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三分钟教你学会“春捂”的正确方法

 阿弥陀佛cq1zp7 2023-02-08 发布于浙江
过完年,一转眼就进入了春天,身边的绿色又多了起来,天气也越来越暖和,小编又想起了那句“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俗语。

但是这几天也看到一个热搜:“#春捂秋冻有没有科学依据#”

图片

首先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春捂秋冻是经过了几千年检验的,老祖宗经过不知多少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是肯定有效果的。
那么,为什么要“春捂”呢?有什么道理?
下面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下原因吧~
图片
为什么古人倡导“春捂”
春天,在体内蕴藏了一冬天的阳气开始向外生发,身体开始感到温暖了,天气一热,就容易感到周身暖,容易出汗。
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
从中医角度讲,春捂就是为了养阳,就是为了春天的生发。当春天天气转暖,毛孔就开始张开了,这在中医来讲属于卫外之气的一部分。和冬天相比,这个时候皮肤开合不像冬天那样紧,这样也便于阳气的生发。之所以不要急着减衣,是要通过捂,给皮肤一个温暖的提示,催促它和外界温度“同呼吸”。
但是,春天毕竟是一个寒热交替的季节,昼夜温差较大。有的人觉得中午暖和,就减少了衣服,到了晚上,又觉得冷,很容易被冻到,所以老话说,要“春捂”。
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的减衣服。
图片
孩子尤其不能过度“春捂”
虽然我们提倡“春捂”,但太教条了也不行。比如孩子好动,就不适合捂的太严实,如果全天都捂着,中午较热,捂出了汗反而更易感冒。因为小孩子是稚阳之体,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所以,这个捂是有尺度的,对孩子尤其如此。很多人给孩子穿得很多,孩子一活动,都是汗,稍微一受风,能不感冒吗?
小编的建议是:“春捂”要灵活掌握,可以多备件衣服,中午热了,脱下;早晚凉了,穿上。随温度调整,别太教条。
四个部位要捂好
春捂秋冻有一定的道理,对于老年人和体质弱的人们,季节交替时不妨捂一捂,多穿衣物,晚上不要踢被子,注意防病。
1、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2、双脚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3、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4、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春捂要怎么捂才对?
1、把握时机捂
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是春捂最佳时机。因为许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
2、“8、15”原则
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把握“8、15”原则。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一捂了。而15℃则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以避免上火,血压升高。
3、需要捂多久
气温回冷增加的衣物,在气温回升后也不能立即就脱掉,最好是再捂两三天左右,如果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
4、在家怎么捂
在太阳出来后或中午气温有所回升时开窗。春季里如果气温比较低,还是应该注意保暖,使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同时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或者两条薄被,不然,睡觉的时候也是很容易感冒的。但是最好不要穿较厚的睡衣睡觉,或者被子盖得过厚,因为如果捂得太热了然而踢被子而着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