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日一徽说”之四十八—— 十户之村尚诵读

 风云际会2009 2023-02-13 发布于安徽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元末徽州著名学者赵汸在《商山书院学田记》中,用极尽生动的两句,描绘出一个书声琅琅的徽州。徽州大族于中原衣冠南渡后,好儒之风得以传续与张扬。徽州士子,择林泉佳美之地、鸟语花香之所、优雅静谧之居,设私塾、筑精舍、建书院,传家学、教小学、授大学、开讲坛,相与徽州子弟,其乐融融也。

徽州子弟,出身无论贫富贵贱,少时需开蒙,及至成人后,或从举子业、或谋稻粱术,皆受益于儒学。靖康之乱,宋室南迁,宋明理学的重心也随之转向江南,徽州文风渐起。加之客居福建的婺源人朱熹,两次返乡省亲,开坛讲学,亲授徽州门徒十二人,新安理学之风劲吹。自唐至明清,徽州书院数量一直稳居中国府州前列,共135所之多,文风润泽了千余年的徽州,成了“礼仪之邦”,文献的海洋。

绩溪上庄宅坦龙井村,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安徽最早的书院于此设立。宅坦胡氏,为婺源考川明经胡的后裔。公元925年,胡氏一世祖胡昌翼高中明经科进士,因源出大唐昭宗李晔,昌翼公辞官不做,寄情于黄老、教化于乡梓。明经胡考亭学派的文脉随着长子胡延进传续到绩溪上庄,枝开叶散下人文渊薮,硕果累累,后世子孙中,尤以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胡适之先生名闻于世。

紫阳书院,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始建于歙县府城南门外,明正德年间迁于府城枕山之紫阳山麓而得名,以宣扬宋明理学为主旨,后经十一次重修,始终为古徽州书院之首。乾隆御赐“道脉薪传”四字,以彰显其绵延近600年的文脉史。如今,拾阶古道中,古紫阳书院的高大牌坊矗立依旧,书院旧迹依然。登临其顶,北望黄山于云海之中,南阚练江逶迤如带,渔粱古坝横卧碧波里,太平桥西的太白楼,诉说着唐睿宗年间,李白来访仙家许宣平的故事。

歙县石门,曾就学于紫阳书院的休宁人朱升退隐于此,设枫林书院授徒讲学。元至正十七年,朱升一人独立府城门下,冒万箭穿心之险,劝降守军。一年后,朱元璋久攻婺源不下,在繁忙的战事间隙,亲访枫林书院。朱升于书院之中,纵论天下大事,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略,终成大明三百年基业。

徽州书院培育的子弟,出将入相者如恒河沙数,即使留在邑中者,大多身怀绝技。张心斋在《洪愫庵玉图歙问序》记载一事,可窥一斑。明嘉靖年间,独领风骚二十年的“后七子”王世贞,领三吴二浙才子近百人,开启黄白之游到徽州。来者大多各擅一技,国中鲜有能与之匹敌之人。与王世贞并称为文坛“南北二司马”的徽州西溪南人汪道昆,号令邑中士子,以技博技、以艺对艺,“以书家敌书家,以画家敌画家,以至琴奕篆刻,堪舆星相,投壶蹴鞠,剑槊歌吹之属,无不备”,结果,江浙才子大败,“弁州大称赏而去”。

家学、私塾、精舍、书院,与县府官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徽州教育体系。徽商发迹之后,回报桑梓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兴族学、置族田。族中才俊,科举之路上,皆有膏火之资。徽州书院,犹如纽带一般,从少年时代,便将徽人捆扎在一起,此后,无论散落何方,都会迅速聚集,重构一个徽州之外的大徽州。

 作者、摄影:陈发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