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简讲书法:九级真书篇17

 烟水散人 2023-02-10 发布于江西

L9-17真书的技法9

3.5 节点和「九用」

在张旭系统中,用笔技法中只有九种,称为「九用」,所有的大圈和小圈,都是这九种方法写出来的。读帖时看见节点,就要想一想作者用了「九用」哪一法,可能只用到一种技法,也可能用到两种,甚至更多。

我看QQ群组中,经常有人提问,某个节点应该怎么写,我记录了一些同学的疑问,今天解释一部分。《玉堂禁经》记录的「九用」,次序有些乱,我来把它们整理一下,按性质分组。

﹝1﹞往下的动作:驭锋和蹲锋

  • 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一」、「乙」等用之。

「九用」之三「驭锋」和之四「蹲锋」,这两个是一组,都是笔心向下的动作。所不同的是,驭锋这动作,笔心是从空中「直撞」纸面,蹲锋不同,笔心已经在纸上,下蹲以压弯笔心,犹如人屈膝。这两种用笔是否都会产生节点呢?《玉堂禁经》「蹲锋」讲得比较明确,「缓毫蹲节」这四个字,明确地说「蹲」制造节点,技巧是慢一点下蹲,轻重有准,太重笔锋会散。

对驭锋只讲了「有点连物则名暗筑」,垂直下纸会「有点」,这一点是不是节点?

有同学提出,为什么驭锋「直撞」纸面纸面是一个节点?笔心运动方向往下,得到A点,此时没有行笔,无需调锋,所以不是节点。就像国画中远处树叶的画法,只需用笔尖击打,得到一个个圆点,这些树叶不是调锋点,自然不是节点。

什么时候A点变成调锋点呢?笔尖撞入纸面后,是要行笔的,如写一横,起笔之后向右行笔,这就改变方向了。依照刘熙载定义:「换笔心即换向」,只要你一行笔,A就成为一个节点。纯粹的尖锋线起笔,这个节点非常小。

《阴符经》78行第二个字「道」,右旁长横是尖锋线,请注意它起笔时有个黑点,这是驭锋撞纸的痕迹。通常下纸后尖锋不动,把笔心来回摇一下,把尖锋「咬」实纸面,然后沉着地换向行笔。做了这种「咬」的动作。这一点会变大,颜色会变深。正锋下笔,这是五号位,得到一点,然后换向,用数字表示是5-3。

12行第三个「道」字,右旁长横同样是尖锋线,这次起笔节点比较大了,下纸用侧锋一分笔,也就是下蹲,把笔心压弯到一分笔接触纸面,然后换向,这是9-3两面换。跟7802「道」长横5-3起笔相比,换向手腕动作差不多,所不同的,只是笔尖运动和侧锋运动之分。

起笔两面换这技巧,《阴符经》有一招很有个性,你看这「明」字,右旁钩努势起笔,普通是9-6两面换,如「永」字八法中间这一势,而《阴符经》用6-3,结果画出一个弧形。

类似的起笔,如8803「有」字,9003「子」字,长横起笔都是先点,而后以一个弧形向上转出。各位留心学一学,可以增加一种起笔方式。

《阴符经》5502「师」字,左边的横起笔用1-6,相当罕见。右旁的横起笔中线是9-3,等于写「永」字八法一策,然后转向六号位行笔,所以箭头所指处还有一个暗节点。整个起笔动作应该到一策结束,可视为一个复合大节点,包括9和3两个动作。

《阴符经》1701「杀」字,箭头所指处是不是驭锋起笔?不像,驭锋起笔没有这样大,除非你的毛笔特别大。这应该是蚕头起笔,蚕头是两圈起笔,隶书中很多,但反时针两圈等于顺时针一圈,所以一圈起笔是蚕头的简化,蚕头倒笔书。

《阴符经》的起笔,除了两面换之外,还有三面换、四面换等等,变化很多。有个别地方看不清楚怎么办?举例来说这个「有」字,起笔处纸张损坏了一块,原来纸上有没有墨呢?或说有,或说无,这种讨论恐怕永远没有结论,就目前所见而言,当是一个三面换。《阴符经》有五个「有」字,其中4204这个「有」,起笔也用了三面换,和0502波势方向不一样。波势方向一样的可见8302「矣」长横,画出中线,可以看到和0502长横完全相同。

小结一下,现在我在讲节点,线条第一个节点就在起笔处。笔心直下起笔,只有驭锋一法。侧下用蹲锋,然后换面,方法就多了,箭头所指有5-3,9-3,6-3,1-6,3-9-6,形成形状各异的节点。当然,《阴符经》还有其他起笔方法,如四面换之类。古人说善用笔者八面出锋,看这些起笔确是这样。这只是一横的起笔举例,不包括竖撇捺等笔画,你也可以自己做些研究,统计一下,大有好处。

我说过,临帖大圈要和字帖一样,小圈可以不同,两面换没有写好,可以变成三面、四面换,诸如此类。种种起笔,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活用,其中的关键,只有一个字,就是「熟」,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把前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

