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临沂 / 李瑞全 【长篇纪实文学】/《​母亲·家·打工(上)》

 九州作家 2023-02-12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李瑞全,曾用名李瑞金、金泉。酷爱文学,1967年生于蒙阴县岱崮镇核桃万村。1985年初中毕业,在穷乡僻壤的年代,视文学如生命,酷爱至今,坚强不息。曾在《时代文学》《山东青年作家》《东方散文》等杂志及报刊发表作品数篇(首)。也曾获过各种奖项数次。现为山东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情定竹泉》在《山东青年作家》发表。

谨以此篇献给我的母亲和天下母亲的敬意以及父亲的大恩大德............
母亲·家·打工(上)

李瑞全

 我的母亲,是平凡的,如世上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平凡的如一棵棵绿绿的草,在默默的为自己的家庭奉献着最大力所能及的事物,默默的为祖国的每一个细胞中,精心呵护着自己的爱巢。而正是这千千万万个母亲,才组成了强大祖国的支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而自己在晚年之中,静静守着那寂寞的、那独自回忆的;或幸福或煎熬或健康或病残的躯体中度日,依靠着儿女亲情的侍养,度过夕阳红的风景线。
   我说:“母亲,您辛苦了,用尽大半生的曲折经历,养育了家家成长的磨难,为儿女们的成家立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石。
    ——————————-题记


   每次回家,看到坐在床前的母亲,瘦削的双肩,衰老的皮肤,露出了高高颧骨的脸,也比原先瘦多了,只是那一双明亮的眼睛,仍然是光彩熠熠。对人世间的四季轮回,冷暖变迁,透过这双明目,留下了留恋的风景。在亲情在儿女们的身边,在岁月无情的道路上,坎坷着病魔与年迈躯体的抗争;青筋暴露的双手,已是斑斑痕迹。曾经这双手,为了家,劳苦了多少心血及操碎了多少沧桑;曾经这双手,把一个摇摇欲坠的贫穷的家庭,抚养到八口之家;曾经这双手,在那挨饿吃周转的年代里,巴结着拮据的日子,山前坡后,寻觅野菜的身影,便时时走进儿时的记忆;曾经这双手,起早贪黑的爬山,劈洋槐叶,有洋槐花的时候更美好,满满的一筐,回家洗净,用开水煮熟,用凉水一把攥干,放上玉米面或地瓜面蒸饼子或做菜糊糊,填饱了童年很多很多的欢乐时光;曾经这双手,把那分分秒秒的时间里,都用在如何喂养一家人的愁云惨雾的光景中;曾经这双手 ,在奔波甘愿付出任劳任怨的一腔热血的日子里,日夜不停的寻找着生命的力源......
   母亲,不到1.53米的身个,在艰难岁月里,身体比小伙子都棒,刨地挣工分,挑水做饭,还要挤出时间上山挖野菜,充填生活的困厄。常常的吃糠咽菜,是那时最平常的饭。听老人说:“有时这个都吃不上,大挨饿年代,树皮都吃光了,有的吃玉米骨头,解大手都特别困难,还有的把玉米秸的瓤子弄细,用箩筛出细的吃,根本就不能吃,但也没有办法啊······”
   唉,那年月······
   我的童年时,还是在生产队里,就是在野菜,还有地瓜中度过。盼着秋天的时候,在没有分地瓜之前,就先从最孬的地里,刨出来先吃着,等分时再扣下,叫未分先借吧。不然的话,就断顿了。我很想吃煎饼,无论地瓜面还是玉米面,吃上一顿,和过年似的。
   从我记事起,大姐已出嫁,大哥在北京当兵,二哥在民丰厂笊篱岼(兵工厂)干石匠,磊一个大围墙,把整个厂都包围起来,像万里长城。二姐干农活,三哥上学,我也上学,父亲在生产队后勤干活。在上下顿都是吃地瓜的日子里,三哥拿饭也成了问题,拿着饼子、地瓜是常有的事,不记得有没有咸菜了。
   我冬天不拿饭,中午放学时,看着太阳,温暖着心中的故事,想着“望梅止渴”,想着“熟透了的鸭子,走进盘子里,盘子就会自动地摆在我面前。就着阳光,吃饱了,是否打嗝也忘记了。”等到了晚上,一同与家人一起吃那热乎乎的饭。那个时候,我记得有大嫂、二哥二嫂、二姐、三哥和我,还有父母亲,再有是一个小侄子,九口人,吃一个鸡蛋煎辣椒。吃完饭,还剩一半呢!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能吃上饭就相当不错了,至于菜,那就是太奢侈的了。
   童年的身影,常常走在记忆里,乡间弯曲的小路,缠绕着童年,弯弯曲曲的成长。跟随母亲身后,挎着篮子,在层层的梯田上,在荒山野地里,寻挖着苦悠的记忆,歪歪斜斜的脚步,一直走在回忆的记忆中,值得回味与留恋,留念母亲已往强健的体魄,为家谋划着一日三餐的满腹惆怅与希望。
   推磨,是那个时代的唯一生活工具。不像现在,用电磨,既省时省力,有磨糊的、磨面的、磨小米的;那时连电都没有,点煤油灯,叫洋油灯,(火柴叫洋火。)在夜间,明亮着童年的前程。
   磨是生活必须。有的人家,还没有磨 ,还得上人家去推。幸好,本家有磨,这是值得最为炫耀和幸福的事情。磨是上下两片圆圆的磐石,中间是核心,都有圆圆的如小孩拳头的凹,凹石是母的,必须楔上一木棍,通常用枣木,粗壮结实,与上边的那片磨楔在一起,合而为一。底磨盘固定在一块大圆石的中间,用水泥堑住,纹丝不动,大圆石宽处磨盘不少,周围也用水泥堑的高出一些,留着一个磨口,刷蘑专用,这大块石头叫磨台。两片磨石的核心,开始用簪头嵌出一截粗流线,然后,就嵌出四处八方的道道线,不过,都是有规律的。上片有一个蘑眼,专门往里填粮食的。在两边还有一个眼,是楔上一个橛子,拴上磨棍绳子推磨的。往往磨地不快了时,就请石匠来,把上片拿开,嵌这两片的道道,加深就快了。
   推了磨,才能用那糊糊做饭。所以,磨,是生活中最不起眼也最是不可缺的东西,与生活生命划等号的。
   我和三哥或母亲,有时一人推,有时两个人推。推地瓜干时,还用个小棍放在蘑眼里,放进地瓜干来回别细了,才好从蘑眼里往下走,从那道道里磨出来,就细了,流到磨台上。想推快了,填的多,糊糊或面就粗,反之,就慢,糊糊或面就细,饭的质量就好。光在推磨上,缠绕了不少的童年,一步步,一圈圈,走不出这个圆,还步步划着圈。有的人,推磨晕,就是转圈转地。我不晕,只要推了磨,才有饭吃。虽然不喜欢推磨,但也愿意推磨。用自己的脚力,磨出一家人的饭,省了母亲的力气,饭饱充实日月,充实自己的成长。
   推麦子时,母亲就把磨细的麸子面,用细细的箩,箩一遍;推一次,再箩,反复几次,面和麸子就个归个了;推煎饼时,把玉米先推一遍,粗一点,叫玉米拆子,用开水涂一半,当兑半,磨成糊后,还放在盆里发起来,才可以烙了。我常和三哥推磨,盆里的玉米拆字放在磨上,用铁勺子一点一点的往蘑里添,边走边添。三哥给我猜了一个谜语,一根棒两根,隔不远追不上。我想,隔不远,还追不上?什么呢,肯定能看见了。我想越深,三哥就笑,原来就是推磨的两根磨棍。


