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看《一级恐惧》 识别“多重人格”

 纯洁的人性 2023-02-11 发布于江苏


近日观看影片《一级恐惧》,故事梗概是:大主教罗森惨死家中,疑犯艾伦当场被捕,律师马丁·魏尔自愿经办此案,发现艾伦精神异常。原来,艾伦童年受虐,被罗主教逼迫拍性爱录像,多重人格分裂,转变为另一身份“洛伊”,愤而砍杀主教。艾伦被判定无罪,送入精神病院治疗。最后,艾伦不经意暴露了,他没有精神病,其高超演技瞒过了所有的人。影片情节跌宕,演员表现不俗,艾伦的扮演者爱德华·诺顿凭此角色获得1997年“金球奖最佳男配角”等多项大奖。

多重人格,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在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中称为“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属癔症;在ICD-10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属分离(转换)性障碍, 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定义为该病症的国际统一正式名称。

多重人格是电影最爱使用的心理学元素之一,远的有经典名作《搏击俱乐部》、《三面夏娃》、《精神病人》,近期的有《致命ID》、《黑天鹅》等多部影片。《搏击俱乐部》的男主角杰克是个神经质,懦弱,是靠着参加各种团体治疗才能睡得着觉的死上班族;不过他的另一个人格——大帅哥“泰勒”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不但用别人抽脂抽出来的脂肪做肥皂、在小朋友看的电影中插入色情画面,更酷的是他很能打,也很有煽动力,简直就是偶像级的人物。多重人格患者一般至少会有2个人格,比如《搏击俱乐部》中的泰勒和杰克,有的会有三个,比如《三面夏娃》中的三重人格。《三面夏娃》故事原型Chris Costner Sizemore因为头疼难忍去看心理医生,结果意外发现其另外的人格。Chris Costner Sizemore痊愈后写了两本自传体小说,成为21世纪街知巷闻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

在现实中多重人格案例还有不少报道,48岁的英国单身母亲Kim Noble 由于小时候受到过虐待,从小就患上了“多重人格分裂症”,她身上最多时候曾经拥有20个不同的“人格”,后来渐渐减少并稳定在12个左右。2005年,Noble开始学习绘画,没有想到,体内的12个“人格”竟然个个都是天才画家,而且每个“人格”的绘画风格都毫不相同,有的画风忧郁,有的画风明朗,有的擅长抽象画,甚至还有一个喜欢雕刻。10个月后,Noble 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画展,展出了她体内12个“画家”创作出来的不同画作。她身上的12名“画家”在4年中创作出了200多幅画风各异的作品,在欧洲各国的艺术馆中举行了27次画展,其作品在艺术鉴赏界赢得了一片喝彩声,并被越来越多的艺术鉴赏家高价购买和收藏。

目前,世界上最有名的多重人格患者莫过于比利·米利根。他1955年生于迈阿密,1977年因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犯下三宗强奸罪被警方逮捕,在审讯过程中,比利被诊断为罕见的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经过医生的反复评估,发现比利体内的分裂人格多达24个之多,因此被判无罪,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因为多重人格免除刑罚的重罪犯。这个案件受到高度关注,故事被改编成小说,拍成电影《24个比利》。

多重人格障碍并不常见,在1979年以前,北美能够查到记录的案例不超过200个,1999年增长到3万个以上。我国鲜有报道。多重人格的产生与童年创伤有密切相关,尤其是性侵害。多重人格的判断,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 DSM-Ⅳ分离性障碍( 修订版) 的结构性临床访谈,这个访谈共有277个题目,来评定五种分离的症状:遗忘、人格解体、现实感丧失、身份认同混乱和身份交替。还需要了解当事人的过去的个人经历,有没有遇到什么大事啊。另一种是分离性障碍访谈表,132个答是或否的题目。看来,要确诊一个人真的有分离性身份认同障碍,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在正常情况下意识到的自己叫“主要人格”,其他亚人格叫“替代人格”。各个亚人格各自独立、彼此分开,一种人格出现,其他人格就自动退场,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主要人格占优势,人的行为也就由占优势的人格“值班”、控制,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状态”。究竟由哪种人格来支配,完全遵循“哪种人格最适应当时的环境和需要,就启动和出现哪种人格”的原则。这实际上就是适者生存法则的心理学翻版。如果我们用“变色龙”或者“变形虫”来理解多重人格,也许会更形象、更直观。比如,用比较自信的人格,去应付具有竞争性的环境;用脆弱、神经衰弱的人格去赢得同情、获取依赖;用画家和艺术家的人格和身份,去应付上层社会。其实,多重人格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频繁地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努力。


多重人格障碍尚无有效治疗的药物,现在多采用格式塔疗法、精神分析法、支持疗法等治疗手段,这些疗法都离不开家人、朋友、同事等长期而耐心的配合。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将后继的人格返回到最初的主体人格,通过宣泄方法把主体人格“诱导回来”,让其对原先无法接受的愤怒、不满、冲动等承担责任。目前发现,催眠分析要比经典的精神分析更具疗效,当然,治疗时尤应避免激惹病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