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为铁三角的伟大与神奇

 少宇20 2023-02-14 发布于广东

导读华为铁三角,为什么不是铁四角,铁五角?本篇章会带你揭开华为铁三角的神秘面纱,告诉你华为铁三角是什么?怎么产生的?便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学习它。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三角形,老师告诉我们:在自然界中最稳定最可靠结构就是三角形。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摄像机的三脚架,比如安装空调的支架。我们知道,古代的建筑很多都是木结构的,在木结构的建房中,很多地方也是采用了三角形固定以保持整个建筑的稳定性。

华为铁三角是来源于自然界稳定属性吗?当然不是。

华为铁三角是来的呢?我认为一半来源于内部演化,另一半来源于机缘巧合。

为什么说来源于内部演化?大家都知道华为是非常崇尚变革的。以我在华为工作十几年的亲身经历来看,华为无时无刻不在变革之中。无论是组织层面、业务层面,还是研发,市场,供应链,财经等领域都不断有变革的项目在推进。变革的目的,是减缓组织内部的熵增,使组织永远保持活力。

正是这不断变革蜕变的企业文化,为华为铁三角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另外一点,为什么说是机缘巧合呢?因为华为铁三角的诞生,产生于一个偶然的事件。

---------缘起苏丹---------

2006年8月,华为在苏丹运营商拓展了一个项目,而这个项目却以失败告终,败给了竞争对手。

后来,代表处对项目进行复盘,因为项目复盘是华为的一贯传统。在复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些现象。

当时客户召开网络分析会,代表处派去七八个人去参加,在客户提出相关问题时,每个人都忙着解释自己领域的问题,却没有人在意客户关心的总体解决方案。客户很是不满,客户CTO现场抱怨道:我要的不是一张数通网,也不是一张核心网,更不是一张传输网,我要的是一张可运营的电信网。

另外,这个客户处在地广人稀的沙漠地区,竞争对手为客户设计了太阳能和小油机发电的光油站点,这极大的降低了客户的运营成本。而华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油机。在这点上没有基于客户的痛点,响应客户的需求。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华为客户经理在当初跟客户交流时,已经清晰的获得了客户关于这块儿的需求。但是,没有端到端负责小伙伴来响应客户的这个需求细节,受制于各个产品部门的属性,各自按照自己所负责领域的产品给客户做方案配置。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数通产品的设计的是数通网络,传输产品设置的配置的是传输产品,核心网考虑的是核心网设备,所以项目最终以失败告终。

整个项目回溯过程中诸如此类的问题发现有很多,但没有一个问题在项目拓展期得到及时足够的重视。

从表面上看,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沟通传递没有传递到位的问题,是相关责任人缺少责任心的问题。

然而当我们深层次的去挖掘这个问题现象背后的原因时,我们会发现,最本质的问题是组织架构的问题:

没有一个端到端完整的具有担责能力的组织,去对齐覆盖客户的需求并保障客户的需求落地。

正是由于没有这样的组织,所以也才没有这样的组织能力去消化客户需求。

---------是团伙,还是团队?---------

有人肯定觉得诧异:“组织还在啊?有负责客户关系的客户经理,有负责产品方案的产品经理,还有负责交付的交付经理。怎么说没有组织呢?”

这三个角色存在不假?三个人在,如果他们没有共同的目标,没有共同的利益去驱使,那这三个人充其量算一个团伙,算不成一个团队。

这样的组织是松散的,是割裂的。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客户经理不懂产品,产品经理不懂交付,而交付经理又不关心客户。

还有一点,当时这个项目需要的是综合解决方案,而产品经理只是某一类型的产品,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方案经理,把几种产品进行拉通,综合各产品的优劣势,设计出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

我想关于这一点,很多人应该深有体会。尤其是涉及到一些产品族类比较繁多的业务,每个产品部门都有自己的屁股,而屁股决定脑袋。项目拓展中,客户预算虽然早已确定,每个产品都还是恨不得把自己的产品多塞一些,增加自己的业绩KPI。他们往往从自己产品部门利益考虑,而不是从客户的利益考虑。

这样在整体方案层面很难给出客户一个最优方案,也很难最大化为客户创造的价值。

经过这样一深挖,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而且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慢慢的浮现出来。

---------雏形产生---------

幸运的是,苏丹代表处痛定思痛,吸取了教训。也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及时的对自己的销售组织和模式进行了调整,以做实做厚客户界面。

2006年9月代表处任命小波,小青,小王三人共同组成客户系统核心管理团队,小波统一负责客户关系,大部分时间是以小波为主。

  1. 小波作为AR,负责客户关系的规划和拓展,比如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动作?