   上学的时候,是母亲喂养的两只长毛兔,圈缩在南墙角处的两个石头窝,在上顿不接下顿或急需块儿八角的时候,就把兔子逮出来,拔它身上的毛,拔出来的毛很长,质又好,能卖个好价钱;那两只长毛兔啊,可谓是为我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后的三毛两毛的书费,还有我所穿的衣服,也是它俩的“衣服”所换;那两只长毛兔啊,也没吃好东西,只是给它一把把草,就从它俩身上,得到了许多;正如一个名人所言,“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句话,用在这两只长毛兔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我的眼前,还出现那两只长毛兔,无声无息,无怨无悔,沉默寡言,忙的时候还忘了喂,它俩也老老实实的,蹲在小铁门口,看着我们的忙忙碌碌。似乎在说,主人啊,又忘了我们俩吗?唉,实在不起眼的那两个石头小窝,确确实实做出了预料不到的效益。在此,我要感谢这两只可爱的长毛兔,诚实的本分,奉献的精神,生命的价值,超越历史的空间,记录了它俩的平凡而伟业。不像现在的兔子,一旦喂晚了,嘴咬铁门:“吭当吭当”地来回拽,耻高气扬的示威着自己的尊严,好像再说:“我们给你们粪种地,增加丰收;毛,给你们创效益,增利润,难道把我们忘了不成!?”居高临下,居功自傲的态势,让我们脸红。我突然发现,是不是现在的兔子,也和人一样,智商随科学随生活提高了呢?!也真是说不定。
   我大小从没有穿过一身新衣服,从三哥身上打下来的衣服我穿;青年的时候,也还是凑和着穿。一直到我上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干季节工时,发地劳保,才算是一身新,从头换到脚。
   母亲总是把二哥的饭,装在军用包里——大哥给他的,挂在门挂上;把三哥的饭收拾好,挂在土墙上的钉子上,把我们吃的饭做中,我们吃了饭后,我和二姐不用拿饭,她在队里干活,我在大队里上学,二哥从门挂上拿起书包去到民丰厂干活了,三哥从墙上摘下书包,背起来上宋家庄——四中上学去了,父亲抹抹嘴,奔生产队去了······
   贫穷的家,有条不紊的度过着......


