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邪正辨证的临床实践

 经方人生 2023-02-12 发布于四川

上文的描述中,大概明白了辨证论治以及邪正辨证的基本概念。看似简单,但是在临床应用邪正辨证时,需要进行的思考活动有很多。

当一个详细的病历摆在面前时,琳琅满目的症状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找不到方向。因此很多书籍会说:抓主症、抓主要矛盾,不需要太多信息。但那么多症状如何知道哪个是主要的哪个又不重要呢?须知在不同人眼中,判断重要与否的标准天差地别。例如某些久治不愈的低热案例中,嘴唇干燥并没有被患者重视,甚至不提,但这一个症状也许就能帮助医者直接将病根定位在脾,节约大量的试错成本。

而后又发明出了:抓主诉,即此时患者最难受的问题。有一些急症、简单病症,主诉就是主要矛盾,解决起来也简单明了,快速起效。但还有绝大部分人所患为慢性病,长期存在的症状,此时依旧不停抓主诉,只会陷入不断缓解症状、吃药好转、停药反复的陷阱里。

因此,在面对病历时,我们利用邪正辨证先对其进行初步划分,然后,再思考邪气是怎么来的,它对正气的恢复有哪些干扰?怎么样带动正气去驱逐邪气?最后是确定治疗方案。

例如以下案例:

某女生,二十多岁,体瘦,平常午后、傍晚即发热,而且经期也发热烦躁,手足心热,甚至低烧不退。平素既怕冷也怕热,腹部凉、膝盖凉,平常出汗部位也主要在手脚心,夜里盗汗,口渴,饮水1500ml左右,纳可饭量小,大便每日1-3次,色深,质溏或成形,小便偏黄。睡眠尚可,多梦,面部皮肤有少量疹子,不红,颈部僵痛,剑突下有压痛,脐周按压时欲呕吐,月经稍延迟,量少色深,无血块痛经。平素熬夜,头晕,右侧胁下疼痛,眼干胸闷。

自己服用小柴胡颗粒、布洛芬胶囊等,皆不能奏效。

舌照如图

图片

图片

先不忙着治,捋一波。

午傍晚后发热、手足心热出汗,既怕冷也怕热,体瘦,夜里盗汗,都提示着阴虚内热的身体基础,但仅有这个信息还不够。这个“内热”是在哪个位置?为什么这个内热没能得到消散?接着往下看。

患者剑突下压痛,按压脐周时甚至欲呕吐,而舌质却淡而发暗,舌苔微白腻,舌下颜色也淡,丝毫不像正常情况之下的阴虚血热的舌象,倒是像痰湿的表现。结合大便溏、一天两三次的表现,可知患者的中焦有痰湿或者水湿阻碍了,并且,舌面舌下皆白,属于三阴的阳气不足,气化无力,表里沟通不顺畅。那么午后傍晚发热,是因为当人体跟随太阳下沉时,体表的阳气由于痰湿的阻碍,不得入于阴分,困于体表造成的。这是第一个病机。

而阴虚的基础也存在,阴虚会导致人体自然产生的阳气无法随之循环全身,困于内则热,当太阳落山,阳气随之沉降时,人体的津液也随之入里,里热得津液外散,也会出现盗汗手足心热的情况,甚者也会发烧。

因此,该患者的病机,既有痰湿阻碍、表阳不得入里(不得入里的阳就是热邪),也有阴虚导致的里热堆积(里热不是阳气,无法帮助气化,只能烧灼津液),表里俱有热(邪),脏腑间又有痰湿阻碍(邪),而三阴气化却不足(正)、也阴虚(正)。

患者自行服用小柴胡汤和布洛芬却不能起效,小柴胡可以透发血热,这里无法起效的原因便是缺乏三阴气化的支持且缺乏津液支持。而且小柴胡只能解决里热不外散的问题,表阳不入里的问题无法解决。

因此,处方针对正气的循环沟通,以半夏泻心汤打底,人参增强脾胃的气化(正),半夏打通痰湿的阻碍(邪),为表里的阳气沟通作出铺垫,芩连使阳气顺利敛入三阴(正),使得体表的热得以内收(改邪归正),辅甘草干姜收敛进来的阳气(正),增强三阴的气化,但阴虚的基础会使得气化增强以后,热无法随之流通,以生地黄、白芍、当归、丹皮滋阴养液帮助其流通(正),最后,加以小柴胡汤透三阴内热出阳消散(驱邪)。

三副药后,患者表示已恢复正常。

邪正辨证只是诸多辨证方法的一种补充,临床上往往多种辨证手段综合应用,但根本始终都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上。

同行朋友,借此机会可以尝试思考一下'火与元气不两立'、'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另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