  2. 小青作为SR,负责产品与解决方案工作,负责制定综合解决方案协调内部资源。

  3. 小王作为FR,负责交付工作,在方案制定以及报价阶段就介入其中,识别项目的交付风险,以保障方案的可交付性,并且后续项目落地后交付工作由他全权负责,确保交付成功。

代表处领导心想,给这种模式起个名字吧,经过讨论一致认为:三人同心,其力断金,那就把这个模式叫做铁三角吧。华为铁三角的雏形就这样产生了。

华为铁三角的产生带有偶然性。而铁三角这种模式在华为扎下根,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又带有必然性。

---------牛刀初试---------

为了夯实华人铁三角这个刚刚诞生的三人小组,夯实铁三角的运作,从而达到做实做后客户界面的目标。

代表处在摸索中形成了一系列规则。

三人小组同吃同住,一同见客户,一同参加项目分析会,一同办公,周末的时候,一同踢球。

过一段时间,部门墙没有啦。三个人彼此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在客户界面也实现了接口的归一化。

客户也很快觉察到了华为这一变化,从前的七嘴八舌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接口,统一的声音。

客户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回应,客户交代的每一个事情都有了着落。对于客户来说,华为变成了一个靠得住信得过的伙伴。

随着的客户的认可,代表处的业务一改过去的颓势,得以快速的发展。

代表处取得成功之后,地区部也借鉴代表处的这一模式。在地区部层面关键客户系统部进行推广,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后来华为公司销售部就把苏丹的这一模式进行提炼和萃取,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最终形成华为的铁三角运作机制,这一市场模式帮助华为在这十来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关于铁三角,任正非有一个经典点评:我们系统部的铁三角,其目的就是发现机会,咬住机会,作战规划前移,呼唤组织力量,实现目标完成。系统部里的铁三角,不是一个三权分立的群体。而是一个紧紧拥抱在一起,聚焦客户需求共同作战单元。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满足客户需求,成就客户理想。

CC3:customer centirc 3

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模式有很多,适应自身发展的才是最好的。

华为铁三角从华为孕育产生,适应了华为并帮助华为攻城掠寨,从两千亿增长为七八千亿的一个伟大企业。那么这个铁三角模式,对于华为来说是一个成功的模式。

然而这种铁三角这模式并不是华为的独有秘籍。在历史中我们能够发现相同的一些案例。

---------历史身影---------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发明了三三制战术。它以班为基础,规定每三个人组成一组,每个战士都有自己的任务,一个人进攻,一个人掩护,一个人支援。

班长、副班长和组长各领导一个小队,进攻时,战士在前组长在后,组成一个三角形。三个战斗小队组成一个战地班,三个战斗班又组成一个战斗群,层层递进,相互衔接。

战斗一开始,士兵听从组长的指令交换战斗队形,或进攻,或防守,一个二十七人的战斗群可以覆盖八百多米的战线。这样排兵看上去好像兵力分散了,实则更加灵活,战斗力反而更强。

第一,它很好地发挥了基层指挥官的作用。

第二,三三制战术可以最大的避免伤亡。

第三,这种战术在白刃战中优势巨大,能攻能守,互为支持。

对比华为铁三角和林彪的三三制战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如果我们深挖其本质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

如果把市场也比喻成一场战斗的话,那么华为铁三角是一个最小的作战单元,而他所承载的也是这个战斗中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把每一个作战任务当做一个项目的话,那么市场就是有一个一个作战任务来组成,华为铁三角,就是完成这项作战任务的核心。

而林彪的三三制也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解放军在兵力以及武器装备处于不利的情况下,采取的灵活的方式,以一个最小的作战单元,解决了进攻,防守和支援的问题。

---------究其本质---------

无论是华为的铁三角,还是林彪的三三制战术。其最核心的本质是什么?最核心的本质:用最核心的力量对准核心的任务。

在市场上最核心的任务: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在市场上最核心的力量:客户经理AR,解决方案经理SR,交付经理FR。

华为铁三角,并不是调整一下队形那么简单。 关于华为铁三角的运作,还有很多内容,比如铁三角角色的提升,组织的协同,目标的协同,流程的保障等等。后面我会逐步的展开,为大家揭晓铁三角运作背后最本质的东西,便于大家理解和学习。

因为市面学华为的有很多,学习华为铁三角的也很多。

然而,如何学?如何学好,才不至于邯郸学步?

如何学?既能学习其型,也能学其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