相结合, 汤圆也完成了一次小进阶。 这份礼盒的特别之处在于 它的腰封图案, 取自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 临仿仇英的《汉宫春晓图》。 描绘的是初春时节 汉代宫闱之中的日常生活场景, 画面精细流畅, 人物神采生动, 与元宵节的时节相符, 表达市民节日里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风徐徐(摄影) 如今的汤圆 已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模样, 变得更有味道、更有文化。 但我们最爱的还是 “妈妈的味道”, 元宵节别忘了吃碗汤圆, 那不仅是一份美味, 更是团圆的幸福。 融媒编辑 | 杨婧 图片 | 张轩硕、丁铭心、张谞、陆彬 责任编辑 | 王潇彬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