   母亲,很疼爱大嫂,大是我们镇上,十里八乡的漂亮媳妇,是一朵高雅富贵的牡丹。个子高,1、73米的身,身材匀称又标致得体。记得刚与大哥相亲时,曾轰动了我们的一个大镇。我家住了三间堂屋,都是独间,矮矮的,低低的,嫂子进门时,还要强小心的低着头;在东西墙上,专门了一根棒,等到秋天放玉米的,用两个玉米的皮接起来,一对一对的,搭在棒上就行了。由于是春天,只挂了一个空空的筐头子,里面是否盛东西时,我都记不清了。而嫂子以后对我说:“在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挂在她第一个记忆中的筐头子,进出门时,必须低下头门口;再一个就是我,一个家里最小的男孩,穿着不适合自己的衣服,夹在大人们中间,挤得我们本来就不大的院子里,拥挤不动。”去看一眼,越越漂亮的嫂子,也是许许多多的人们的一大眼福。那个时候,无自己的产业,闲空较多,尤其过年,一聚一群,听风就是雨,闲而奇,奇而怪,怪而闻,闻而进。则心而慰。
   嫂子对我说:“一个国家正式工人,看中了她,刚去玩,嫂子与其女人说笑,纳着鞋底。他一去,嫂子就不想说话了,她也不知道,他是为她去。事后才知道,嫂子见他就躲,害的那个人像着了魔似的,魂不守舍,茶不思饭不想,托人说媒。有一次,他又慢慢的凑和着,凑到嫂子跟前了,嫂子气的用纳鞋底的大洋针,一下插在他腿肚子上,那人大叫一声,才知道玫瑰是有刺,刺得他如梦初醒,癞蛤蟆是永远吃不到天鹅肉的。从此,心灰意冷,淡无光,郁郁闷闷,差一点没有走出失恋的“甜蜜”的深渊。要知道,“丘比特之剑,伤心伤寒,鲜血淋淋,心碎无药可救啊。
   大哥定亲后,心花怒放,从心里感受到爱的力量,是如此甜蜜和幸福。一颗心在家乡,一颗心在北京,两地相思的天空里,传接着一棵共有的甜蜜之树。树,就要开花了,就要结果了。
   哥哥从北京买回来的高级点心,那可是在乡下从未见过的,但从包装上看,花花绿绿的,红红艳艳的,硬壳纸包装,真可是开了眼界。而且是一盒一盒的,四小盒放在一个大盒里,还有四个小框,正好装得下,再包起来,既体面又大方。我连多看一眼都没有,因为,里面藏满了太多的诱惑、太多的魅力无穷......哥哥拿了这样的礼物,去过岳父家,按当时的风俗,是超时尚的。
   从嫂子家回来的哥哥,无意间发现,押回来的点心,被人偷拆开过,他好奇的拆开看看,盒子里有两个是空的,。一共才四个,偷吃了两个,真是有水平。是谁呢?还原封不动的密缝起来,这实在是让人笑话,真不知道,留在岳父那里的点心,是否也这样呢?哥怀疑着是、、、、、、是老四——就是我。他很老实,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心眼,是大姐家的小军外甥吗?嗯,很有可能。我先试探试探。
   他把外甥叫到一边,问道:“外甥,你吃的点心好吃吗?你看看嘴上还有点心渣呢,我看看你嘴里还有了吗?外甥大叫一声,捂住嘴,吓得不敢张嘴。见他的表情不言而喻,不攻自破了。
   小孩毕竟是小,都过去好几天了,哪还有什么残渣!?
   事后,大姐来说的,也是外甥偷吃之后和她偏的:“妈妈,俺大舅买来的东西真好吃,这盒好那盒好,大舅和老娘说时,我都记清楚了,藏在什么地方我都知道。她们走后,我就偷着拿出来,一包拿两个,我拿了6个,那包装我都第一次见过,都看花了眼呢,我在屋里吃,又脆又酥又香又甜,吃一个不过瘾,又吃一个,连吃了四个。舅们在外边说说笑笑,老娘忙着做饭,我都吃饱了,把剩下的两个又按原先的一层一层的包起来了。都还没有发现呢,又把空盒子也包了起来。你还很纳闷的说我,怎么这小孩今中午不吃饭呢?”
   对于这件事,我还不知道,以后说起来才知道,哥哥还真的没有冤枉我!
   嫂子漂亮的如一朵玫瑰花一样,是花中之精品。正当青春盛艳。万朵鲜花数她红,把哥看的越看越喜欢,心里涌出了如海一样的蜜意;嫂子对当兵的哥哥,也是从心里喜欢,又活泼又帅气十足,再加上一身新军装的配备,就相当地酷了;正是鲜花配绿叶,郎才女貌,幸福鸳鸯,百年好合,共结姻缘之常青;哥如常青树,嫂如紫藤秧,紧紧盘绕着,永远在一起。
   哥在部队,常常思念着嫂子。在一次看电影返回途中,不慎掉在了老百姓的一个石灰窖子里,齐腰深的石灰,越动越粘,似乎还在下陷,连喘气也困难了。哥当时的想法是,这下可完了,我家里有着万分漂亮的媳妇,到如今还未握过手呢?一想到嫂子,哥就流泪了,越想的深,泪眼就越加婆娑、、、、、、幸好有好心的人救了哥,他才如获至宝般的感到了生命的可贵,感到了爱情的神圣和巨大的吸引力。现在想起来,还好好谢谢人家啊。
   母亲很关心嫂子,超过关心我们家的任何一个人。做饭时,偷煮一个鸡蛋,放在凉水里把把,凉了后,打碎扒皮,卷在一个煎饼里,放在一边。吃饭时,母亲把卷好的煎饼,亲手递给嫂子,嫂子咬一口,觉挺软,有香味,一噘便知,也就默不作声的吃了。母亲高兴,我也高兴,比我们强百倍的高干子弟,国家工人,嫂子都看不上眼,而偏偏进入了我们的穷家。真是一个高贵的公主,下嫁到我们在为吃饭还在愁的家,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一朵美丽亮眼的艳艳的红玫瑰,在我们穷乡僻壤里牢实扎根,孜孜以求,与我们诚实的大家庭,共肩风雨,风雨与共,甘心情愿挑起穷日的重担,与我们一起,苦乐共荣。

