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老城区06:收留老字号

 卧竹轩主 2023-02-07 发布于江苏

城市是不同年代的建筑和文化叠加在一起的作品。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曾拥有上千家老字号,如马祥兴菜馆、奇芳阁菜馆、永和园、刘长兴、绿柳居、老广东餐馆、福昌饭店、老万宝银楼、金陵春餐饮、金春锅贴店、四川酒家、韩复兴、宝庆楼首饰、吴良材眼镜、科巷菜场……等,遍及餐饮、零售、食品、医药、服装、民间工艺品、居民服务等众多行业。

其中年代最长的是原先在鼓楼的清真菜馆马祥兴,开了177年,横跨三个世纪,老南京人都吃过。

后来在城市改造中,这些老字号难免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截止2020年,正式认定的老字号仅有93家,存活下来的尚不足1/10,可以说损失惨重。

文化自信心

之所以拆除这些“老字号”,是因为有人嫌它们土气。这就像穿老布鞋一样,越是暴发户土豪越怕土,越是小地方来到大城市的人越不敢土。有些小乡城镇的女孩特别爱穿恨天高,就是怕别人说自己不时髦。而真正不自卑的女士,偏偏不惧怕老“土”装束,穿上绣花布鞋,反而更显高冷派头!

老字号店铺也是,靠的不是外表而是神韵,是文化。由一些缺乏历史文化知识的人来设计城市建设,必然发生审美错位。

这些老字号价格亲民,接地气,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还传承着极为珍贵的工匠精神。

从2014年至今,南京每两年开展一次“南京老字号”申报认定工作,积极推动“老字号”的薪火相传。比如被挽留下来的大华大戏院,重新修缮开放时,那叫一个令人开心欢乐!

挽住老字号

为了尽力挽回老字号,政府和社会团体开始出面协调。有的汇集到老门东、熙南里等新建的历史街区来重打锣鼓另开张。

老门东还特地建了“老字号博物馆”。

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老字号离开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人气难聚。甚至有些不可挽回,一去不复返了。痛定思痛,南京在失去众多老字号之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往后的城市更新中,逐步改变了动不动就把老字号“易址新建”的做法。

也有动员社会力量保存老字号的做法。比如古南都集团收购了绿柳居菜馆、马祥兴菜馆、四川酒家、江苏酒家、永和园酒楼、老广东菜馆、六华春菜馆等几个享有“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字号餐饮。虽然已经不完全是童年的味道,但毕竟有了继续经营下去的着落。

古南京城的中轴线曾在太平南路一线,这一带的商铺老字号就尽量原地保护不动迁。地铁3号线的站台,为了给太平南路上的“绿柳居”留址,主动让道建设。

当然,也有一些老字号无法保留原址,或在前期城改中错拆了。有的老字号是经营不善,观念落后,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比如胜利电影院旁边的百花剧场,我有生以来唯一的一次小剧场话剧就是在那里欣赏的,如今与胜利电影院一起拆了。拆它们的德基广场不好意思,把胜利电影院的门脸贴在幕墙上,可百花剧场尸骨不存,连个羽毛也不剩。

难留的老味

不可否认,有的老字号重新开张后大不如前。比如建于1946 年的南京三六九面馆,原址在新街口汉中路2号,即现在的金陵饭店。以经营江浙风味小吃为主,荟萃了南北各种点心。抗日期间曾随民国政府西迁至重庆又迁回南京。张恨水的《纸醉金迷》一书中多次提到它。

1978 年因建设金陵饭店而拆迁至山西路广场,后又因山西路改造,又迁往中央路上,目前进驻湖南路狮子桥。它曾为南京餐饮业培养出包括特级厨师、点心师和服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有人请“三六九”退休的老店员去新开的店去赏光,可去了后一尝,说是老味道“品不出来了”。

还有一些正宗的老味道没留住,反倒给了假冒伪劣者钻空子的机会。需要警惕的是,有人打着复兴老字号的名义,挂羊头卖狗肉欺骗消费者。这是一种更恶劣的毁坏老字号名声的罪恶行径!比如遍地开花的“七家湾“,虽都说是老字号,但真假难辨。

新旧的融合

还有一些南京人熟悉的景观,虽不是老字号,但人们对它们有类似的情怀。比如人行天桥。南京市主城区原有29座。在城市改造中大多被拆除,所剩无几。

有几座桥在南京人心目中已经成了标志性形象,拆除后很让人感到不爽。比如太平北路天桥,2011年因建地铁3号线被拆除,引发很多人的不满情绪。由此于2017年复建启用,以新的面貌重回南京人的视野。

类似的还有洪武路老天桥,于2016年3月拆除,也引发一场争论。之后秦淮区决定在原地重建,新天桥于2018年5月1日正式开通。不仅高度和承重量都有所提高,还加装了电动扶手梯。以其美观的外表和观景功能提档升级,成了新的城市景观,也成了青春一族新的打卡地。

这些人行天桥的重建给了老字号一个启示:继承传统不能因循守旧,也要与时俱进。在传承古老技艺时,也要有所创新,增加活力和竞争力

如何融合传统与现代,确实是个很大的难题。好在人们的文保意识大大提高,留存大家心爱的“老字号”已经形成共识。有了思想和观念基础,再难也会有办法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