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6记录丨我的中医之路第158期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本方为桂枝汤去生姜、大枣加干姜、麻黄、半夏、细辛、五味子而成。 原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方中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解太阳之表,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温中逐饮,故本方治疗外邪里饮所致咳而微喘,发热无汗,或呕逆者。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40条、41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5条、23条,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七条》 《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归经:太阳太阴合病。 《神龙本草经》言: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 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 细辛这味药在临床上经常用到,细辛属马兜玲科,其有毒成份为挥发油黄樟醚,自古就有“细辛不过钱”之说法,实则在《神龙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之列,言其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其实此药使用在汤剂中,煎煮半小时后黄樟醚几乎挥发殆尽,故此药不要加盖煎煮,常量也很安全。但用于散剂时则要注意其用量。 五味子:味酸,温。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 五味子虽以酸为主,但并不“主收”,而是益气。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 半夏有毒,主要为刺激口腔、咽喉,出现麻痛,现代多炮制后入药,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等。炮制后,虽麻舌感减弱,但药效也降低。古人多用生半夏,久煎后麻舌感消除。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僻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 甘草:味甘,平。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现代用法: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5克,半夏(洗)15克。 用于急慢性虚寒性咳喘。 ![]() 盛小财,主治医师,来自都匀小城,师从广西钦州市名中医、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此笔记为个人学习笔记,仅供参考。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