﹝2﹞行笔动作:趯锋和挫笔。

  • 七曰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

无论你怎样用笔,笔心状态只有两种情况,一直一弯。所谓笔心直用,指使用笔心的尖顶,得到尖锋线。尖锋行笔时,纸面的摩擦力会把尖锋拉住,使笔心略呈弓形,但这不是我们主动的动作,我们会时时衄锋,以扶直笔心。使用笔心的侧面得到侧锋线,这是弯曲笔心而用之。

四根线

尖锋线又称骨线,瘦而见骨;侧锋线又称肉线,肥则多肉。随笔心弯曲度大小,肉线有一二三分之别,侧锋线三种,加上尖锋一种,总共四种,四种情况的分别,其实就是笔心的弯曲度不同。相比之下,尖锋线比较难写,更须多加练习。

《阴符经》骨肉相济,经常使用尖锋线,有意学习尖锋线的话,应该多临写这本字帖。智永《千字文》多用侧锋,王壮弘先生谓之丰腴妩媚。这是就大体而言的,实际上智永作品也会使用尖锋线。

智永《真草千字文》

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虞」字、「章」字,就用到了尖锋线,智永只是比《阴符经》少用而已。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一枝毛笔在手,应该能熟练变换从尖锋线到侧锋三分线粗细不同的线条,有这样的本领,可谓用尽一枝毛笔的性能。

现在有个问题是,无论你写尖锋线还是侧锋线,是不是只要行笔,就会产生节点?不一定。如果有这么一根线,遮住两头起笔和收笔部分,中间是行笔部分,画出中线是一条直线,既没有改变方向,也没有做过任何调锋动作,无须动手腕,那这根线中就没有节点。这是平拖线条,平拖线条表现力较差。

《阴符经》3003

避免平拖的方法,是摇腕运笔,手腕一摇,线条就呈现出波动,活泼生动。手腕一摇,意味着方向有变动,于是就产生一个节点,连续摇动,就得到一连串的节点。7805这个「天」字两横,平实滞重,不如3003。

注意有些笔画看起来好像一条直线,其实也是摇腕写出来的,如《阴符经》8801最后一竖。我们学过衮笔势,颜真卿喻为屋漏痕,当衮笔势的波动逐步减小,就可以用来写一竖,手腕微微摇动而下,比一滑而下更稳定,墨色更深。这样用笔,自然有很多暗节点。

《阴符经》7402

有同学问:「7402『奇』字,中间长横起笔很细,然后变粗,大约一半之后又变细,收笔又加粗,这是不是摇腕行笔的效果?」是。这条线从起笔开始,右左右左,来回两次,可分为四段,三个节点。手腕从右改到左,带来向下的压力,所以就会变得粗一些。

《阴符经》0605

同学又问:「0605『贼』字右旁第一横,开始很细,不断变粗,说明手腕一路下蹲加压,是否从头到尾都是节点?」这问题很好,下蹲是会产生节点的。我们把这笔画的中线画出来,就会发现基本上是平直的。

所以,遇到行笔部分逐渐下蹲加粗的情况,先把中线画出来,如果从头到尾保持方向不变,而且除了下蹲没有做过其他调锋动作,则逐渐下蹲产生的只是一系列暗节点。如果行笔过程中改变过方向,只需标示出变动手腕的那一点。这跟上一课讲到整根弧线上都是暗节点,只需按照手腕摇动来标示关键一点即可。

还有一个问题,尖锋线非常细,《阴符经》中有些尖锋线,中间似乎断了一截,要不要补起来?尖锋线断裂,或是因为年代久远,纸面掉了一层所致,或是书写时摇腕动作过大,导致尖锋短暂离开纸面,读帖时要看清楚,但绝对不要去补笔。

草书中的牵丝,指示上一笔和下一笔之间的联系,摇腕时笔尖稍稍高了一点,就会断开,如智永《真草千字文》这几个草字,牵丝就是断的。这种断开,前人称为「笔断意连」,并非缺点。千万不要补笔,任其自然是上上策,补笔是下下策,无论你怎样补,总不自然,往往弄巧成拙。

草书牵丝是虚笔,我前举的《阴符经》几个字,它们的尖锋线是实笔,这是二者本质的不同。如果你摇腕写尖锋线,出现了断开的情况,也不要补。《阴符经》「知」字,把下面的撇,起笔补在断开处,这才是聪明的方法,《阴符经》有五个「知」字,就这个字的撇起笔最高,恐非偶然。

下一课继续,谢谢。

本节要点:

  • 3.5,节点和「九用」。
  • ﹝1﹞往下的动作:驭锋和蹲锋。
  • ﹝2﹞行笔动作:趯锋和挫笔。

复习思考:

  • 米芾说:「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阳询〕、虞〔世南〕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批评非常严厉。
  • 所谓「匀」,就是均匀。我找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昌」字和《阴符经》对比,可知米芾之意。请你也找一个字来作对比,看看什麽叫用笔均匀。
  • 《阴符经》「奇」字箭头所指这一点,是不是墨多渗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