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虚空济 2023-02-09 发布于山东

八佾篇第三12-14

⑫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⑬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⑭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如在,指的是祭祖的时候,仿佛祖先就在我们的面前一样,祭神如神在,祭神又包含了祭祀天地、祭祀鬼神,我们祭祀天地,祭祀神明的时候,仿佛神明就在我们的面前。

祭祖如祖在,其中体现的是一个孝字,事死如事生。给祖上做事情,虽然他已经去世,但是就好像生前是一样的,体现的是一个孝字,孝在其中。祭神如神在,体现的是一个敬字,敬在其中。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如果祭祀这件事情,我没有亲自去参与,如同不祭,和没有去祭祀是一样的。我们延伸到现在,比如说,我们在祭祖的时候,自己没有回去,和别人讲了一下,说你帮我祭拜一下,孔子说了,我自己没有参与祭祀,如同不祭是一样的。

去拜圣贤、拜神明,我们说,我没有时间去,你帮我祭拜一下,祈祈福,孔子说了,如同不祭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并没有敬在其中。

我们再来延伸这句话,有很多的用途。比如说,朋友开业,我没有去,我随了礼,说我虽然不能去,同样的祝福给到你;有朋友结婚,我去不了,我说祝福给到你,这个时候孔夫子说了,如同不去是一样的。为什么?这其中缺少了一个诚字,没有诚心诚意。

从这段话,我们延伸内在的三个字,一个孝字,一个敬字,一个诚字,这都是内在的。我们现在八佾篇正在讲礼,但是每句话讲给我们的道理,却都是在讲内在的。礼都是外用的,当我们内在有孝,行为自然就合乎礼;当我们内在有敬,行为自然就合乎礼;当我们内在有诚,行为自然就合乎礼。

我们再来延伸,看看如何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去应用。比如说在工作当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工作不积极,你看到的外在的表现是工作不积极,实则是内在缺少敬,对这份工作并没有敬畏之心,对这份工作并没有诚意,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工作不积极。

比如说有的人去做骗人的事情,去骗取他人的钱财,这是外在的表现,内在是因为缺少仁爱之心,缺少仁德。如果一个内在有仁德的人,是不忍心去骗取他人钱财的,是不忍心去伤害他人的。

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外在的体现,表现出来的,实则都是内在的缺失,当我们内在缺少了孝,内在缺少了敬,内在缺少了诚,内在缺少了仁,这个时候我们外在,就会表现出来很多越礼的事情,越礼的行为,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或者对工作的不努力、不积极,对他人的不友好,都是因为我们内在的缺失。

整个再来看八佾篇,每一句话都在告诉我们,内在修养的重要性,都在告诉我们文化的重要性。比如说一个人说话带脏字,辱骂他人行为是粗鲁的,这个时候我们通常怎么讲,这个人没有文化,没有素质。

他的行为是很野蛮的,很粗俗的,这就是因为内在没有修养,所以我们说这个人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可是一个人文质彬彬,讲出来的话总是有益于他人的,总是去帮助他人的,我们就说这个人很有道德,很有修养。

所以通过一个人外在的表现,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个人内在的缺失,正是因为内在的缺失,才会有外在的越礼和越法的行为出现。所以要想改变一个人的外在,是不断地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内在的文化,提升自己内在的仁、义、道、德,提升自己内在的诚、敬、信、孝,如此,我们才可以改变外在的行为。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王孙贾,卫国的权臣,他问了孔子一句话,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我们先讲奥,奥指的是一个房子的西南角,以前的房子是坐北朝南,门靠在东方,西南角,就成为了一个最隐秘的角落,通常这个角落,都是用来供奉神位,或者用来祭祀的时候所用的,这个位置代表的是一种尊贵。

“宁媚于灶”,灶是灶神的意思,以前是供奉五祀的,就是五位家神,一位是门神,对开的,双开的为门,上面贴的守护的神,我们都管他叫做门神。第二个是户神,双开的为门,单开的为户。第三个叫灶神,第四个井神,第五个中溜神,中溜神指的就是土地,我们说供奉的土地公公,就是中溜神。

这里的灶,引申出来的含义,是当时有权贵的外臣,媚,就是谄媚讨好的意思。

王孙贾明知道这两句话的意思,但是却来问孔夫子,其实是有含义的,在说什么呢?

与其去讨好和谄媚那些权贵,不如讨好像我这样有权力的人。来问孔子,何谓也?什么意思?孔子接下来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说不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合天道的,不合于仁,不合于道,不合于德,不合于礼,这就是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我对谁谄媚和讨好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没有作用。那么孔夫子言下之意在说,我也不会谄媚于你,不会讨好于你,我也不会讨好和谄媚那些尊贵之人。

我们再来讲一下这件事情的背景,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对孔子还是以礼相待的,卫灵公有一位夫人叫做南子,是一位绝色女子,但是南子生性淫乱,和他人私通,并且把持朝政。

有一次孔夫子就去见了南子,因为这件事情,子路也非常地不满。当孔夫子见完南子以后,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孙贾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在说,与其谄媚讨好卫灵公和南子,还不如讨好我来的更直接,或许我可以给你谋个一官半职,这个时候,孔夫子说了,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如果我自己是获罪于天的,是不合天道的、是不合仁义、不合道德、不合礼法的,我祈祷谁都没有任何意义。言下之意,我谁都不会去谄媚,不会去讨好。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因为卫灵公对孔子是以礼相待,那么孔子去见卫灵公也好,去见南子也好,自然也是以礼相待,并没有任何谄媚,和讨好的意思,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去谄媚呢?有所企图。

一个君子风范的人,是无所争,无所图的,又何须谄媚讨好于人呢?

