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系统的直接起搏,即His-Purkinje系统起搏,被认为是目前恢复房室固有传导最符合生理学的方法。对His束、左束支或其周围区域的起搏,可恢复心室的生理激活,从而恢复由束支传导阻滞引起的电同步,同时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预后。 房室传导系统包含一个心房成分,即位于心房位置的致密房室结(Compact atrioventricular node),长约5mm,宽约1mm,这是一个传导速度(0.01-0.05m/s)非常缓慢的区域,主要作为电滤波器延迟心房和心室间的传导,促进心房收缩和心室充盈。 图1 Koch三角在人心脏标本中的位置。左图为右前斜位下的大体观,注意心房心肌显微和叠加的传导系统(红色形状),图中室间隔膜部的房室(AV)和室间(IV)成分,及其与三尖瓣环TV的关系。EV,Eustachina valve,欧式瓣,又称下腔静脉瓣;右侧三图显示了膜部(蓝色虚线)处,三尖瓣环(黑色虚线)和房室结及房室束(红色)的三种位置(三尖瓣隔瓣缘区分了膜部室间隔的AV和IV部分) 图2 房室传导系统。左图显示了传导系统和其周围各部分的组成,CFB,Central fibrous body,中央纤维体;PB,Penetrating bunlel,穿支。右图为5个不同的组织切片,④显示了AVN到His(*号处)的过渡,注意二尖瓣MV和三尖瓣TV间的间隔结构(房室传导束进入中央纤维体的绝缘组织时,即转变为穿透束/穿支,即His束的起始部分,随后再于肌性室间隔顶部分支) 图3 His束和Koch三角的标志。(A)和(C)RAO造影显示三尖瓣瓣环TVA,和最大His束电位记录部位,与Koch三角间的关系;(B)和(D)显示了相对Koch三角的人房室传导系统的解剖,提示房室结AVN和穿支相对Todaro腱和瓣环的可变位置 2019年的报道,欧洲研究者们解剖了共计44颗人类心脏,并将其与60名接受电生理检查的患者血管造影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人房室传导系统,穿支或His束的过渡位置相对于Koch三角具有显著的变化。超过一半的标本和患者中,穿支部位位于三尖瓣隔瓣瓣叶附着缘的心房侧,但它们对应Koch三角顶点的距离位置则各不相同。研究者们还发现,室间隔膜部的长度有显著变化,平均为4.6±1.5mm,范围1-9mm;组织学检查发现,其中24颗心脏(58.53%)缺乏室间成分,而这些心脏的左束支表现为在三尖瓣隔瓣的附着缘快速分出。 图4 不同穿支到心内膜的距离。ACMS,膜性间隔的心房部分;STV,三尖瓣隔叶;IVMS,膜性间隔的室间成分;IVS,室间隔 图5 IVMS缺失的三个标本,绿线描绘了ACMS的边缘。在第一枚(A和A1)以及第二枚(B和B1)心脏中,传导束在三尖瓣瓣缘水平即分化为左束支;第三枚(C和C1)心脏,左束支起源于室间隔膜部的房室成分段 如果以标记His束位置作为参考,左束支LBB的初始位置通常在三尖瓣环心室侧下方0至15mm。与有效起搏目标区域非常小的His束不同,左束支纤维尽管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广泛分布为心内膜下网络,因此间隔内植入相对更易到达。在房室传导束穿透室间隔膜部的房室成分后,存在一个非分支的成分,在75%~85%的情况下,在分出室间隔表面的左侧分支之前,仅沿间隔嵴行进1-3mm距离;LBB的最前部纤维则起源于位于室间隔膜部下缘下方的分支末端。 图6 (A)当从右心房RA面观察时,室间隔膜部(透照点)构成了Koch三角的顶点;(B)左后斜位切面,显示位于主动脉瓣右冠瓣(R)和无冠瓣(N)间的叶间三角(透照点),左束支的三个分支分别以1(左前)、2(中隔)和3(左后)表示 LBB解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个体变异性,如下图7。LBB的起源在某些情况下较宽,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较窄,范围可从<1mm至14mm,并且受到His束和间隔关系的显著影响。LBB分布的大小、数量、位置和分布仍然是一个争论的议题,即使组织病理学研究已证实3个而不是2个分支是其主要的一致性。LBB的主干,也即LBBP导线植入的部位,通常向下沿伸10-15mm,朝向心尖,但某些情况下经室间隔的导线也可能到达中隔支,甚至较宽的左室后支。 图7 1972年发表的报道,20颗正常心脏的左束支传导系统 图8 左束支的解剖和透视下图(在上图中可观察到右束支的位置) 今年4月份,日本Toho University的Tomokazu Kawashima教授和Fumi Sato教授,基于大体显微解剖和CT成像,共同发表了首个人类心脏传导系统的原位3D可视化成像(这真的是个好东西),同时还提供了从站立到躺下所有心脏倾斜度角度下的传导系统成像。 图9 日本研究者完成的,人心脏传导系统从窦房结到各束支的大体和虚拟解剖(CCS,心脏传导系统;CN,致密房室结;BBH,His束支;PBH,His束穿支) 图10 站立和卧位时,人心脏传导系统的表现。黄色箭头提示心脏和传导系统随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红色箭头则表示反向旋转,并与心脏旋转无关 那么,今天就说到这。 引用文献: 1. Kawashima T., Sato F.. First in situ 3D visualization ofthe human 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 and its trans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heart contour and inclination. Sci Rep 11, 8636(2021). 2. Jose-Angel Cabrera, Robert H. Anderson, Yolanda Macias, et al. Variable arrangement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axis within the triangle of Koch. Implications for permanent His bundle pacing. J Am Coll Cardiol EP 2020;6:362-77. 3. Jose-Angel Cabrera, Andreu Porta-Sanchez, Roderick Tung, et al. Tracking down the anatomy of the left bundle branch to optimize 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 J Am Coll Cardiol Case Rep. 2020 May,2(5):750-755. 4. Venkat D. Nagarajan, SiewYen Ho, Sabine Ernst. Anatomical considerations for His bundle pacing. 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 2019;12:e006897. 来源:MiHeart |
|
来自: 昵称69125444 > 《心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