   二嫂,是我们镇驻地的人,她从小失去了父亲,娘又嫁人,她只好跟了肖家三叔过日子。二嫂曾说过:“三叔对她很厉害,成天让她拾柴火,二嫂就成天成日的背了一个花篓筐,到远远的东山去拾柴火,拾得柴火都把筐装满了,又在上边堆上一大截,用绳子捆牢。绳子筐系,用耙子长把摽着背起来走,光看见一座柴火山,慢慢移动,就是看不见人。即使这样,还得不到三叔的夸奖。”说起上学,二嫂怨怨说:“我只上了一上午学,然后被三叔知道了,就要追着打我,本来见三叔就害怕的我,就再也没有踏进学校大门的半步。


   给三哥说亲时,家中的日子比以前稍强一些,只是吃饭问题还是处在未解温饱之边沿。三哥定亲那天,是母亲的(农历10月14日)生日,天下着雨,也怪了,几乎每年的今天,不是刮风就是下雨或雪,十年其中有两年好天气就不错了。是媒人于会友与二哥拿着彩礼去的。
   三哥第一次上三嫂家,三嫂家还给三哥一袋子玉米,还有用玉米皮结成对的玉米棒,给三哥拾到了不少。三哥还真的要了,背回家时,父亲脸上显得无地自容,心里惴惴不安,很难堪的小声的说:“你看看,这第一次去,给你你就要吗?你、你真是太实在了啊!”
   “给咱怎么不要,”三哥说:“还能吃好多天呢。”
   说实在的,也真是多谢了那些玉米,陪着我们度过了好多的幸福日子。也为没过门的三嫂的全家帮助,由衷的感谢,困难时,帮一把,如冬天雪中送炭,给予了我们温暖和温饱,看出了是一家人的心情。那个时候,玉米是属于上等粮食。

精彩专辑

《九州作家》综合专辑

小说专辑

名家名篇

歌词专辑

散文专辑

诗词专辑

杂文专辑

莫言专辑

贾平凹专辑

九州微小说

验方精选

菜谱食谱

百首绝句专辑

《九州作家》小说连载专辑

王福林《河魂》小说连载

短篇小说《父亲的心愿》

长篇小说《世纪初的情恋》

少儿长篇小说《啊,我的桑椹园》

少儿长篇小说《菊花樱桃红》

电影剧本《秦朝明将蒙恬传奇》

中篇小说《乡村魂》

长篇小说《归来的战俘》

短篇小说连载《赵老大家的喜事》

中篇小说《初恋》

中篇小说《血色浮情》

长篇小说《新红日》

中篇小说《口蹄疫》

纪实文学《黑土地》

梦幻小说《我于前天去世》

长篇小说《编外的忠诚》

小说连载《我心里的女人们》

中篇小说《关 山 逃 情》

长篇小说《潮白小八路》

中篇小说《济川王之后》

中篇小说《与老鼠决斗》

精彩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