我们听到这里,要懂得来思考的,到了我们当今时代和社会也是一样的,有的人说我的性格很固执,我自己只要操守正道就可以了,我不需要和他人打交道,不是这样的。这里面我们一定要掌握好一个度,谄媚和讨好是一回事,我们以礼和他人相交,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做事情不需要谄媚和讨好任何人,但是不代表我们不以礼和他人相交,说领导找我们谈话,难道因为我们心中有不满,就不去了吗?难道我们不认可这个人,我们就不去了吗?不是这样的,我们一定是以礼相交的,君子和而不同,我是为了和谐,但是绝不与你同流合污。

我们和朋友相交也是一样的,和客户的交往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可能不会和你一样,因为你的行为,和你的价值观,我并不认同,但是不代表我不要以礼与你相交,这是两回事。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取一端,不能走极端,说我不认可这个人,我连话都不和他讲,这个也是不对的,这也不符合儒家所讲的中和之道。后来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因为他发现卫灵公虽然对他是以礼相待的,但是卫灵公好色大过于好德。因此《论语》有一句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暗指的就是卫灵公。

通过这段话,我们看背后的含义。虽然卫灵公无道,南子把持朝政,但是孔夫子依然是以礼相待的,只不过和而不同,我不赞同你的价值观,我不赞同你的思想,我不会为你去做事情,但是不影响我对你是以礼相交的,我觉得不合适,我就离开了这里。

所以我们到了现在,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一样,我们不能走极端,我们内在是要有仁的,不违天道,不能获罪于天。但是我们的外在是要有礼的,要以礼相待的,以礼和他人相交,如此,内外相结合,才是一个中正的君子之风范。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监于二代,周:指的周朝;监:就是借鉴、参照的意思;二代是指的夏朝和商朝,有了夏朝,有了商朝,然后到了周朝。所以周朝的文化,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借鉴和参照夏朝、商朝所形成的。

“郁郁乎文哉。”文,指的是文化和文明,郁郁乎,形容很茂盛、很丰富的样子。

周朝沿袭了夏朝、商朝的文化、文明、礼乐,周公加以完善和修改,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形成了完备的礼仪制度,所以叫郁郁乎文哉,非常地丰富和茂盛。

“吾从周。”所以我是遵从周礼,遵从周朝的文化。孔夫子的一生都在遵从、推崇周礼,由此可以知道,孔夫子对于文化的重视,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对于礼乐制度的重视和推崇。因为到了孔子这个时代,已经开始礼崩乐坏,所以孔子一直不停地去推崇周公,也就是西周时期所定的周礼。

礼崩乐坏,大道即隐,失其秩序,天下大乱,当礼崩乐坏的时候,大道就开始隐了,开始失去了秩序,没有了礼乐的约束,人们开始不遵从周礼,自然秩序就会开始变得混乱。

所以春秋和战国时期,是非常乱的,那个时候的礼乐,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法律,当人们没有了礼乐的约束,开始不遵礼,这个时候势必会失去秩序,所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都已经各失其位,天下必然大乱,那么受苦的还是黎民百姓。

所以孔夫子的一生都在推崇周礼,为的就是维持好人伦的秩序,不至于天下大乱,可是依然会出现了礼崩乐坏,所以孔夫子一直在说周礼的重要性。

到了我们今天也是一样的,我们依然要去重视文化、重视传承、重视礼乐、重视法律,如果人人不遵守礼,如果人人内在失去了道德修养,势必还是要失去秩序,导致社会混乱的。

那我们再来延伸一下,在一个企业当中不是如此吗?我们在一个家庭环境当中不是如此吗?如果在一个企业当中没有了礼、没有了法,没有了公司的规定,如果内在都缺少了仁德,公司的秩序会不会乱呢?会不会出问题呢?

我们去观察一个企业,当人人都不守规则,不守礼的时候,做事情都是互相顶撞、互相争吵、互相抱怨的时候,人人外在是不守礼的,内在对工作没有了诚意、没有了敬畏,彼此都没有了仁爱之心,上不好仁,下不好义,我们表现出来的又失去了礼,没有了分寸,没有了规矩,这个公司也就面临着结束,必然会走下坡路的,一定是一片混乱。

在一个家庭当中不是一样的吗?我们在一个家庭当中,如果互相彼此没有了爱,没有了感情,彼此的相处也没有了礼,说话都是争吵、都是抱怨,一个家庭离结束也就不远了。

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道理,我们内心有仁德,外在有礼,是在维系着某种秩序,这种秩序一旦被打乱,任何一个环境就会开始乱。乱,接下来就意味着这件事情结束了。

一个朝代当天下大乱的时候,这个朝代就结束了;一个企业的内部,如果乱了,这个企业就意味着结束了;一个家庭,如果每个成员之间都乱了,也就是意味着结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